评论
分享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真的有用吗?

生活小记

2021-09-23 00:04

46441 0 0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父母对于子女的未来,是要有所打算的,即所谓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但是最近我开始思考,这样真的有用吗?


好几年前,我带过一个高中学生。上海的。进入高中开始,就开始了和父母的拉锯战,关于选科问题。最后一家长跑到学校把学生原本的文科选择改成理科而收场。学生没有拧过家长。

学生从高一考试就已经在精力和时间分配上向文科倾斜了,理科的内容只听了个热闹。那怎么办呢?家长自己学历不高,解决不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唯一想到的就是找人帮忙。拿自己打两份工挣的钱给学生安排了课外辅导,不惜花费重金,生拉硬拽地把学生送到了本科院校。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完了,那这无非是千千万万个鸡娃式教育的一个代表而已。这个故事的后续是,学生在本科期间,家长不停地跟学生说要考研究生。学生毕业的时候,实习的学校要跟学生签三方,家长没同意,让学生继续考研。说家里快要拆迁了,供他念到博士都不成问题。


第一年,学生没考上。家长说是学生缺少好的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二战。学生再次拧不过家长,自己也有一点不甘心,于是真的二战了。保险起见,家长这次给学生报了辅导班,从公共课到专业课,从基础班到冲刺班。一顿操作猛如虎,学生最终如愿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自然是皆大欢喜,亲友同贺。

眼瞅着这就要毕业实习了。没想到赶上了“双减”,大量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准备参加教师编制考试,使得考试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雪上加霜的是,上海的选科安排也做了调整,原本因为放到高一合格考,高二等级考,看完就可以不用学,占了先考优势的科目,调整到和其他科目一样放到高二合格考,高三等级考,选科人数变少,学校对老师的需求量变少,学生就业成了一个大问题。家长非常焦虑,给我打电话,问我读研究生还有用吗?学生能找到工作吗?然后跟我历数学生的缺点:不会跟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不行;不会来事儿,不灵活;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和人交流,人又懒惰,也没啥进取心,以后可能会啃老……


我竟无言以对。

因为如果是我,虹桥机场那边拆迁,分到3套房,还有1000万的现金,我也想啃老。这不是条件不允许吗?

不是生活所迫,谁又会选择死扛到底呢?

哎,偏题了,言归正传。真正让我无言以对的,是这位家长和学生奇怪的相处模式——家长这边拼命想给予,同时要索取,学生那边努力要逃脱,同时又留恋。家长能给予的是丰富的物质支持,而与此相对应的,想要的是学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想要逃脱家长的规划和安排,努力的过程恰恰又是证明自我的过程,证明过程导向的是家长的认同。因为认同后意味着放手。


没有对错,只关乎立场。

父母和子女之间,尤其是父母和成年之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机会和对等的交流地位,不然不可能有共识,不仅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也不利于子女后续的自我发展。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时代在变化,也在进步,父母对子女的规划也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不然父母倾尽所有,子女仍会觉得世界上最不理解他们的还是父母。然后彼此变成熟悉的陌生人。作家刘瑜对孩子的态度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她对女儿写到: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因为归根到底,你需要想明白你养了一个孩子,是养了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的个体?还是养了一个寄生在自己身上的寄生虫呢?子女不是你的续集,父母也不是子女的前传,有的只是父母子女一场的缘分,在转弯的路口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告诉自己不必等,他们有自己的生命旅程需要经历,父母替代不了。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