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坪 一 百度百科对因纽特人的种族特征有如下介绍: 因纽特人主要表现出蒙古人的种族特征。他们在海岸边安家落户,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主要是RHOQUE,海象,独角鲸和各类鲸)和陆地哺乳动物为食(鸭子,加拿大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象)。 ......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因纽特人(Inuit)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百度百科中因纽特人的饮食方式: 因纽特人的确吃生肉,而且他们更喜欢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腐败的肉,因纽特传统观点认为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其实这也是对北极寒冷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人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因纽特人的传统食谱全是肉类:海洋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 由于互联网上的以讹传讹,造就了因纽特人几乎不得心脏病而且长寿的健康神话,但据加拿大月刊《加拿大统计》杂志刊登的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称,生活在加拿大北部地区的土著民族因纽特人的平均寿命其实要比加拿大人的平均寿命短12至15岁,在加拿大的3个土著群体中是最低的一个。新近的研究也表明,因纽特人绝非神祇,他们的整体死亡率比非因纽特人要高出两成,而且享有与生活在以肉食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的人们相似的心脏病患病机率,由此造成的心肌梗塞致死率“非常之高”。 二 蒙古族,别称是马背民族,也是中国最大的游牧民族。 在“前郭尔罗斯吧”(“前郭尔罗斯”是蒙古族的一个自治县),我查到如下一段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的文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 这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饮食方式,也使内蒙牧民向以强壮骁勇的形象为人所乐道。但据《中国卫生统计》1988年05期的《内蒙古牧区蒙古族牧民期望寿命的推算和特征分析》披露,他们中的男性,其平均期望寿命还不及60岁。内蒙男女牧民的第一位死因都是心脏病,而女性高于男性;恶性肿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其中消化道肿瘤的死亡率大大超过女性。这一结论是自1981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卫生防疫站对唯一的蒙古族牧区的疾病长期观察样本、锡林浩特市典型蒙古族牧区的两个苏木共648户牧民家开展的长期医学监测所得出的(注:“苏木”来自蒙古语,指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内蒙古自治区,一般来说,镇是工业区,乡是农业区,而苏木则是牧业区)。另据2013年11月出版的第28卷《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提供的资料,蒙古族牧民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均高于同一地区的汉人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三 就生命是一个过程而言,在饮食与寿命的关联上,因纽特人与蒙古人的健康状况,再次印证了被誉为是营养学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调查之《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的作者T.柯林.坎贝尔博士的如下意见的完全正确性: “这个项目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疾病与膳食的8000多项关系中,许多关系都指向同一个发现:动物性食物摄入量最多的人,慢性病最多。即使摄入的动物性蛋白的量相对比较少,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而那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群身体最健康,容易避免慢性疾病的发生,这些结果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