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陶行知,必须铭记的时代楷模,精神之光

生活小记

2021-09-12 07:32

48772 0 0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越来越高——我们都欢呼于奥运健儿的频频得奖,我们都曾振奋于外交天团的坚守立场,我们都曾骄傲于中华文化的民族魅力。

但我们的发展不是自带光环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光环背后是无数被记住或从未被记住的先驱前仆后继的不懈奋斗和努力,他们坚守初心,不计名利,有的是一片赤诚的奉献。可以说,当今民智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启蒙和奋斗。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对民众教育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拓荒者——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生,1946年逝。安徽歙县人。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他的一生致力于用行动诠释什么是教育,如何做教育。

  1917年,先生眼中的中国面目疮痍,国家积贫积弱。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在当时,据统计中国有两亿文盲,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的儿童有七千万。虽然以先生当时的能力,他完全可以做到往来无白丁,谈笑鸿儒间,他但还是的收入水平一个月可以达到四百现大洋,在北京买个四合院,也就3个月薪水的事儿。然而,他脱下西装,辞掉大学教职,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推展贫民教育。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用行动佐证自己的观点,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心中渐渐萌生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他带领师生一起行动,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陶行知行走在民众中,他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要培养那些在人民中的教师。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年迈的老者,富人家里面的佣人,帮工,街头的打杂者,货场的脚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先生身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是我们当下缺少的浩然正气。我们应该缅怀他,铭记他,让它如火,如炬,点燃每个人心中的良善良知,我们的民族之光才能亘古绵延。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修改于2021-09-12 09:13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