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蝗总科—癞蝗科(上):笨蝗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3-30 09:51 上海

97280 0 0

蝗总科—癞蝗科(上):笨蝗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直翅总目

直翅目

锥尾亚目

蝗总科

癞蝗科

 

癞蝗科(学名:Pamphagidae)是属于蝗总科下的一个科。


1.下属亚科

癞蝗亚科(Pamphaginae)

蠢黄亚科(Thrinchinae)

2.癞蝗亚科

癞蝗亚科(学名:Pamphaginae)是属于癞蝗科下的一个亚科。

笨蝗属(学名:Haplotropis)是直翅目癞蝗科的一个属,分布于东北亚。

(1)形态特征

体型粗壮,体表具粗颗粒或短隆线。头大而短,头顶宽短,中央低凹,侧缘隆线明显,缺眼前窝,颜面隆起明显,常具中央纵沟。复眼卵形,其长径约为其短径的1.25-1.5倍,为眼下沟长的1.5倍。触角丝状,不到达或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中隆线呈片状隆起,侧观,其上缘呈弧形;后横沟明显,不切断或略切断中隆线;前缘呈角状突出,后缘呈角状突出或较宽圆。前胸腹板的前缘略隆起,近弧形。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较宽,其宽明显大于长;后胸腹板侧叶较宽地分开。雌、雄两性的前翅均较短小,呈鳞片状,侧置,在背面不毗连;后翅甚小,刚可看见。雄性中足胫节上侧缺颗粒状突起,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缺细齿,后足胫节端部具内、外端刺。腹部背面具脊齿;鼓膜器发达,宽卵圆形,腹部第2节背板侧面具摩擦板,表面呈片状突起。雄性下生殖板呈圆锥形,顶端尖锐。雌性上产卵瓣的上外缘平滑,缺齿。

(2)笨蝗

笨蝗(学名:Haplotropisbrunneriana)是直翅目癞蝗科笨蝗属的一个种,分布于东北亚以及浙江及华北地区。若虫、成虫栖息于农林绿地。它以豆类、瓜类、薯类、禾本科作物、棉花、多种蔬菜及各类农林木幼苗为食,对人类来说属于害虫。


①外形特点

体型粗壮。头较短小,其长明显短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中隆线呈片状隆起,全长完整或仅被后横沟微微割断,前、后缘呈锐角或直角状。腹部第二节背板侧面具摩察板。后足股节外侧具不规则短隆线,基部外侧的上基片短于下基片。前翅短小,其顶端最多略超过腹部第一节背板的后缘;后翅甚小。

②生活习性

笨蝗分布在山区 ,喜栖于土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从4月初至6月初做的 1 0余处实地考察得知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 ,济南南部郊区生长旱生及中生偏旱植被的丘陵山地 ,笨蝗明显多见 ;市郊北部沿黄河小清河两侧生长湿生或中生偏湿植物群落的河滩及草甸地区未见有笨蝗。即便在北郊一些孤立的山丘,由于周围为平地或低湿地,笨蝗数量也很稀少。从栖境方面看,笨蝗主要栖息于山丘地区旱生草坡地,林缘及林中光斑地。旱生草灌丛中也有栖息,但多见于向阳温暖的南坡,阴湿的北坡极为少见。平原的农田、地埂、撩荒地及一些中生草甸等生境中亦无所见。无植被覆盖的南坡裸地也无笨蝗栖息。笨蝗是一类食性很杂的害蝗。在野外生境中,它偏喜取食当地常见的禾本科单子叶草类,如荩草、白草、狗尾草及菅草。同时还取食双子叶杂草类,如包茎苦卖菜、米口袋、地肤和藜等。

③生物学特征

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于4月上、中旬孵化,6月上、中旬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产卵。笨蝗有多次交尾习性,一生可交尾5次~8次,最多达10次以上。喜在高燥、向阳、植物覆盖小的地方产卵。1头雌虫可产卵2块~3块,每卵块有卵10粒左右。笨蝗多发生在干旱高燥的向阳坡地及丘陵山地,一些耕作粗放的农田常有发生。

本种蝗虫不能飞翔,不能跳跃,且行动迟缓,故名笨蝗。为害植物,食性极杂,最喜食甘薯、大豆及瓜类,也可为害马铃薯、绿豆、豇豆、豌豆、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粟以及棉花、多种蔬菜、林木幼苗等。

3.蠢黄亚科

蠢黄亚科(学名:Thrinchinae)是属于癞蝗科下的一个亚科。

(1)甘癞皇属

甘癞皇属(学名:Kanotmethis)是蠢黄亚科下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略较粗壮,体表稍粗糙。头较短于前胸背板。颜面隆起在中单眼之下具有较弱的凹陷,其上部在触角之间略向前突出,中单眼位于突出的背面,迎面可见。侧观头顶与颜面隆起的上部组成宽圆形。复眼近乎圆形,突出。触角丝状,其长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中隆线不呈片状隆起,由侧面看,全长明显被三条横沟切断,以后横沟切口较深,沟后区略长于沟前区。前胸腹板前缘呈片状隆起,中央凹陷,呈2个三角形突起。雄性前翅发达,明显超出后足股节的端部,翅的中部和端部宽度几乎相等,向端部不明显趋狭。雌性前翅缩短,略不到达后足股节之半,但在背部毗合。雄性中足胫节上侧具颗粒状突起。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具有细齿。后足胫节具内端刺和外端刺。腹部第一节鼓膜器发达。腹部第二节摩擦板较小,呈搓板状。腹部各节背板沿中隆线具一列突起。雄性下生殖板为圆锥形。雌性产卵瓣短小,边缘光滑。

②蓝胫甘癞蝗

蓝胫甘癞蝗(学名:Kanotmethiscyanipes)是癞蝗科甘癞皇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雄性:体型中等,略粗壮,体表稍粗糙,几乎无毛,仅后足胫节具稀疏的毛。头较短于前胸背板。头顶较宽,表面略凹人,具颗粒突起;侧缘隆线明显,且向前和颜面侧隆线相连接。眼前窝和眼上窝不甚明显。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略向前突出,中单眼位于突出的背面,迎面可见,在中单眼之下具有较弱的凹陷。复眼近乎圆形,突出。触角丝状,19节,其长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前缘中央明显向前呈钝角状突出,后缘中央几呈直角形突出;中隆线隆起较高,但不呈片状,全长明显被三条横沟切断,以后横沟切口最深,沟后区约为沟前区长的1.25倍,前胸背板表面具圆锥形突起。前胸腹板前缘呈片状隆起,中央凹陷,两侧成为三角形突起。中胸腹板侧叶间的中隔较宽,其最小宽度约为长的1.2倍。前、后翅均发达,超过后足股节的端部;前翅的缘前脉域、前缘脉域和臀脉域均不明显宽大,翅的中部和端部的宽度几乎相等,向端部不明显趋狭;后翅略短于前翅,第二臀脉叶较宽,2A2脉较长,中部强烈呈“S”形弯曲,端部和2A1脉平行翅缘。中足胫节上侧具颗粒状突起。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较直,具小齿;下隆线不呈波状弯曲;后足股节长约为宽的3.75倍。后足径节具内端刺和外端刺,外缘具刺9个,内缘具刺10个。后足附节爪间的中垫略不到达爪长之半。腹部第一节鼓膜器发达,鼓膜片极小,略遮盖鼓膜孔。腹部各节背板沿中隆线处具小突起,以第一节的突起最显著。肛上板为长椭圆形,中央具纵沟,顶端较尖。尾须圆锥形,到达肛上板的顶端。下生殖板圆锥形。

雌性:体较粗大。前翅较短,不到达后足股节之半,左、右翅在背部毗合。肛上板三角形,端部较尖,中央基部之半具纵沟。尾须甚短,略超出肛上板的中部,端部钝锥形。产卵瓣短小,边缘光滑,端部弯曲呈钩状。

体色:暗褐色。触角、复眼褐色。前翅褐色或暗褐色,具暗色斑纹。后翅基部黄绿色;第1、2臀叶端部褐色,中部1/2的外侧具宽的黑色横带纹。后足股节外侧黄褐色,具二个不甚明显的暗色斑纹;内侧基部1/2蓝色,端部混杂红色;内侧上膝片褐色,下膝片红色。后足胫节内侧基部和端部红色,其余部分蓝色;外侧黄褐色。后足附节黄褐色。腹部黄褐色。雌性体色大体同雄性,后足胫节混杂红色。

b.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