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蛾总科—带蛾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蚕蛾总科
带蛾科
带蛾科(学名:Eupterotidae)为鳞翅目的一个科。有至少300个物种。此科的模式属为金带蛾属(Eupterote)。本科昆虫通称带蛾。世界已知约100种,多分布于东洋区和非洲,极少的种类分布于旧北区,中国约有50种。
1.形态
中到大型的蛾子,翅通常宽而暗。前翅从翅顶至后缘中央有斜行横带一条。后翅一般也有斜行横雌雄触角均为双栉齿状。喙不发达,下唇须短。前翅R2与R3可能合并,M1与R3靠近或同出一点。雄蛾常有翅缰与翅缰钩,雌蛾常无翅缰。卵光滑,穹顶形,通常成堆产在树叶背面或树皮上。幼虫生有很长的次生刚毛,沿身体排成带状。趾钩双序中带。蛹位于茧内,有各种形状的臀棘。
2.生活习性
本科昆虫多生活于森林中,取食林木和灌丛的叶片。中国常见的有:抚带蛾,为害忍冬科植物;中华金带蛾,体金黄色,翅展达90毫米,前翅具5~6条赤色波状纹,顶角有赤色长斑。为害泡桐叶片。
3.中华金带蛾
中华金带蛾(学名:Eupterotechinensis),别名黑毛虫。鳞翅目带蛾科金带蛾属的一个物种。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寄生于泡桐、石榴、桃、苹果等植物。
(1)形态特征
雌蛾:成虫雌蛾体长22~28mm,翅展67~88mm。全体金黄色。触角深黄色,丝状。胸部及翅基密生长鳞毛。翅宽大,前翅顶角有不规则的赤色长斑,长斑表面散布灰白色鳞粉;长斑下具2枚圆斑,后角的一枚圆斑较小;翅面有5、6条断断续续的赤色波状纹,前缘区的斑纹粗而明显。后翅中间有5、6枚斑点,排列整齐,斑列外侧有3枚大的斑点;顶角区是大小各一枚,相距较近;后缘区有4条波状纹,粗而明显。
雄蛾:雄蛾体长20~27mm,翅展58~82mm。体翅金黄色。触角黄褐色,羽毛状,羽枝较长。胸部具金黄色鳞毛,腹部黄褐色。前翅前缘脉黄褐色,顶角区有三角形赤色大斑;大斑下半部有不明显的银灰色小点;亚缘斑为7~8枚长形小点,内侧后角有一较大的斑点,整个翅面有5条断断续续的波状纹;前缘区粗而明显。后翅亚缘呈波状纹,内侧有2行小斑点,翅的内半部有4条断断续续的波状纵带。卵圆球状,接触物一面稍平。直径1.2~1.3mm。淡黄色,有光泽,不透明,接近孵化时卵顶有一黑点。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6~71mm。圆筒形。腹面略扁平,全身黑褐色。每一腹节的背面正中有一凸字形黑斑,腹部背面共有黑斑8个,斑内生黄白浅毛。头壳黑褐色。体背及两侧生有许多次生性小刺和长短不一的束状长毛,胸背和尾节上的略长,分别向前和向后伸。束状长毛有棕色、褐色和灰白色之分,但常是混杂在一起。胸足3对,尾足1对。腹足趾钩为双序半环,每足有趾钩80~92个。被蛹纺锤形,头端钝,尾端略尖,有细小的棘刺。长21~28mm,粗8~9mm。黑褐色,有光泽。茧蛹外有薄茧,长椭圆形,比蛹体大1/3。褐棕色或棕灰色,由丝织物作成,纱网状,且薄又软,能透气。常与落叶及草屑粘结一起。
(2)生活习性
四川年生1代,以蛹越冬,越冬蛹期长达7~8个月。7月初始见成虫,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下旬还可捕到少数成虫,成虫羽化期很长,前后跨越2~3个月。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羽化出茧后,先停息在越冬处附近的杂草上或树冠下部,黄昏后开始活动,飞舞和交配。羽化多在晚上,羽化第二天即进行交配,交配后的当晚或第2天夜间就开始产卵。雄虫几次交配后死去,雌虫是产完卵后即先后死去。成虫寿命7一10天。
雌蛾在寄主的叶片背面或嫩枝上产卵,卵集中成片,不规则地一粒紧接一粒,只排一层,常是数百粒成一块。每雌产卵量115~187粒,卵期8~12天,有的长达半个月以上。多数幼虫6龄,初孵幼虫从卵的顶端钻出,半天到1天即可把卵壳吃完或吃去大部分。
幼虫孵出后,1~2龄时成团成排地聚集在叶片背面,幼龄幼虫受惊后有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进行扩散的习性,幼虫行动时后面的跟着前面的向前爬行。3龄后幼虫食量大增,白天潜伏群集在树干上部和大枝条的背阴、弯曲、凹陷和树孔等处,每处少则一、二十头,多上百上千头,黄昏后再鱼贯而行向树冠枝叶爬去取食叶片,黎明前又成群开始下移,行动整齐,首尾相接。随着虫龄增大,栖息高度下降到主干基部,一株树上的幼虫常聚集在一处停息。食物极度缺乏时有转株为害的情况出现。寄主叶片常被吃成缺刻孔洞或全被吃光,仅留叶脉,严重时还要食害嫩梢和树皮。第3次蜕皮后,腹节背面的“凸”字形黑斑才明显地显示出来。多数幼虫一生蜕皮5次,有的蜕皮6次,每次蜕皮前后3、4天内,幼虫的活动和取食量大为减少,幼虫期长达80一95天。幼虫集中出现在石榴、桃、梨、苹果等果树采果后的9一10月份。
中华金带蛾在采果后的为害常被人忽视,还会错误地认为这是提早落叶的结果。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就在翘皮、树洞或树下落叶中、卷叶里、枯枝上、草丛内、石缝、土洞等处作茧化蛹。幼虫吐丝作茧前活动减少,不食不动,大量排粪,身体缩短变粗,藏在作茧处的杂物中,约一天就可以把茧作成,茧作成后幼虫体上的束状长毛已全部脱落,第2、3天就化蛹,臀棘钩在茧壁上越冬。中华金带蛾在湖南的发生比四川要早一个月左右。
(3)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寄主的叶片,轻者把寄主的叶片啃咬出许多孔洞缺刻,严重的能把叶片吃光或啃咬嫩枝树皮。影响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给药用植物和果树生产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4.褐带蛾
褐带蛾(学名:Palirisacervina)是属于带蛾科的一种昆虫。
(1)形态特征
褐带蛾成虫体大型到中型。雄蛾触角羽枝较雌蛾长。喙短或消失。翅宽大,一般前翅从翅顶至后缘中央有斜行直带1条,后翅一般亦有斜行横带,前翅径脉和中脉同柄。后翅具翅缰。幼虫有束状长毛和次生性小刺,但缺少明显的毛瘤。结茧化蛹。雄蛾体长25毫米左右,翅展94毫米左右,体翅黄褐色。触角黑色,具短羽枝。前翅有2条明显的棕色平行横带,外边1条横带外面还有1条较淡的波状横带,看去实有3条横带。后翅有3条色泽较淡的横带,中间1条较宽而明显。成虫6月出现,有趋光性。
雄蛾前翅长33mm左右。与前种极为相似。触角灰褐色、双栉状。体翅颜色较前种浅,褐色。胸背披有长鳞毛。前翅有2条棕红色平行横线外线内侧衬有浅色伴线,形似2条棕红色带;亚外缘线为细弱波状线;亚外缘线与外线间呈深色迹状斑纹,较前种色淡。后翅有3条横线,中、外线粗,亚外缘线细弱,其内侧较深,形似由迹状斑纹连成。两翅无明显缘线,缘毛淡褐色。雄性外生殖器形突退化。背兜侧突骨化强,为二尖角。抱器瓣为竖长骨化不全且外弓的瓣;上端宽扁,扇形,内侧有毛片和毛丛;中部较窄,具毛片和毛丛,末端圆球形。阳茎基环由2块近似四边形的骨片组成,密生细毛,下缘两中部有一刺突。囊形突宽柄状。阳茎与前种近似,只是端部更尖细。
(2)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危害灌木。
(3)分布
台湾、西藏(波密2300m)、云南(丽江3200m、2460m)、四川(泸定摩西1600m)、广西;印度、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