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新华字典》是如何产生的?我有点好奇

生活小记

2021-09-19 22:27

52241 0 0

9月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就是在得到上听到了李倩老师关于《新华字典》的解读。是的,没错,就是《新华字典》,这本我们非常熟悉,上小学就会用的语文工具书。作为一个90后,我念小学的时候,《新华字典》就已经在那里了,我一直以为,它就是原原本本就在那里的。而实际上,作为一本工具书,它也是经人编撰,然后才成册出本,经过多次修订并且还会继续修订才得以在我们需要使用它的时候,它就刚好就在那里的。甚至它之所以存在,最初所承载的价值意义都和现在所理解的不大一样。所以,走得久了的我们,需要回首看一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一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所负载的意义。


古代中国有两最著名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这两部字典,都是用文言文解释字义的,这跟当时对字典的定位有关系,当时的字典不是给大众用的,只是为读书人和士大夫阶层服务的,不是普通的语文工具书,它是归于经学类目下,专门用来注释儒家经典的。但是语言是活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就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解释和实际生活脱节。这也是后来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起因。白话文运动强调“我手写我心”,要求白话文在公文,新闻,学术著作中也能获得一席之地。字典,当然也应该用白话文释义,最大限度地降低字典的使用门槛,让刚上学的儿童或者文化水平低的人都能看懂,才能实现这个整体目标。


在这个背景下,1953年中国第一版《新华字典》诞生了,它打破了2000年顽固的文言文书面语传统,解决了语素文字本身检索难的世界性难题,克服中国广袤大地上方言的千差万别,让即便是可支配收入很少的普通民众也能买得起。


这本字典由新中国第一任北大中文系的系主任魏建功主持编撰,收录了6000多个汉字,比板块砖头略大,携带方便,而且考虑到当时的使用者文化水平低,字典里有大量插图,解释也特别接地气,比如解释“鸡”——家禽,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12个字,简洁明了,不管是需要扫盲的耄耋老农,还是今天6岁读小学的学生,一下子就能懂。在知识服务中,还有什么能比让听的人听得懂更重要的呢?再比如三个简单的手部动作捏、拿、端。让我们解释我们可能会罗里吧嗦说一堆,在《新华字典》里是这么说的——

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拿:用手取,握在手里。

端: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你看,你有没有被它的简洁、精准年碾压的感觉?

《新华字典》不仅仅是一部辅助小学生识字的工具书,在提升中国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用了10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人口素质提升。据李倩老师查询到的数据显示,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一次统计中,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量最多也就100多万,加上当时各省的简易识字班和私塾以及在科举制下受过旧式教育的,中国粗通文墨的人,总数也就300多万。当时中国的人口数量大概是4亿,也就是说,识字率1%左右,99%的人都是文盲。

而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中国的文盲率降低到了2.67%!中国识字率的大面积提升,《新华字典》功不可没。而且,它的功用也不仅仅是给小学生编撰一本工具书,而是“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8个字是写在最新版《新华字典》的封底上的。作为一个知识产品,它跨越地域,跨越时光,成为了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的祖父母辈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共识。经历了像魏建功、叶圣陶、王力、吕叔湘、丁声树等众多语言学家,教育家的不懈努力,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新华字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


所以,这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值得我们仔细审视。将这一份荣耀和认同传承下去~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