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蚕蛾总科—蚕蛾科(二)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6-29 09:47 中国

34930 0 0

蚕蛾总科—蚕蛾科(二):桑蚕1

 

12.家蚕蛾属

家蚕蛾属(学名:Bombyx)是鳞翅目蚕蛾科的一属昆虫。此属只一种,即家蚕。


(1)形态特征

体及翅白色,无斑点;前翅M1与Rs同柄,Cu1与M3同柄,均从中室端下方伸出,2A基部分岔;后翅Sc基部分岔,Rs与M1同柄,M3与Cu1同在中室下角伸出;胸足粗短有长毛丛,后足胫节长于跗节总长的1/5。

(2)桑蚕(家蚕)

桑蚕(学名:Bombyx mor)是鳞翅目蚕蛾科蚕蛾属的昆虫动物,桑蚕圆筒形灰白色,由十三节组成,前三节是胸部,后十节是腹部;头部有触角一对;嘴有一对几丁质的大颚,大颚下方中央,有白色的吐丝管;口器咀嚼式;在桑蚕的胃部下方两侧有管状物,叫“丝腺”。因食桑树叶,故名。

①起源

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Bombyxmandarina)(见桑树害虫)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种。目前, 我国桑蚕生产遍布26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根据 200 6 年统计资料 , 全国共有桑园面积1283.5 万亩, 生产蚕茧73.9万吨

②形态特征

栽桑养蚕的主要目的物是蚕茧和丝绸,蚕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 4 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a.幼虫

长圆筒形,由头、胸、腹3部分构成。头部外包灰褐色骨质头壳,胸部3个环节各有1对胸足;腹部10个环节有4对腹足和1对尾足,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尾角;第1胸节和第1至第8腹节体侧各有1对气门。刚孵化的幼虫,遍体着生黑褐色刚毛,体躯细小似蚂蚁,称蚁蚕。蚁蚕借摄食桑叶而迅速长大,体色逐渐转成青白。其体壁的表皮要发生多次脱换,这种现象称蜕皮,是蚕体内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与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蜕皮前,幼虫停止食桑,吐丝于蚕座上,用腹足和尾足固定蚕体,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体重和体积随龄期增进而显著增大。蜕皮次数的特性称眠性,受遗传控制,但生活条件的影响也能使眠性发生变化。桑蚕的眠性有三眠、四眠、五眠等;生产上常用的蚕品种是四眠5龄蚕。幼虫生长到5龄第2~3日,可按特征鉴别雌雄:雌蚕在第8和第9腹节腹面各有1对乳白色圆点,称石渡氏腺;雄蚕在第9腹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乳白色囊状体,称赫氏腺(图2)。5龄生长至极度时,体重约比蚁蚕增加1万倍。此后逐渐减少食桑量以至停食。至前半身呈透明时,称熟蚕,即开始吐丝结茧。结茧过程约需2~3日。幼虫期的长短因蚕品种和饲育条件而异,一般春蚕在24~25℃下约为24~26日,夏秋蚕在26~28℃下约为21~23日。

蚁蚕出壳时间:5~10点。趋光性,趋黄光、绿光、白光较强。5龄四天后,体长不再增长,范围为6~8cm 5龄第1.5~2天长度生长快。5龄两天后,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或透明的小圆点,明显程度个体不同。一般雌比雄蚕体大。结茧 1~2天,蚕吐丝喜暗。

适宜温度:22~28℃,最适温度23.8~25℃,自孵化至吐丝结茧,一般春期24~30天,夏秋期20~24天。

b.蛹

熟蚕吐丝毕,体躯缩小略呈纺锤形,静止不动,这时称潜蛹(预蛹)。潜蛹是真皮层与旧幼虫表皮分离并形成蛹表皮的时期,约需2日。化蛹蜕皮是蜕皮激素作用的结果。刚蜕皮的蛹呈纺锤形,乳白色,后转深褐色。蛹体分头、胸、腹3部分。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钝圆,第8腹节腹面正中线上有1条纵线;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1褐色小点。一般蛹体重1.5~2.5克。蛹期体内剧烈地进行着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成虫组织器官的发生、形成,以及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化蛹后约14日完成成虫发育,这时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咽侧体内的羽化激素,因光的刺激而分泌至血液中,约40分钟后蛹便羽化。

蚕蛹适宜温度22.8~26.7℃,最适温度23.9~24.4℃,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化蛹需1~2天,蛹期15~18天,剖开茧后需10~11天。化蛹第二日高温28℃24小时保护,易产非滞育卵。

蚕蛹冷藏宜在化蛹第三天冷藏,冷藏适温2.5~10℃,最适温度5~7.5℃,发育起点温度10℃。

雌蛹腹部肥大,在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线,雄蛹在第8、9腹节腹面正中线的交界处,有一小点。


c.成虫

羽化后的成虫,吐出碱性肠液,以湿润和松解头端茧层,并用胸足拨开茧丝,从茧内钻出。翅初柔软褶叠,随蛾体干燥而展开。全身被覆白色鳞片,头部两侧有1对复眼和1对具触觉和嗅觉的双栉状触角,口器已退化。胸部前、中、后3个胸节腹面各有1对胸足,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1对翅。腹部雌蛾7节,雄蛾8节。雄蛾外生殖器由幼虫的第9、10腹节变成,雌蛾的外生殖器由第8、9、10腹节变成。交配时雌蛾伸出产卵器,由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激素(桑蚕醇和桑蚕醛)引诱雄蛾,交配1.5~2小时即可产受精卵。一头雌蛾约产卵400~700粒,其中绝大多数在羽化当日产下,至第3日结束。成虫不摄食,交配产卵后约经10日左右自然死亡。

发蛾5~10点,一般交配2小时,交配后3~4小时产卵,5~12天死亡,适宜温度21~27℃。

d.卵

椭圆形略扁平,长约1.3mm,宽1.1~1.2mm,厚0.5~0.6mm,一端稍钝,另一端稍尖,尖端有卵孔,为受精孔道。卵粒大小因蚕品种、饲养条件及蛹期温度而异。卵粒重一般为500~600微克。刚产下时呈淡黄色,表面隆起,后因卵内水分蒸发和营养物质消耗,卵面中央出现凹陷,称卵涡。正常卵的卵涡椭圆形,死卵呈三角形。卵壳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纹,还有无数针状呼吸气孔。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和胚胎等。卵黄膜紧贴在卵壳下面,是一层非细胞的透明薄膜;浆膜在其内侧,是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卵黄是胚胎发育的营养源。胚胎在卵黄中偏于卵的一方,头向卵孔一端,不断摄取养分而逐渐发育。

蚕卵分滞育性卵(越年卵)和非滞育性卵(不越年卵)两种。非滞育性卵产下后胚胎不断发育,约经10日即形成蚁蚕孵化;滞育性卵胚胎发育至一定程度即进入滞育期,经冬季低温解除滞育,到翌年春暖时才孵化。蚕卵是否滞育取决于蛹期中雌蛹的咽下神经节能否分泌滞育激素;心侧体激素对滞育也有辅助作用。滞育性卵在进入滞育期时浆膜细胞内形成并沉积色素粒,呈黑褐色;非滞育性卵浆膜细胞内不形成色素,仍为淡黄色。

蚕卵孵化适宜温度20~30℃,最适温度22~25.5℃,需9~11天。经过催青的,需2~9天。春天自然温度12℃以上,需22~27天。滞育卵解除滞育需30~100天,滞育期适宜温度25~30℃,30℃以上会对孵化率有影响。催青时温度不能超过35℃,孵化前的几天要保持一定湿度。卵产下3h内温度不要超过30℃,以免影响受精率。卵产下1天内,如果温度偏高(30℃),易转化成非滞育卵。

③生活习性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桑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在一年内自然发生的世代数称化性,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发生2代的称二化性,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热带地区还有终年不滞育的多化性品种。发育的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间,能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桑蚕对全年的气象环境的适应性直接体现在蚕体的强健程度上, 生长良好 ,体质强健的野桑蚕可以结出好的蚕茧 ,因此以茧质作为衡量野桑蚕体质强健度的指标。


④驯育神话

家蚕驯育是中国远古时代不知名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实,但毕竟历史过于悠久而无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种传说和神话。传说之一,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在《通鉴外纪》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后世祀为先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解放前蚕神庙里还供着先蚕西陵氏。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大人出门远行,家里没有其他的人,只有一个女儿。另外还有雄马一匹,由女儿亲自来喂养。女儿居住在偏僻闭塞的地方,十分思念她的父亲,就和马开玩笑说:“你能给我把父亲接回家,我就嫁给你。”

马听了这话,就挣断了缰绳出门去了,径直跑到她父亲那里。父亲看见了马又惊又喜,便拉过来骑了。马望着它来时的方向,悲哀地嘶叫不停。父亲说:“我这儿没有什么事情,这马却这样哀叫,我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呢?”他急忙骑着马回了家。因为这畜生对主人有非同寻常的情谊,所以主人也优厚地加以饲养,但马却不肯吃料,每次看见那女儿进出,总是似喜似怒地踢蹄蹦跳,象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父亲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就偷愉地询问女儿。女儿便把与马开玩笑的事一一告诉了父亲,认为一定是因为这个缘故。父亲说:“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我怕它会玷污了我家的名声。另外,你别再进进出出了。”于是父亲埋伏在暗处用弓箭把马射死了,并把马皮剥下来晒在院子中。

父亲走了,女儿和邻居家的姑娘在晒马皮的地方玩耍,女儿用脚踢着那马皮说:“你是畜生,还想娶人做媳妇吗?结果招来了这屠杀剥皮,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话还来不及说完,那马皮突然挺立起来,卷着女儿飞走了。邻居家的姑娘又慌又怕,不敢救她,便跑去告诉她的父亲。

她父亲回来,到处寻找,女儿已经出门失踪了。后来过了几天,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中找到了,但女儿和马皮都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作茧,那蚕茧丝绪不乱,又厚又大,不同于通常的蚕茧。邻近的妇女取这种蚕饲养,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因而人们把那棵树命名为“桑”。“桑”,就是“丧”,是悼念死亡的意思。从此百姓争着种植桑树,现在用来养蚕的就是这种树。平常所说的“桑蚕”,是古蚕中残剩下来的一种。

根据《天官》的说法,辰对应马星。《蚕书》上说:“对应大火的那个月(指二月),就要浴蚕选种了。”这样看来,那么蚕和马具有同一种元气。《周礼》规定,校人(应作“马质”)的职务是主管“禁止再次浴蚕选种”。郑玄的注解说:“事物不能同时为大。禁止再次浴蚕选种,是因为怕它伤害了马。”按照汉代的礼仪,皇后亲自采桑,祭祀的蚕神叫做“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是对女子的尊称,菀窳妇人,是第一个教老百姓养蚕的蚕神。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人把蚕叫做女儿,这实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词语啊。

原文: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以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上尔下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案:天官:“辰,为马星。”蚕书曰:“月当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也。周礼:“教人职掌,票原蚕者。”注云:“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其伤马也。”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搜神记》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