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剑角蝗科—槌角蝗亚科(下):蚁蝗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3-03 09:00 上海

83356 0 0

剑角蝗科—槌角蝗亚科(下):蚁蝗

 

10.蚁蝗属

蚁蝗属(学名:MyrmeleotettixI)是属于槌角蝗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型短小。头大,短于前胸背板,其宽度等于或略宽于前胸背板。头顶短,自复眼的前缘至顶端的长度较短于复眼之间宽度。头侧窝狭长,长为宽的2—2.5倍。颜面侧观向后倾斜,颜面隆起明显,全长具纵沟。复眼卵形,较大。触角丝状,顶端略膨大或明显膨大。前胸背板侧隆线呈角状内曲;侧隆线间最宽处为最狭处的1.5—2倍;后横沟位于背板近中部,沟前区等于或略长于沟后区;背板后缘突出。前胸腹板的前缘在两前足基部之间略呈圆形隆起。后胸腹板侧叶的后端明显地分开。前翅发达,到达或略不到达后足股节末端;前缘平直,基部前缘无凹陷,缘前脉域在基部不膨大,逐渐向顶端趋狭,其顶端常超过前翅中部。后翅与前翅等长。后足股节匀称,外侧上膝片的顶端圆形。后足胫节顶端缺外端刺,外缘具刺10—11个。跗节爪间中垫较大,其顶端超过爪的中部。腹部第一节背板的鼓膜器发达,鼓膜孔为狭缝状。雄性肛上板三角形,下生殖板钝短锥形。雌性产卵瓣粗短。

(2)分布范围

本属已知9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我国已知6种,分布在北部地区。

(3)宽须蚁蝗

宽须蚁蝗(学名:MyrmeleotettixPalpalis)是槌角蝗亚科蚁蝗属动物。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山地草原上,主要为害禾本科及莎草科牧草和燕麦等作物。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短小。雌雄两性触角丝状,顶端明显膨大,但不呈锤状。头侧窝狭长呈四角形。下腭须的顶端节较宽,顶端呈切面,长度为其宽的1.5-2倍。前胸背板侧隆线在沟前区颇弯曲,在沟后区较分开。雄性前翅不到达或稍不到后足股节的项端,雌性前翅不到达后足股节的顶端。前翅前缘较直,基部不扩大,向端部逐渐弯狭。中脉域的最宽处约等于肘脉域最宽处的1.5-2倍。鼓膜孔呈狭缝状。雄性体长10.4-13.1毫米,前翅长6.4-7.2毫米;雌性体长11.3-17.7毫米,前翅长6.4-9.2毫米。蝗蝻:雄性4龄,雌性5龄。1龄:体较短粗,头大而圆。触角端部略粗,前胸背板侧隆线后方明显向外扩张,后缘中央凹入,中胸和后胸背板两侧钝圆没有突出。翅芽不明显。2龄:前胸背板中央微凹,但较1龄为浅,略见翅芽,中胸和后胸背板两侧略向下方突出,雄性更加明显。3龄:雌性翅芽翻向背部靠拢,翅尖开始指向后方,翅芽长度约为前胸背板长度的二分之一,翅脉明显可见,雄性翅芽仍在体侧。但较2龄者更为明显,且翅尖指向后下方,前胸背板后缘平直。4龄:雄性翅芽伸长,其长度与前胸背板长度相等,翅芽尖端指向后下方,雌性翅芽翻向背部靠拢,翅尖指向后方,长度约为前胸背板的二分之一。前胸背板后缘向后突出,雄性更为明显,形成锐角。5龄:雌性翅芽伸长,与前胸背板等长,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更向后延伸形成钝角。卵囊呈近圆柱状并略弯曲,上部略细于下部,长约10.8-15.6毫米,中部直径约为2-2.5毫米,下部较粗,直径约为2.3-3毫米,平均2.7毫米,卵囊外壁的胶质较硬,卵囊内上部为淡褐色泡沫状物质,约占卵囊全长的三分之一,其下部为卵室,内含卵4-6粒,平均5粒。卵粒规则的排列两行,卵粒直立或略微倾斜。卵粒长约4毫米,直径约0.9毫米。

②生活习性

宽须蚁蝗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在新疆和内蒙古地区最早孵化出现在5月中旬,孵化盛期约在5月中、下旬。最早羽化在6月中旬,羽化盛期在本月下旬和7月上旬。产卵初期约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成虫可生活到8、9月份。在青海、甘肃地区,宽须蚁蝗4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开始进入孵化盛期。6月中下旬开始进入羽化,经15-20天开始交配,7月中、下旬进入产卵期,8月下旬开始进入产卵末期。雌蝗可产卵囊2-3块。雄性成虫交配后在20天左右随即死亡,产卵后的雌虫亦可经20天左右即死亡。宽须蚁蝗多发生在高山草原,山地草原以及山间盆地(如新疆的巴里坤)和荒坡草滩(如内蒙古的武川)等植被比较稀疏而干旱的地带。常喜发生栖息在大麦草、早熟禾、芨芨草、针茅等禾本科植物占优势的地带。植被覆盖度低于莎草科草场也有其分布,当发生数量较大时,常可严重危害牧草,特别在一些农牧交错地区和大面积草场中的零星农田,常可遭到严重危害。据观察,宽须蚁蝗喜食禾本科的碱茅、针茅、早熟禾、扁穗冰草、狐茅、燕麦、小麦等,豆科的苜蓿、三叶草、草木樨,十字花科的油菜,菊科的蒲公英、紫菀、沙蒿以及莎草科的苔草、蒿草等。

③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山地草原上。

11.迷沙蝗属

迷沙蝗属(学名:Mesasippus)是属于槌角蝗亚科下的一个属。

(1)克迷沙蝗

克迷沙蝗(学名:Mesasippuskozhevnikovi)是槌角蝗亚科迷沙蝗属的一种蝗虫,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


①形态特征

雄性:触角细长,中段一节长度为宽度的2—2.5倍。前胸背板侧隆线在沟前区略呈弧形弯曲。前足股节下侧和胫节具有密的长毛。后足第1跗节长为第2节和第3节的长度之和。爪间中垫较狭,其最宽处等于爪的最宽处。

雌性:头侧窝较长,其长为宽的3—3.5倍。头顶的侧隆线较直。触角细长,中段一节长度为宽度的1.75—2倍。前翅较长,其顶端到达后足股节的中部,在背面相互毗连。中胸腹板侧叶中隔宽,其最狭处明显大于长度。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新疆(巴里坤,哈密,福海,吉木乃,额敏,和丰,塔城,托克逊)。

国外分布:土耳其,前苏联。

(2)地迷沙蝗

地迷沙蝗(学名:Mesasippus geophilus)是槌角蝗亚科迷沙蝗属的一种蝗虫。

①形态特征

雄性:体小型。头较短于前胸背板。颜面近乎直垂,颜面隆起全长稍低凹,呈纵沟。中单眼之下紧缩。头顶倾斜,同颜面组成钝角,前端略低凹,侧缘隆线明显。头侧窝尚明显,近似长方形。复眼不正圆形。中单眼明显。触角略呈棒状,端部触角节(顶端2、3节除外)略膨大,其宽度显然大于中段触角节的宽度。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呈钝角形。中隆线弱,线状,明显被前横沟和后横沟切断,沟前区等于沟后区之长;侧隆线仅在靠近前缘处略留痕迹。前胸腹板略隆起。前翅鳞片状,侧置,顶端略超过后胸背板的后缘。鼓膜器明显,由薄膜封闭。无发音器。后足股节上基片长于下基片,上侧上隆线光滑,外侧中区具羽状隆线。后足胫节内侧具刺11个,外侧具刺7—9个,缺外端刺。下生殖板钝锥形。

雌性:体比雄性略大而粗壮。产卵瓣短粗,端部尖细,呈钩状;下产卵瓣基部呈齿状突起。余相似于雄性。

体色:体灰色或灰褐色,具暗色斑点。触角和前、中足具暗色与淡色相间的环纹。后足股节上侧具两个暗色斑纹,顶端色略暗。后足胫节淡黄色,在中部和端部各具一个不甚明显的暗色斑纹。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新疆(准噶尔盆地)。

国外分布:哈萨克斯坦。

12.驹蝗属

驹蝗属(学名:Orinhippus)是属于驹蝗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偏小。头较短于前胸背板。颜面近乎垂直,颜面隆起全长稍低凹,略呈纵沟。头顶倾斜,同颜面组成钝角,前端略低凹,侧缘隆线明显。头侧窝尚明显,近乎长方形。复眼不正圆形。中单眼明显。触角略呈棒状,其端部触角节(顶端2、3节除外)略膨大,其宽度显然大于中段触角节的宽度。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呈钝角形或宽圆形突出,中隆线弱,线状,被二或三条横沟切断,沟后区等于或略长于沟前区;侧隆线仅在靠近前缘处略留痕迹。前胸腹板略隆起。前翅鳞片状,侧置,略超出后胸背板。无发音器。腹部第一节鼓膜器明显,有膜封闭。后足股节上基片长于下基片,上侧上隆线光滑,外侧中区具羽状隆线。后足胫节缺外端刺。雄性下生殖板钝锥形。雌性产卵瓣粗短,端部略呈钩状,较尖。

(2)分布范围

本属已知2种,分布于我国西藏。

(3)三沟驹蝗

三沟驹蝗(学名:Orinhippustrisulcus)是驹蝗亚科驹蝗属下一个物种。

①形态特征

雌性:体中小型。头较短于前胸背板。颜面近乎垂直,颜面隆起全长具纵沟。触角之间微宽,中眼之下略收缩。头顶倾斜,同颜面组成钝角,前端略低凹,侧缘隆线明显。头侧窝尚明显,略呈长方形。复眼不正圆形,其纵径为眼下沟长的1.1倍,中单眼明显。触角略呈棒状,端部触角节略微膨大,其宽度略大于中段触角节的宽度。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呈弧形突出,中隆线明显,较细,线状,三条横沟明显,均切断中隆线,沟后区为沟前区长的1.2倍;侧隆线仅在近前缘处略留痕迹,全长几乎完全消失。前胸腹板略隆起。中胸腹板中隔宽为长的2.2倍。前翅鳞片状,侧置,顶端略不到达腹部第一节背板的后缘。鼓膜器明显,由薄膜封闭。无发音器。后足股节上基片长于下基片,上侧上隆线光滑,外侧中区具羽状隆线。后足胫节内侧具刺11个,外侧具刺9个,缺外端刺。产卵瓣短粗,端部呈钩状,顶端尖细,下产卵瓣基部呈齿状突起。

体色:体灰褐色。触角和前足具暗色与淡色相间的环纹。后足股节上方具2个暗色斑纹,顶端暗色,外侧下隆线上具5—6个小黑点;后足胫节黄褐色,分别于中部和近端部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斑纹。产卵瓣基部黄白色,端部黑色。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西藏(拉孜)。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