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步行虫总科—尖颚扁虫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
尖颚扁虫科
尖颚扁虫科(学名:Prostomidae)是鞘翅目昆虫中的一小科。本科由2个属27种组成。常生活于黏土物质所组成的环境或者朽木之中。
1.形态
本科成员为小型甲虫,成虫体长通常小于1.2cm。通常具有相当明显的钳状大颚并向前延伸,前胸背板前窄后宽。头部腹面在大颚下方有一对明显的尖锐突起,称为咽喉侧突(jugular horns),跗节式 4-4-4。
2.生物学
本科成员主要栖于森林,幼虫期主要以腐植质为食,多半出现在腐朽度较高而潮湿的腐木内取食木质,成虫会出现在幼虫的栖息环境附近或较干燥的朽木中。
3.分类学
本科曾因外观类似扁虫而被视为扁虫科下的一族或一亚科,因此名中带有扁虫两字。1921年,丹麦昆虫学家伯温(英语:亞當·吉德·伯溫)(Adam Giede Böving)根据幼虫形态,将该尖颚扁虫移出扁虫科,分类学上将其归入拟步总科之下的一科。
到了1930年,Wilson因着对于成虫相关的研究,决定采用伯温(英语:亞當·吉德·伯溫)在1921年的分类法。本科物种与其他多食亚目的成员不同,它们的跗节式呈现4-4-4的形式、大颚突出、向前突出的颊部突起,另外在它们颚部后方长有咽喉侧突(jugular-horned)。Young以及 Park & Ahn分别在2002年及2005年,为本科物种的特征定义做简单的总结。
4.古生物学
目前该科最古老的化石纪录来自缅甸琥珀(99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其他化石纪录还包含三件波罗的海琥珀(始新世,卢台特期)。其中发现的本科物种为Vetuprostomis consimilis 。
5.分布
本科下辖的两个属别的栖息范围略有重叠,其中尖颚扁虫属(西班牙语:Prostomis)(Prostomis)分布较为广泛,其物种栖息于非洲、亚洲东部、北美洲西部、澳洲、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以及位于大洋洲的小岛上,中国台湾中低到中海拔森林等。 Dryocora属的物种仅栖息于澳洲、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 Böving在1921年时基于幼虫的特征,决定将尖颚扁虫科从多食亚目中移除。
6.似形古尖颚扁虫
似形古尖颚扁虫(学名:Vetuprostomisconsimilis)为尖颚扁虫科中一个已灭绝的物种。本种发现于产自白垩纪晚期的缅甸琥珀,为该科最古老的化石纪录。
(1)发现历史
本种发现自缅甸琥珀,历史可追溯至9970万至943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2008年,Engel和Grimaldi根据产自白垩纪晚期的缅甸琥珀的标本,正式发表本物种。在此之前,该科已知有3件波罗的海琥珀(卢苔特期中期,私人琥珀收藏)的尖颚扁虫科标本,但都没有正式发表。因此本物种为该科第一件正式描述的化石物种,亦为已知最古老的尖颚扁虫。
(2)分类学
本种属于尖颚扁虫科古尖颚扁虫属,为该属的模式物种。
(3)辞源
本种的属名“Vetuprostomis”源自拉丁文的“古老”(vetus)及尖颚扁虫属(Prostomis);种加词“consimilis”为拉丁文“类似”之意,代表其形态上与现生物种类似,呈现高度的形态学稳定性。
(4)形态
根据Engel和Grimaldi所发表的标本。本种体长约4.85 mm;头部宽度约 0.96 mm。前胸背板最大宽度约 0.96 mm,长度约1.11 mm。翅鞘长度约 2.45 mm,宽度约 0.98 mm。
外表光滑,多呈现深褐色或黑色。头部体积大,近似横向的长方形。 额楯区成梯形,上宽下窄;两复眼后外侧长有后角突(posrerior corner),其末端呈现圆滑直角。后角突的后方形成明显的领状构造。头部背面观宽大扁平,额楯区周围有不明显的的弓形棱线突起围绕。额楯区后方下陷。头部的表面粗糙有着珠被的特征,如同被连续穿刺一般。大颚向前方突出,表面无刻点也无鳞状排列,边缘平直;其腹齿较背齿短,一般而言第二、三结合在一起且与第一分开。
上唇(Labrum)裸露,其宽边长度大于长边,两侧末端角落形成圆角,其末端边缘向前延伸形成坚硬的刚毛( long setae),不明显的浅层点刻(puncture)。 复眼中等大小,位于两侧,与头部前端间隔约莫一个复眼直径的距离。 触角(Antennae)共11节,外观呈现念珠状,裸露在外,各节皆生有末端螺旋卷曲的长刚毛(setae);末三节膨大,且排列松散;柄节(scape)体积稍大于梗节(pedicel)和鞭节(flagellar),而鞭节略小于梗节;鞭节的基节与鞭节中的其他节体积相近(末三节除外)。
前胸背板(Pronotum)长边大于宽边,表面粗糙且生有使其凹凸不平的连续点刻。翅鞘上生有浅层的纵向沟槽以及使其表面粗糙的点刻,且没有缘折隆线(epipleural fold narrow)。各腹板(Abdominal ventrites)如瓦片班层层堆叠,且皆生有零星分布的点刻。
(5)古生物学
本种已具有咽喉侧突的特征。其咽喉侧突的长度并没有超过大颚基部,较现生物种的咽喉侧突为短。
(6)特征
外观:身形多变,大致修长、身体两侧趋于平行、扁平;体壁(integument )呈现的颜色从深咖啡色到黑色。口器呈现前口式的大颚(mandibles),并且明显地向前突出,大颚外缘没有向外突出的倾向。额楯区( Fronto clypeal area)向前突出的距离比上唇( labral)的中线长多出1.5倍的长度。颊部(Gena)两侧也明显地向前突出,形成尖锐的突起,突起略通过大颚基部(mandibular base),基部较宽越接近末端越尖细(这只古老昆虫的咽喉侧突(jugular process)较现存的物种来的更尖细、修长、突出大颚基部更长的距离)。
头部:触角( Antenna)共11节外型呈念珠状,裸露在外,相较其他节而言末3节体积更为粗大(越靠近触角末端越膨大),排列也更松散。复眼(Compound eyes)体积适中,为全缘的球面,两复眼(Compound eyes)各分散在离头部前端约莫一个复眼(Compound eye)直径距离的地方。头部(head)两侧边缘的线条约略平行,而非朝复眼的方向隘缩,头部前方的角落有明显的弯曲且将近直角,在这个角落的后方长有明显的领状构造(多为构造边缘的延伸,但也不一定,通常会逐渐抑缩在复眼后方。本科现存的物种普遍无此构造)。
胸部:前胸背板(Pronotum)大约与头部( head)、鞘翅(elytra)同宽(本科的现存物种的前胸背板略窄于头部),其长边稍长于短边;前缘截短并因为前胸背板(Pronotum)前外侧的结构而略窄于头部(本科现存物种缺少此结构)。此外,其两侧边缘以及后缘都稍微地向外弯曲,侧板边缘无锯齿,没有侧边隆起。小盾板(Scutellum)体积小且略微裸露。
足部:基节(Coxae)小而细长,一对步足相隔的距离大约跟与基节的直径等长,(根本科的现存物种相比更为宽阔);前跗节( protibia )末端宽而凸起,并批复著许多长刚毛(long setae);跗节(tarsomere)形式可简记为4-4-4,前三节长度相等,末节较长;钩爪(pretarsal claws)外形简易。
鞘翅及腹部:鞘翅(Elytra)上布满圆锥状的颗粒、浅层沟槽构成的条纹以及缘折隆线(epipleural fold narrow)完全覆盖腹部(Abdomen ),腹部能看到五片明显的腹板(ventr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