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小龙虾今日分享第1189期,欢迎关注!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农民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问题始终引人关注。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农民人均养老金仅为 214 元,
即便在 2024 年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上涨 20 元后,
2025 年农民人均养老金也才达到 234 元左右,
与企退人员 2023 年人均 3162 元的养老金相比,差距悬殊。
农民养老金低,究竟 “低” 在哪里?
(文章是讨论本身低的原因!那些说别人高了,才导致自己低的人,将原因归结别人的就不要看了!)
政策起步晚,个人觉悟低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便已起步,1997 年体系基本建成。
而农民的新农保直到 2009 年才开始试点推行,起步时间晚了约 20 年。
这一巨大的时间差,使得多数老年农民在养老保险账户积累方面严重不足。
他们在年轻时,未能赶上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到制度建立,自身已临近或进入老年,缴费年限短,个人账户积累少,基础养老金水平也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
虽然国家给予了多次的补交机会,及时现在多数地区依然可以补交。
比如一次性补交9万元,退休至少可以领取800多元,上海则能达到2200多元。
但是许多人不愿意缴纳这笔钱。
(不要说缴纳不起,缴纳不起的五保、低保都有减免。
是交不起,还是不愿意交?)
职业转型难,参保渠道窄
农民群体受农产品价格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的影响,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而在试图实现职业转型时,面临诸多困境。
一方面,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难以进入高收入行业;
另一方面,社保转移接续困难,使得农民即便有机会离开土地从事其他工作,也会因社保衔接问题望而却步。
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民无法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获得足够资金用于养老或其他发展。
多数农民只能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无法加入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职工和灵活就业社保体系,进一步限制了养老金积累。
缴费压力大,积累速度慢
在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下,国家虽有一定补贴,但农民缴费主要仍需个人承担。
缴费档次从低到高设置了多个层级,如 200 元至 5000 元不等,部分地区甚至更高。
然而,由于农民收入有限,且面临着日常生活、补贴子女、医疗等多方面支出压力,多数农民无奈选择每年 200 元的最低档次缴费。
以这样的低档次持续缴费,个人账户积累极为缓慢。
按照每年 200 元缴费、缴费 15 年计算,个人账户每月仅能领取约 20 元,
加上基础养老金,整体养老金水平也远不足以维持体面的晚年生活。
(我见过一老人直言:我的钱都要给我儿子娶媳妇,政府要给我养老啊!)
财政投入有限,地区差异大
农民养老金的基础养老金部分主要依赖财政补贴。
然而,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较低,2023 年仅约每月 100 元,
2024 年提高 20 元后也仅为 120 元。
并且,财政补贴在不同地区存在巨大差异。
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经济实力雄厚,地方财政有能力为农民提供高额补贴,其基础养老金可达 1490 元 / 月;
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河南,基础养老金仅约 123 元。
这种区域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养老金长期处于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