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4 2
分享

为什么我们不该迷信医生?

陈坪

2016-11-02 21:20

13138 14 2
    文/陈坪

    生活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即人们对医生有一种盲目的信任和依赖,特别是在饮食建议上。但是我想说,医生也是凡人,特别是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反而要比常人更容易与疾病沾上关系:他们太劳累了。好些毛病都是熬出来的、累出来的。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忙碌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只要工作了十几年或更久,没一个面相和体形是正常的。生活没有规律不说,运动的机会和心情也不会有。营养学知识嘛,总共上学时也没学几小时的营养学课程(有的干脆没学),且不说是陈年旧货了。在吃什么和怎么吃上,他们哪里会有多少睿智之见!坦率地说,从事医护工作就像蒙眼拉磨的驴,光琢磨眼皮底下的那点专业了,没有时间补充和更新知识是必然的。因此,毕恭毕敬地聆听并不动脑子地执行医生的饮食建议就未必是一件十分明智的事。

    在我看来,除了真正专攻营养学的专家,一般医生的饮食建议是不能当圣旨对待的。营养学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并非只要职业是医生的人就有发言权。绝大多数医生,在膳食与健康的关系上,与一般民众是同样的无知。

    尤其是以“切割”为业的外科医生,他们通常只是精于操刀技术的工匠,想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上指导病患和病患家属,也得放平心态、重新学习才是。

    近6年前,我父亲做食道癌手术,主刀的医生很有名,手术也是成功的。可这医生本人就有吸烟的恶习,还叮嘱我们说:“我手术是成功的,剩下来要看你们家属了。术后的营养一定要跟上。要大鱼大肉把身体尽快补起来!”要是遵循他的教诲可就坏了!我们当然没听他的。倒不是说此后我父亲的饮食就彻底剔除了鱼、肉类(因为他在北京,我在太原,无法操控他的日常饮食),但只要我能够,我就力劝我父亲尽可能地少沾荤食。他能生存至今,搭配基本合理的素食是重要因素。

    T.柯林.坎贝尔博士在其《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医生通常缺乏营养学知识。”书中所介绍的花费多年时间来研究膳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埃塞尔斯庭医生却是一个另类。埃塞尔斯庭医生认为:“99%的人饮食方式都是不正确的。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是不利的。你很难让这99%的人对你说:‘你虽然属于1%,但你是对的,而我们都是错的。’ ”而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的,包括医生,他们会强烈质疑占绝对少数的“另类”饮食观。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坎贝尔博士这样直言医生培养中的“营养学教育的匮乏”:“当前的医学治疗严重依赖药物和手术,完全不考虑营养和生活方式。医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营养学培训,也不知道营养和健康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1985年,美国国立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出具报告证实,根据该委员会对美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教育项目数量和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医学院校中的营养学教育有很大不足,不能满足当今和将来的医学工作的需要。但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委员会注意到:1961年,‘美国医学联合会营养食品咨询委员会就已经报导称,美国医学院校中营养学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关注和支持。’换句话说,40年前,医生自己都宣称他们的营养学教育是不够的。截止到1985年,情况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到今天也是这样。仍有连篇累牍的报道证明美国医学院校中营养学教育是非常缺乏的。......1985年,国立研究委员会的报告认为,4年的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医生平均只接受了21课时的营养学培训,大概只占两个学分。大多数参加这项调查的学校,其营养学培训实际要少于20个课时或者说少于1-2个学分。”比起美国来,中国医学院校的情况就更不足挂齿了。因此,坎贝尔博士的提醒是对的:“你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医生比你的邻居或同事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更多。现实情况是,医生并没有接受多少营养学培训,他们向体重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多摄入牛奶或是含糖的奶昔作为正餐替代品。也正是这些医生,向那些想减轻体重的患者建议摄入高比例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也正是这样的医生,向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摄入更多牛奶。医生对营养学的无知给病人带来的恶果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可见,对营养学知识特别是新知的掌握并非医生的专利。知识不会不学而知。在知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而知识,是可以通过孜孜不倦的大量阅读的自我教育来获得的。一个真正关心饮食与健康关系的普通人,完全可能比一般的医生和所谓注册营养师更具有相关的“常识”。

    我妻子在省里一家大医院的超声科工作。她科里的老主任刚退休不久就得了癌。手术后我们与这个老主任在一次出游中同行。我在聚餐时注意到她并不忌口,就不知趣地善意提醒她为了身体的康复最好还是不要吃肉了(这不是虎口夺食么)。她根本听不进去,那表情就像听到要谋财害命的馊主意似的断然拒绝了,说“人不吃肉身体怎么行?”保不齐这老太太心里会想你一个非医疗界人士懂得什么!你不吃就已经是很荒唐了,还要害我?我一看话不投机就闭了嘴。病是自己的,命也是自己的,我操哪门子闲心呢。两年后,这个老主任就死了。

    在我看来,人是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但只要人丧失了理解新观念、新事物的欲望,对事关性命和健康的建议听不进去,也没有了解的欲望,他就只能听凭无情命运的摆布,哪怕他身为医生。

    要知道,真相总是向着心有灵犀者自然敞开的。就是说,对方不是你的劝诫或辩论就能被说服,而是他在心智上可塑、首先有所触动后才会自动地寻觅饮食与健康的真相。也只有在这种基础上,人与人的交流(非争论)才是现实的。

    我们说服不了任何人,除非他能自我说服;否则即使有千百个证据摆在面前,他也会视若无睹。

    说到底,健康是个体自身的事,与个人的悟性与好奇心有关,与他人的劝诫与“教诲”无关。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其行为之可塑可变;没有什么是本能所决定的、不可改变的。人之为人,就是拥有不一条道儿走到黑的自由、拥有选择的自由。当然,要做到这点,自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要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而自主阅读的动力来自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取新知的内在渴望,来自于虚怀若谷的心态,否则你选择不了什么。一条道儿走到黑吧!

    你看主人溜狗:所有的狗一走近墙根或树桩,就要先嗅一嗅,然后撩起后腿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和气味。别的方式是没有的。千狗万狗,一个模式,标新立异的没有!饮食习惯也是如此。千狗万狗都吃屎,这个习惯也改不了。

    人则不然。

    还是就此打住!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2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陈坪
《中国女医师协会调查显示女医师健康状况堪忧》2012-5-180:00编辑:皮佳兴环球医学网据日前在京发布的《2011年中国女医师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女医师健康状况堪忧:自我评价睡眠不足者占28.7%,每周有4天及以上接触二手烟(每天累计超过15分钟)者占28.2%,两年内未接受过任何健康体检者占20.8%,而颈肩痛患和腰背痛病率则分别达45.5%和38.3%。此次调查由中国女医师协会、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妇幼中心合作开展,于2011年11月~2012年2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东部、中部、西部9个省份115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二级、三级医院,省、地、县及国家级疾控中心),抽取5468名女医师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女医师周均工作时间超40个小时、50个小时者,分别占78.7%和26.6%,月加班超5次、15次者,分别占42.6%和14.0%。女医师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小于400克/天)的占50.9%,参与锻炼及休闲活动的仅有25.2%;日均睡眠不足7个小时的占22.7%,经常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的分别占10.5%和13.4%。调查还发现,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自报患病率分别为9.3%、7.1%、10.0%和2.8%,患这些慢性病1种及以上的占16.2%。在偏头痛、颈肩痛、腰背痛、膝盖痛4种常见慢性疼痛中,颈肩痛患病率达45.5%,腰背痛达38.3%。此外,女医师患生殖道感染1种及以上的占40.2%,其中西部地区罹患生殖道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关专家呼吁,应高度关注女医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措施缓解其工作压力。同时,积极倡导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并建立和实施女医师定期体检制度。
2016-11-22 08:08
0
0
陈坪
《再谈为什么我们不该迷信医生?》请点击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970072&boardid=9
2016-11-18 17:56
0
0
陈坪
我妻子是省级大医院的超声科主任医师,她就承认营养学基本没正经学过。在这方面,我是她的启蒙老师(她的健康也得我来维护——因为饭是我做的)。她精于专业,却无耐心看饮食与健康方面的书籍和文章,但所幸她从我这里得知了不少健康饮食的新知,刚好现成拿去贩卖,指导经检查发现了相关疾病的病人——病人都感谢得不得了。这没办法!病人一般都拿医生的指示当圣旨,以为但凡是医生,必在饮食营养上懂很多,这就是社会心理;故对医生的话多言听计从。由是观之,一个医生,若在营养学上肯多下些真功夫,在饮食科普上就能比懂饮食奥秘、却没有医生身份的智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016-11-18 11:21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