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面形天蛾亚科(上):星天蛾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蚕蛾总科
天蛾科
面形天蛾亚科
面形天蛾亚科(学名:Acherontiinae)是属于天蛾科下的一个亚科。
1.形态特征
喙一般发达。下唇须一般较短,向前下方伸出,第1节接近基部内侧无一群短的感觉毛。复眼大,表面光滑。触角端节细而薄,端部有毛或鬃。胸部背面有骷髅形纹或近似的斑纹。前翅外缘一般呈弧形,较平滑,缘毛一般为白色及深色相间的花边;腹部背面均有节间环及背线。
2.面形天蛾属〈鬼脸天蛾属〉
面形天蛾属(学名:Acherontia)又名鬼脸天蛾属,是属于天蛾科下的一个属。
(1)特征
胸部背面有一明显的骷髅形纹。幼虫有分成绿色或褐色,会以多种植物为食,长成成虫时大约有7~10天寿命。鬼脸天蛾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叫声吓唬天敌。
鬼脸天蛾属昆虫因其奇异的外形而常常成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文学和影视剧中。例如1991年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中变态杀人狂“水牛比尔”家中饲养的就是鬼脸天蛾。
(2)鬼脸天蛾
鬼脸天蛾(学名:Acherontialachesis),是鳞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属动物。
①形态特征
a.成虫
翅长50-60毫米。是一种体形较大的蛾类。胸部背面有骷髅形斑纹,眼斑以上有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环节间有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第5环节后盖满整个背面;前翅黑色,有微小的白色点及黄褐色鳞片间杂,内横线及外横线各有数条深浅不同色调的波状纹组成,顶角附近有较大的茶褐色斑,中室有一灰白色小点;后翅杏黄色,中部、基部及外缘处有较宽的黑色横带三条,后角附近有灰蓝色斑一块。前翅反面粉黄色,各横线烟黑色,内、外侧有白色毛镶衬,翅基部有灰黑色毛丛,中线双行,中间有黄白色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呈长锥形,背兜近三角形,颚形突宽大于高,中间凹陷;抱器长大于宽,尖端变窄,前缘有密集的毛,基部有毛垫;抱器腹突掌状,端部分为两齿,向上一个较大,向下一个略小而弯曲;阳茎端细长矛形,骨化强。
b.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95-110毫米。头黄绿色,外侧有黑色纵条。身体黄绿色。前胸较小,中、后胸膨大,每节有1-2个横皱纹;皱纹深绿色。腹部第1-7节体侧各有1条自气门线到背部的深绿色斜线,斜线后缘深黄色;各腹节有较密的绿色皱纹,接近背部有较密的褐色颗粒;尾角黄色,长15毫米,向前上方弯曲,上面布有绿色微刺;气门黑色。胸足赭黑色,腹足绿色。
②生活习性
鬼脸天蛾以茄科、豆科、木犀科、紫葳科、唇形科植物为寄主。卵孵化成幼虫后,依靠幼嫩叶子和花果生活成长,老熟幼虫从树上爬下,地下化蛹,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飞翔能力不强,常隐居于寄主叶背。白天停栖与翅色近似的树干上,由于具有趋光性,夜晚会变得异常活跃。当期遇到危险或威胁时,它能将空气从口器中逼出,会在地面飞跳并发出“吱吱”的叫声。
③繁殖方式
鬼脸天蛾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成虫6-7月化蛹羽化,8月上旬卵散产于寄主树叶的背面,幼虫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老熟幼虫10月中旬下树钻土越冬,翌年6-7月化蛹,成虫羽化出土后不久即交尾。
④物种危害
鬼脸天蛾成虫以花蜜及蜂蜜等为食,常取食蜂房里的蜂蜜,是中国南方最常见侵袭蜂群鳞翅目天蛾科害虫。鬼脸天蛾有项奇特的本领,它会模仿年轻蜂王的“嗓音”,发出一种特别急促的声音,不费吹灰之力,便潜入了蜂房,尽情地享受甜美的蜂蜜。鬼脸天蛾不仅伪装窃蜜,也强行占领蜂巢。当它闻到蜂蜜香味,便从巢门或裂缝中潜入箱内,用翅膀拍打蜜蜂,由于鬼脸天蛾躯体坚硬,蜜蜂难于刺鳌抵抗,造成大量伤亡。
幼虫取食新梢叶片及嫩茎。在中国云南白蜡产区,鬼脸天蛾幼虫对白蜡虫寄主树女贞危害严重,有时寄主树的叶片被其幼虫食光,因而使寄主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寄主树干枯死亡,使白蜡生产减产或失收
⑤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亚洲,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中国(湖南、江西、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甘肃、福建、台湾)、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菲律宾、印尼等地的低中海拔山区。
3.黄线天蛾属
黄线天蛾属(学名:Apocalypsis)是鳞翅目天蛾科天蛾亚科的其中一个属,只有黄线天蛾(学名:Apocalypsis velox)一个物种。
黄线天蛾(学名:Apocalypsisvelox)是天蛾科黄线天蛾属的一种昆虫。
(1)形态特征
翅长60mm左右。头棕黄色,触角深黄,基部头上有白色纵带;胸部棕黄,背板有“八”字形白纹,肩板外侧白色;腹部枯黄色各节间有黑色环纹,背中线呈间断的黑色纵条;腹部腹面灰黄色;前翅狭长,赭棕色,各脉纹枯黄色,内、中线不明显,外线较直,棕黄色,顶角有一条淡黄色斜线,外线内侧有白色衬纹,中室有白色斑一个,中央有一黑色小点;前翅反面黄褐色,后缘黄色;后翅棕褐色,基部有两条较深的纵纹,反面与前翅相同,基部有黄白色纵条。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呈倒漏斗形,顶端向外方弯曲似鸟嘴;背兜不明显,颚形突两侧宽大中间合拢呈舌形,向上伸达背兜上方;抱器长片形,端部变窄;囊形突近三角形,下端尖,较光滑;抱器腹突条状,末端单钝,两侧有皱褶;阳茎柱形,中部以上呈透明膜质,一侧有钩状骨化板。
一年发生1—2代,以蛹过冬。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过冬。
寄主为杨,柳,山杨,桦,椴,梣。
(3)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东北, 华北, 华西。
国外分布:日本, 前苏联, 印度, 锡金。
4.星天蛾属
星天蛾属(学名:Dolbina)是鳞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顶灰褐,下唇须较短,黄褐色,向前伸;触角末端尖细,弯曲度大;胸部背面有人面形纹;前足胫节无端距;前翅正面灰褐色,中室端有白色圆星;后翅无间断的白色外缘(有些只有细白线);腹部背线两侧斑纹显著。
(2)小星天蛾
小星天蛾(学名:Dolbinaexacta),是天蛾科星天蛾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翅展53mm左右。体翅灰褐色,肩板外侧灰白色,颈板与肩板内侧呈棕黑色,腹部背线黑色点;腹面色较淡有小黑点;前翅内线、外线不明显,中线呈深棕色波状纹,中室有灰白色小星;后翅土灰色,无显著斑纹,缘毛稍淡。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过冬。
②生活习性
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⑵生活习性: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6、7月间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6、7月间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
③保护现状
自然野生(江津四面山)。国内分布于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四川。国外分布于朝鲜, 日本。
5.白薯天蛾属
白薯天蛾属(学名:Herse)是鳞翅目天蛾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下唇须白色,平伸,头顶尖;触角外侧黄褐,内侧白色;前翅狭长,M3与Cu1脉的颜色较深;腹部两侧有鲜红色侧斑。
(2)白薯天蛾〈甘薯天蛾〉
白薯天蛾(学名:Herseconvolvuli)又名甘薯天蛾,是白薯天蛾属下的一种大型蛾,常见于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
白薯天蛾活跃于日出及黄昏时,有趋光性。其幼虫以旋花属(Convolvulus)植物为食,这也是其种加词convolvuli的来由。而“白薯”天蛾则是取名自其嗜食番薯属植物。其比身体更长的喙允许其可以吸食一些有漏斗状花的植物的花蜜。
①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50mm,翅展90—120mm;体翅暗灰色;肩板有黑色纵线;腹部背面灰色,两侧各节有白、红、黑3条横线5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及外横线各为2条深棕色的尖锯齿状带,顶角有黑色斜纹;后翅有4条暗褐色横带,缘毛白色及暗褐色相杂。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一70mm,体色有两种:一种体背土黄色,侧面黄绿色,杂有粗大黑斑,体侧有灰白色斜纹,气孔红色,外有黑轮;另一种体刀绿色,头淡黄“色,斜纹白色,尾角杏黄色。
蛹:长56mm,朱红色至暗红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曲呈长椭圆形环,与体相接。翅达第4腹节末。
②生长繁殖
在北京1年发生1或2代,在华南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5—10cm深处作室化蛹越冬。在北京成虫于5月或10月上旬出现,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在华南于5月底见幼虫为害,以9—10月发生数量较多,幼虫取食荣菜叶片和嫩茎,高龄幼虫食量大,严重时可把叶食光,仅留老茎。在华南的发育,卵期5—6天,幼虫期7—11天,蛹期14天。
③分布及习性
白薯天蛾活跃于日出及黄昏时,有趋光性。其幼虫以旋花属(Convolvulus)植物为食,这也是其种加词convolvuli的来由。而"白薯"天蛾则是取名自其嗜食番薯属植物。其比身体更长的喙允许其可以吸食一些有漏斗状花的植物的花蜜。
6.松天蛾属
松天蛾属(学名:Hyloicus)是鳞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顶有峰状毛丛,下唇须黑色;触角内侧白色,近端部更明显;胸部有灰褐色长毛,腹部侧斑不显著,翅基片灰黑,前翅中室无白星。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突呈臂式叉状。
(2)松黑天蛾
松黑天蛾(学名:Hyloicuscaligineus)是天蛾科松天蛾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翅长30—35mm。体翅灰褐色,胫板及肩板呈棕褐色线;腹部背线及两侧有棕褐色纵带;前翅内横线及外横线不明显,中室附近有倾斜的棕黑色条纹5条,顶角下方有一条向后倾斜的黑纹;后翅棕褐色,缘毛灰白色。
前翅反面灰褐色,近前缘部位色稍浅;中室前缘及其前方有不甚明显的灰黑色纵纹;后翅灰黄色,脉纹处色偏深。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呈长三角形,背兜宽呈马鞍形;颚形突双钩形,由两侧向中间并拢;抱器宽板形,基部有毛垫;抱器腹突叉状,下叉小于上叉,基部肘形;囊形突短小;阳茎基环圆,外围骨化强;阳茎端骨化强,较光滑,一侧有鸟嘴形齿一个。
每年发生二代,成虫5—7月间出现,以蛹过冬。
②寄主
主要为害松树。
③分布范围
北京、黑龙江、上海。
7.绒天蛾属
绒天蛾属(学名:Kentrochrysalis)是属于面形天蛾亚科下的一个属。
白须天蛾(学名:Kentrochrysalissieversi)是天蛾科绒天蛾属的一种动物。
(1)形态特征
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两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后角有灰白色斑,缘毛白色,有棕褐色斑列。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腹部腹面灰白色。
翅展92—120mm。头灰白色,触角腹面棕色,背面灰白色,近端部有一段黑斑;颈板及肩板外缘灰白色,内缘黑色,背板灰色,后缘有黑、白色斑各一对;腹部背线棕黑色,两侧有较宽的黑色纵带;前翅灰褐,内线、中线及外线棕黑色锯齿形,唯中线较宽,中室端有白色斑,缘毛成间断的黑白色横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不明显的浅色横带,缘毛与前翅相同,后角部位灰白色。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端部钝圆,两侧背兜向中间合拢;颚形突宽舌状;阳茎基环狭长,周围呈皱褶状;囊形突圆柱形,端部钝圆;抱器平板形,顶端呈弧圆形;抱器腹突呈匙状,端部细长,向前上方伸出,中部突起,上面有大小不同较钝的齿9个,齿端部骨化较强;阳茎端细,表面光滑,顶端有不对称的叉状钩,钩上有成列小齿。
一年发生一代,成虫7月间出现,以蛹在土室中过冬。
(2)生活习性
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卵期20天。
幼虫体长75至96毫米,有两种体色:一种是绿色,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围气门片黄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另一种也是绿色,上有褐色斑块,尾角褐色,上生短刺,其余特征也和前一种基本相同。
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⑵生活习性: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6、7月间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6、7月间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
(3)分布范围
寄主为木樨科植物。北京(三堡, 百花山), 黑龙江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