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灵遁者:老子的世界观,和当今物理理论不谋而合

这个是认证

灵遁者科普

2024-04-08 13:29 陕西

24423 0 0

道存于己

道是什么?诗意的回答是给出一幅抽象的画就就行,就像下面这幅画,这就是道。

道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它的不可回答性,就在于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亦看不到它的终点。于今天的物理学而言,这句话就相当于问:“宇宙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前沿理论很多,“大爆炸”理论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但这个理论对吗?目前疑点重重,争论不止。

宇宙是什么样?包含了关于宇宙诸多问题,比如说宇宙有起源吗?有终点吗?它有多大?它是如何运行的?它是什么形状?它的维度空间是我们认为的四维吗?伽利略被称为物理学之父,那么从他诞生到现在是459年,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物理学的黄金时期。尽管成果丰硕,但面对上面那些问题,我们依然迷茫,依然走在探索的路上。

当代人的迷茫,有时候当代人无法医治,我们得回到2千多年前,回到老子的时代,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也许于你我而言,都能茅塞顿开。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的“圣经”,常读常新,它似乎能嵌合每个时代的潮流,历久弥新,是一幅蔚为大观的宏伟巨制。

虽然只有五千言,我却认为没有人能一口气读完它,除非你是囫囵吞枣式的只读不想。道是什么样?宇宙是什么样?2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有他自己的思考。而我在好奇,在那个“物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老子是怎么得出他的这种思考的。原因我们放在后面的章节讲,先来说说老子是怎么回答这个最最根本的问题的。

道是什么?从《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开门见山了。不知道其他学者是怎么思考的,我的感受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提纲挈领的篇章,后面的所有章节,都是对这一章的说明和解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看过有人将不足100字的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注解了超过1万字的文章。那么老子是怎么形容道的?请读下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惊讶不惊讶?震撼不震撼?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你还得好好读读。这也是我好奇,为什么在哪个“物理贫乏”的年代,老子能写出这样的思考。

如果你了解当代物理学的研究,那么我相信你会赞同我的观点。我们来逐句体会,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明显,老子就是在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可以解释清楚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同样谈不上是永恒之名。就像佛总说不可说,是因为说不出来。

有一个禅宗故事,叫佛祖拈花,迦叶一笑,也叫拈花一笑。故事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是啊,你想,假如你的老师给你们授课,来了之后手里拈一只花或者抱一只猪,然后一节课60分钟,一句话也没讲,你能悟到什么?

很多同学可能想笑,还有很多同学会想,今天是不是愚人节?甚至有人想,老师今天神经病,抱一头猪来上课了,是要说明我们都是猪吗?但迦叶同学看着老师,心领神会的笑了,佛祖看到迦叶笑了,也欣慰的笑了。

于是迦叶就此接过了佛祖传递过来的佛法真理,并将它发扬光大,后来又将佛法东传中国,直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即真理,“如来”即顿悟,“如来”即宇宙真法,“如来”即“道”。

在我看来,老子口中的“有”是佛祖口中的“相”;老子口中的“无”是佛祖口中的“空”。所以老子口中的道,是道不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说,《道德经》第一章是提纲挈领,后面的章节都是解释和说明。不信你仔细看《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一句就是形容道的,说道空虚无形,但又无穷无尽。深暗悠远,好像万物都依附于他。

再看《道德经》第十四章,有这样的描述:“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再看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后面这些章节,都是在形容道,方便我们理解道。老子形容道是“神龙”首尾都不能见,又说它是“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总之是不能说清楚的。所以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真正的道,是说不清的;真正的宇宙,也是说不清的。也就是说,老子其实在2千多年前,就否定了大爆炸理论了。我在科普书籍《变化》和《见微知著》中,也表达了我的观点,就是宇宙是无始无终的。

道说不清,其实可以说是被数学证明了。被谁证明了?被哥德尔。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既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更通俗一点讲,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举粉碎了数学家两千年来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但是哥德尔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某种意义上,悖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大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哥德尔的两个不完备定理直接戳破了希尔伯特的数学计划:包含算术的形式系统不可能完备,而且这个系统本身的一致性不能在系统内被证明。

再通俗一点,比如说我要证明宇宙有多大?最好是我站在宇宙之外看,一眼就看清楚了。可是我站不到宇宙之外啊,我也在这个系统里,这是个死结,目前来看,这个结是打不开的。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你惊讶不?老子也没有对“道”做一个定义,似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个道是做不了定义的,因为我们在“道”中,在道中只能用“道”来证明“道”,那还不如不证明呢。

我是我,我自己来证明我是我,这可靠吗?因为当你说某一个数学系统不完备,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个数学体系里面有一些定理,不能在这个数学体系本身范围内被证明,只能跑到超出这个数学体系的其它体系下才能被证明。我需要“你”来证明我,而不是我自己证明“我”。当然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我们这样认为,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数学反映现实世界,数学反映物理世界。有人这样来反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他们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不是数学的,也不是哲学的,是夹在数学和哲学之间的产物,这是一个模糊的边界。

确实关于数学,对于普通人而言是“玄之又玄”,根本就到了无法科普的地步。就像韦东奕这样的数学大神,他也只是在某一个领域擅长,和另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他们甚至不一定能沟通。连数学家和数学家都不能很好的沟通了,你想想数学现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现在有一些计算机科学家在做基础数学研究。比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方程,要解出来非常难。但现在电脑在模拟计算,即使这样,依然很难。好在AI智能最近发展迅速,我非常看好这个方向,期待数学和物理也因此迎来又一个爆发期。

当然我无法确定,老子是否能有这种“数学”直觉,他清楚他只能形容,让人们意会他的道。

那么有人肯定问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无法认识宇宙了?无法真正理解宇宙了?因为我们跳不出这个系统啊。还是有可能理解宇宙的,因为想象力具有无限可能。身体不能跳出这个系统,你的想象还是可以的。但想象是否是可以想象的,又是否能反映真实宇宙,又是一个挑战。

老子,释迦摩尼等人是一生专注思考和想象之人,老子提出了道,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那个画面是什么。好在他给我们也描述了很多,让我们离真理似乎很近。

接着体悟《道德经》第一章的后几句,你会更加吃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对“无”和“有”。

大家可以直接参考《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这两章放在一起,你是不是更好理解了。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就是“有名(万物之母)。”而“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而“无名”和“有名”都是道,只是道的不同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就是这就是我必须写的原因,这也太“玄”了,难道老子早就懂“物理”?

我在科普四部曲中,其实已经举过例子,但没有与《道德经》联系。现在是写国学作品,联系起来,无可厚非。而且我确实读到老子的第一章之后,就想到了这些啊。

比如电和磁,这是宇宙中四种基本力电磁力的两种现象。初次学电磁学,我觉得很神奇,电能生磁,磁又能生电,而电磁场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的总称。而这种电磁现象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描述,你觉得合适吗?没错啊,电和磁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同出而异名”。

一个案例不够,再来一个。我们都知道,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相等的,爱因斯坦就是相信这不是偶然,由此建立等效原理,从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似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也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表现而已。我也是据此,给出“引力使得物体具有惯性”的认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你仔细品味这句话,就像老子在告诉你,这里面是一环套一环,变化复杂,花样繁多,“众妙”提示是不单一的。

事实也是如此,电磁学我们了解的很透彻吗?是,也不是。是,是因为麦克斯韦统一了电磁学理论,堪称完美。不是,因为电磁学的研究还在深化,比如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叫电弱统一理论。电弱统一理论把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统一成为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电弱相互作用。

1968年S.温伯格、A.萨拉姆在S.L.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理论中认为电磁作用和弱作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其中须引入4种规范场,有4种规范粒子,一种是光子,静质量为零,传递电磁作用;另外三种粒子W±、Z0质量都不等于零,分别带正电、负电和中性不带电,它们传递弱作用。电弱统一理论预言的中间玻色子W±、Z0的质量于1983年的实验得到证实。关于中性弱流的预言也被多次实验所证实。电弱统一理论已经是一个得到实验相当严格检验的科学理论。

所以大家发现没,电磁力和弱力成为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这难道不神奇吗?

而且“有”和“无”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可以认为电力为“有”,“磁力”为“无”,因为磁子没有被发现。电磁力为“有”,弱力为“无”,因为弱力很弱。再比如说引力为“有”,惯性力为“无”,因为传统物理认为惯性力不是力。

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光即是波,又是粒子;然后你再去看看楞次效应,是不是又能想到惯性?再去了解希格斯粒子,以及希格斯场,还有相对论,你会和我一样吃惊。由于此书是国学书籍,在这里就不展开物理科普内容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变化》和《见微知著》。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真空为“无”,但我们都知道真空不空,有就是从真空中诞生的。万物生于有,有了诸多粒子之后,各种粒子组合构建了这个花花世界。而且在量子力学层面,老子的思想也有体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否能让你联想到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式就给出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不存在一个完备性理论,即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是合理的。你再反复揣摩“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很惊讶。

你会由衷的发现,物理现象如此丰富,但物理学家们现在在致力于大统一理论。这个理论的最后描述,不清晰,常人难以看懂。就像你去了解希格斯场是如何赋予粒子质量的,内容就不清楚,它会描述以某种方式赋予粒子质量,当然也会有“耦合”之类的词,但其实即使专业物理学家,也是靠着想象力去思考的。为什么常人看不懂,因为无论是物理还是数学,都是高度符号化了,再者本身描述的内容,也极其抽象了。比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方程包含了10条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这使得精确求解变得几乎不可能。

而老子口中关于“道”的描述,精微而广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有不谋而合之相。

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看到了老子的文字,想到了老子思想和物理学的这种联系,也许是巧合。但别忘了,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什么叫哲学著作,就是反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的作品。老子的思想,显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但他的思想,确实契合了物理世界的世界观。

所以他作为一个2千多年前的人,靠着读书,和观察自然和星辰,加上自己的想象,得出来的世界真理,竟然是那么的振聋发聩,至今发光发热,真是不可思议。

本文出自灵遁者易学大成书籍《朴易天下》。

灵遁者,原名王银。中国独立学者,1988年出生于陕西榆林市绥德县,现居西安。 艺术家,国学起名师,作家。 2005年开始创作,至今已有10余年。其作品以朴素,深刻,具有洞见性和想象力,在各大网络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灵遁者书籍阅读:tansuozhizi。灵遁者代表作品有灵遁者科普四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 道德经
# 朴易天下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