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斑蛾总科—刺蛾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6-14 09:17 中国

42881 0 0

斑蛾总科—刺蛾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斑蛾总科

刺蛾科

 

刺蛾科(学名:Limacodidae)是昆虫纲鳞翅目双孔亚目斑蛾总科下的一个科。已记录的种数达301属1,672种。


刺蛾成虫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幼虫体扁,大部分种类体表生有枝刺和螫毛。当人被刺蛾幼虫蜇过后, 皮肤会红肿、疼痛,严重甚至会威胁生命。因此刺蛾科幼虫被称为“痒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虫”。

幼虫多以阔叶树叶为食。是重要经济林、行道林的主要害虫。

金蛾科(Chrysopolomidae)原来跟刺蛾科一样是斑蛾总科之下的一个科,由两个亚科组成,包含约30个分布于非洲的物种],在较新的文献,这个科被降格,成为了本科之下的一个亚科金蛾亚科(Chrysopolominae),原来在金蛾科之下的两个亚科现在变成了金蛾亚科的异名。

1.形态特征

刺蛾成虫中等大小,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大多黄褐色、暗灰色和绿色,间有红色,少数底色洁白,具斑纹。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口器退化,下唇须短小,少数较长。雄蛾触角一般为双栉形,翅较短阔。幼虫体扁,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种类较光滑无毛或具瘤。头小可收缩。有些种类茧上具花纹,形似雀蛋。羽化时茧的一端裂开圆盖飞出。

2.生活习性

体粗壮,鳞毛厚密,缺喙;幼虫具枝刺和毒毛的中型蛾类。世界记载有1000种,中国记录约90种。由于这类幼虫体上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立即发生红肿,疼痛异常,俗称“痒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虫”,刺蛾一名也由此而来。

刺蛾成虫中等大小,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大多黄褐色、暗灰色和绿色,间有红色,少数底色洁白,具斑纹。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口器退化,下唇须短小,少数较长。雄蛾触角一般为双栉形,翅较短阔。幼虫体扁,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种类较光滑无毛或具瘤。头小可收缩。无胸足,腹足小。化蛹前常吐丝结硬茧,有些种类茧上具花纹,形似雀蛋。羽化时茧的一端裂开圆盖飞出。

刺蛾幼虫大多取食阔叶树叶,少数为害竹竿和水稻,是森林、园林、行道树、果园和多种经济植物(如咖啡、茶和桑树等)的常见害虫,诸如黄刺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和显脉球须刺蛾等。

3.下属亚科

金蛾亚科( Chrysopolominae)

刺蛾亚科( Limacodinae)

4.金蛾亚科

金蛾亚科(学名:Chrysopolominae),旧作金蛾科(学名:Chrysopolomidae), 为鳞翅目的一个亚科。此科的模式属为金蛾属(Chrysopoloma)。

金蛾科原是斑蛾总科之下的一个科,由两个亚科组成,包含约30个分布于非洲的物种;但在其他较新的文献,这个科被降格,成为了同属斑蛾总科的刺蛾科(Limacodidae)之下一个亚科,而原来在金蛾科之下的两个亚科被合并,变成了金蛾亚科的异名。

5.刺蛾亚科

刺蛾亚科(学名: Limacodinae),为鳞翅目刺蛾科的一个亚科。

(1)黄刺蛾

黄刺蛾(学名:Cnidocampaflavescens)又名刺毛虫、毛八角、八角丁、洋辣子、刺角等,是鳞翅目刺蛾科刺蛾属害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 15~17 mm,翅展 35~39mm;雄蛾体长 13~15 mm,翅展 30~32 mm。体橙黄色。前翅黄褐色,自顶角有1条细斜线伸向中室,斜线内方为黄色,外方为褐色;在褐色部分有1条深褐色细线自项角伸至后缘中部,中室部分有1个黄褐色圆点。后翅灰黄色。

卵:扁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 mm,宽 0.9 mm,淡黄色,卵膜上有龟状刻纹。

幼虫:黄刺蛾幼虫又名麻叫子、痒辣子、刺儿老虎、毒毛虫等。幼虫体上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肤痛痒。老熟幼虫体长 19~25 mm,体粗大。头部黄褐色,隐藏于前胸下。胸部黄绿色,体自第二节起,各节背线两侧有1对枝刺 [2]  ,以第三、四、十节的为大,枝刺上长有黑色刺毛;体背有紫褐色大斑纹,前后宽大,一中部狭细成哑铃形,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体两侧各有9个枝刺,体例中部有2条蓝色纵纹,气门上线淡青色,气门下线淡黄色。

蛹:被蛹,椭圆形,粗大。体长 13~15 mm。淡黄褐色,头、胸部背面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褐色背板。

茧:椭圆形,质坚硬,黑褐色,有灰白色不规则纵条纹,极似雀卵,与蓖麻子无论大小、颜色、纹路几乎一模一样,茧内虫体金黄,烤之味道极香,农村常有食之。

②生物学特性

辽宁、陕西1年发生1代,北京、安徽、四川1年2代。合肥地区黄刺蛾幼虫于10月在树干和枝柳处结茧过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为第一代卵期,6~7月为幼虫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晚期,7月下旬至8月为成虫期;第二代幼虫8月上旬发生,10月份结茧越冬。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以17~22时为盛。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雌蛾产卵多在叶背,卵做产或数粒在一起。每雌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幼虫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剥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小班,隔1日后小班连接成块。4龄时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幼虫食性杂,各地喜食的林木、果树种类不一:江苏太湖地区,以危害枫杨、朴树为主;在哈尔滨则以苹果为主;在青岛以苹果、梨、桃为主;江西中部以桃为主;在安徽杨山果区以苹果为主,怀远以石榴为主,合肥第一代黄刺蛾幼虫多危害枫杨、核桃;第二代幼虫多危害梨和标类叶片。幼虫共7龄。第一代各龄幼虫发生所需回数分别是:1~2天,2~3天,2~3天,2~3天,4~5天,5~7天,6~8天;共22~33天。幼虫老熟后在树枝上吐丝作茧。茧开始时透明,可见幼虫活动情况,后凝成硬茧。茧初为灰白色,不久变褐色,并露出白色纵纹。结茧的位置:在高大树木上多在树枝分叉处,苗木上则结于树干上。一年2代的第一代幼虫结的茧小而薄,第二代茧大而厚。第一代幼虫也可在叶炳和叶片主脉上结茧。天敌 上海青蜂、刺峨广肩小蜂、一种姬蜂 CmptuS Sp.、螳螂、核型多角体病毒。

③繁殖情况

黄刺蛾在北方多为1年1代,在长江流域1年2代,秋后老熟幼虫常在树枝分叉,枝条叶柄甚至叶片上吐丝结硬茧越冬。茧椭圆形,灰白色,具数条褐色纵带,形似雀蛋,《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雀瓮”。翌年初夏,老熟幼虫在茧内化蛹,1个月后羽化成虫飞出,觅偶交配产卵。幼虫于夏秋之间为害,被害植物有多种果树、枫杨、杨、榆、梧桐、油桐、乌桕、楝、栎、紫荆、刺槐、桑、茶等。

④危害

黄刺蛾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区,在国际上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成虫有趋光性,白天伏于叶背,夜间出来活动。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一般先吃掉卵壳,再取食叶片,留下上表皮使叶片出现圆形筛网状透明小斑。黄刺蛾夜间交尾、产卵,雌虫将卵产于叶背,每头雌蛾可产卵50-70 粒,数十粒连成片,也有散产者,卵期 7-10 天。寿命 4-7 天。

黄刺蛾除危害葡萄、苹果、梨、枣、花椒外,还可危害三十余种果树及林木。幼虫危害葡萄叶片,常把叶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影响葡萄树生长发育,造成萄减产。有4个防控措施,在人工防控方面,可推荐过剪除冬茧、剪除幼虫来防控;在物理防控防,利用成虫趋光习性,在葡萄园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还可通过喷射药剂来防控;最后还可通过以菌治虫和保护天敌来进行防控。

(2)褐边绿刺蛾

褐边绿刺蛾(学名:Parasaconsocia)是刺蛾科绿刺蛾属昆虫,别名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6毫米,翅展约36毫米。头和胸部绿色,复眼黑色,雌虫触角褐色,丝状,雄虫触角基部2/3为短羽毛状。胸部中央有1条暗褐色背线。前翅大部分绿色,基部暗褐色,外缘部灰黄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鳞片,内缘线和翅脉暗紫色,外缘线暗褐色。腹部和后翅灰黄色。

卵:椭圆形,扁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黄绿至淡黄色,数粒排列成块状。

幼虫:末龄体长约25毫米,略呈长方形,圆柱状。初孵化时黄色,长大后变为绿色。头黄色,甚小,常缩在前胸内。前胸盾上有2个横列黑斑,腹部背线蓝色。胴部第二至末节每节有4个毛瘤,其上生一丛刚毛,第四节背面的1对毛瘤上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个毛瘤上生蓝黑色刚毛丛。腹面浅绿色。胸足小,无腹足,第一至七节腹面中部各有1个扁圆形吸盘。

蛹:长约15毫米,椭圆形,肥大,黄褐色。包被在椭圆形棕色或暗褐色茧内。茧长约16毫米,似羊粪状。

②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1龄幼虫不取食,孵化次日即蜕皮。2龄起开始取食。幼虫蜕皮前,体侧和腹面4列枝刺张开,排列十分整齐,腹部紧贴叶片,不吃不动直至蜕皮。开始脱皮时,先从头顶部撕开一破口,虫体即从此处抽出,蜕皮过程在1分钟内完成,蜕皮后15分钟后刺毛张开,再过20分钟后,开始取食蜕下的皮,幼虫从准备蜕皮至食掉蜕皮,整个过程大约持续50分钟。蜕皮后不久,幼虫就可以取食叶片。取食时2-4龄只食叶肉,食后留下叶脉,叶片呈网状透明,透明斑随龄期增长而增大,4龄前幼虫有群集取食习性,4龄开始分散取食。5龄幼虫取食时,啃穿叶片形成孔洞。6龄自叶缘向内开始取食,形成缺刻。

第1代1-3龄幼虫取食量很小,从4龄开始取食量加大,5龄比4龄增加3倍,6龄比5龄增加7倍,7龄达到暴食期,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80.79%。第2代幼虫从5龄幼虫开始加大取食量,7-8龄取食量较大,8龄幼虫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78.98%。第1代1-5龄取食速度较慢,6龄以上取食速度加快,7龄进入暴食期。第2代1-6龄取食速度较慢,7龄以上取食速度加快,8龄进入暴食期。

寄主有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枣、柿、核桃、板栗、山楂等果树和杨、柳、榆等林木。

③繁殖方式

雌蛾寻找适宜寄主的叶片背面零星产卵,5-10粒不等,呈鱼鳞状排列。通常喜欢在枣树、山楂树、榆树、山杏树等寄主上产卵。卵期5-7天。

④物种危害

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取食叶肉,仅留表皮,老龄时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时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势。

⑤动物毒性

褐边绿刺蛾等多种刺蛾类的幼虫俗称洋辣子, [8]  其体表长有防御性的有毒刺毛,会伤害接触者,使其产生瘙痒、刺痛、丘疹、红肿、皮炎等症状。对于褐边绿刺蛾幼虫蛰伤,首先使用胶带将患处残留的体刺尖端及刚毛粘下,再进行对症治疗。通常采用的处理方法较为简单,一般是将偏碱性的液体抹于患处,以缓解患处疼痛。

⑥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南境,东面靠近边界线,西向自甘肃(临夏及以东)、陕西折入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缘及横断山系东侧。黄河以南各省、区,密度较大。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