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疫情下化妆品产业陷入半瘫痪,进入地狱模式的企业该如何自救?

这个是认证

白色厂牌

2022-05-05 17:55

25330 0 0

受疫情反复影响,全国多地区实施封控、停工停产、物流停摆,不少化妆品企业被迫按下暂停键。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多地开始进入封闭式管理状态。


化妆品行业全球资讯一览

全球各地区产品上市类型情况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报》

在化妆品领域,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新产品上市,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市场活力凸显。纵观 2022年3月亚太地区市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新产品上市数量名列前茅。

全球各地区美容及个人护理热门品类情况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报》

亚太地区除彩妆产品外,其余品类产品市场占比增长明显。此外,植物 / 草本、滋润 / 保湿概念依然在全球市场盛行;在欧洲地区,道德-环保包装的概念热度上升;在亚太地区,提亮/ 焕彩概念宣称热度有所提升;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地区,道德- 动物保护相关概念热度较高。


国内疫情和新规交织,夹缝中求生存

疫情之下,化妆品企业到底有多难?

  • 因疫情管控,不少线下门店被迫停业。

图片


  • 工厂生产线已经处于停滞的阶段,供应链、订单、物流全部处于停摆状态。

  • 物流运输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工厂,品牌也不能幸免,由于延迟发货导致退货率超高。

  • 前有供应商停滞上游原料价格频繁波动,后有众多新规施行备案流程受阻,不得不上新延缓,产品积压。


图片


疫情与严格的防控措施预计会对消费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经历了2020年防控措施后,企业也形成了各自应对疫情的销售和渠道模式来尽量减少负面冲击。


  • 通过去中心化,分散布局,以便规避风险。将物流、生产等放在不同的工厂和城市,来针对不定时暴发的各地疫情风险。

  • 增加新品储备,提高供应链速度,保证敏捷、快速,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抗风险能力。

  • 推动直播等线上产业布局,在疫情推动下进行维护老客,拉新,开拓新渠道等,还能倒逼整个供应链做升级和改进。


这次疫情对企业的将来布局会带来非常大的改变。生产、运营、决策都集中在一个城市的损伤非常大。因此,疫情之后,化妆品行业将去中心化,分散布局,以便规避风险。


疫情期间的新规变化

新规政策变动,委托的品牌方面临单独检查

3月3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征求意见稿),本次意见稿首次对委托方提出具体要求,可预见相关部门对化妆品生产质量安全的要求愈加严苛。


图片


长期以来,我国化妆品行业多以委托生产为主,主要包括委托研发并生产 (ODM)和仅委托生产(OEM)两种模式,委托方与受托生产企业的质量责任多由双方合同规定,责任区分不明确。


委托方认为质量责任应由受托方承担,受托方认为其只按照约定内容进行加工生产而不负责原料安全,出现了卖产品的品牌商不管质量、贴牌生产的加工厂不问安全的危险情况。一旦质量出了问题,双方相互推诿,监管部门亦难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监管执法和责任追究!


现如今明确并细化委托方责任义务

以委托方为核心,明确了委托生产的适用范围、组织机构、双方资质、质量安全责任制、质量安全负责人、受托生产企业遴选、委托合同、受托生产企业监督、委托方质量管理制度、留样管理、记录管理等基本内容,从根本上夯实了委托方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科学区分了委托生产双方的责任。


对于委托方:需建立化妆品质量安全责任制,也要设有质量安全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委托方更要设立生产部门负责人,质量安全负责人不足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4月27日国家药监局在回复吉林省药监局和重庆市药监局“关于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明确表示,拥有药品、医疗器械、特殊食品管理经验的人也有资格担任化妆品安全负责人。注意虽允许其他行业的人才担任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但并没有降低对质量安全负责人的要求,也需具备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具备化妆品质量安全相关专业知识。


图片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疫情下的化妆品产业自救,还是政策的落实,这对化妆品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质量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实则提高了行业门槛。同时,这也是一个出清的过程,不合规的老产品将逐渐退出市场,行业将更加健康地发展。


在政策倒逼企业更加注重生产研发的背景下,有绝对研发实力的头部企业、并且产品特点(成分、功效、贴合国内消费者需求)更为突出的化妆品公司更容易在此环境下突围。


从国内化妆品公司的变化来看,无一不是更加注重研发。如贝泰妮——在研发端持续投入,研发费用率位于行业前列,产品掌握多项核心成分,拥有多项有效专利及核心技术;珀莱雅也设立科学护肤实验室,在化妆品用纳米脂质粒研究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对外寻求合作,共同研发更优质的配方等等。


化妆品行业的转型·多元化渠道发展趋势

疫情加快产品细分升级过程的同时,也加速了化妆品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已有部分企业在大力投入产品研发的同时,紧抓疫情带来的人才回流机遇,尝试向自主品牌及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迈进。孵化电商、组建直播团队,向多元化渠道转型。

随着国内供应链市场走向成熟,品牌与工厂合作模式也趋向多元化。

功效评价时代寻求高质量发展与头部代工厂进行战略合作,品牌为工厂提供想法,在生产过程中,其还会根据品牌属性与消费者需求,提出相应建议,踩准消费热点调整渠道策略。


01

以众多国际品牌和网红品牌代工的芭薇为例,以“爆品”思维推动产品结构改良。研发出了一系列兼具核心技术和“爆款基因”的系列产品”,其和联合利华合作开发的多芬“奶盖沐浴露”和力士“沉醉星河”系列产品,在市场风靡一时;与国货新锐品牌HBN共同研发的视黄醇紧塑赋活晚霜,2021年登上“天猫618晚霜热卖榜”TOP1。

新锐品牌在前期减少生产、研发的投入,将精力专注于品牌的营销之上,当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后,可在产能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从幕后走向台前,进入工厂品牌化时代

自新条例实施、新备案系统启用后,不少品牌不具备注册人备案人能力的品牌商后面就只能将商标授权给工厂,然后工厂作为注册人备案人。


02

而原料商和代工厂纷纷从供应链前端走向幕前,从产业端业务向消费者端发力。它们开始陆续推出自有美妆品牌,直接触达消费者市场。如华熙生物,相继推出肌活、夸迪、颐宝、米蓓尔等品牌,覆盖不同年龄段和需求的消费者。这些产品依托于华熙生物的原料、技术实力,以及不亚于轻资产企业的数字营销手段和大环境优势,走红速度直线上升。

新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中,对原料商、生产企业、品牌方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储备少、缺少差异化优势的工厂将遭市场淘汰。未来中国美妆产业也会逐渐向这些大型原料商、代工厂和多品牌集团集中。


图片


国产品牌化妆品崛起,平价进口品牌失去竞争优势。

2021年,一大批国际化妆品品牌或线下关店或退出中国市场,关停风从彩妆领域扩展到护肤领域。


03

例如,彩妆品牌贝玲妃开始在国内线下撤柜;茱莉蔻被曝已陆续关停了全国一百多家专柜;伊蒂之屋彻底关闭了中国市场所有的线下门店,仅保留线下美妆集合店“调色师”渠道,其他都转为线上经营;悦诗风吟开始撤离中国市场,线下门店从800家缩减至140家等。

可以看出,大规模退出市场的大多为平价进口化妆品品牌。与此同时,国产化妆品品牌如完美日记、橘朵、夸迪等,却势如破竹,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新国潮崛起的背景下,消费者认知也在发生变化,平价进口品牌逐渐失去优势。一方面,平价进口品牌可替代性强,同等价位下,消费者更愿意支持国产品牌;另一方面,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更集中于高端国际品牌或高性价比本土品牌,中等价位的进口化妆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儿童化妆品备受关注,产业互动增市场活力

据不完全统计,3月我国化妆品行业共有7起融资事件,其中2起可能代表化妆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栢特薇(深圳)化妆品有限公司(拥有品牌蜜丝婷)宣布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该品牌自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防水、防汗、不脱妆等差异化特点迅速打开市场。广州好肌肤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儿童个护品牌海龟爸爸)获得近亿元的Pre-A轮融资。海龟爸爸从精简配方、更好原料的视角切入,致力打造一系列安全、有效、有趣等对儿童群体更友好的护理产品。此次获得融资,说明儿童化妆品备受市场关注。


品牌孵化与产业升级成为,产业合作的热门内容

其中,广州丽彦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云尚智城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广清中大检测研究院,不仅旨在满足入驻园区企业的研发、检测等需求,更是努力以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赋能智能制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联合利华 U 创”创新合作平台与英敏特公司的合作,努力进一步助力品牌孵化,促进行业创新,增加市场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双擎”赋能,都在为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创新、企业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面对疫情冲击,有人看见了壁垒,也有人看见了从壁垒的缝隙中透出来的光。企业们需及时调整战略,深挖核心优势,寻求创新突破,以应对消费者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变化等带来的影响。疫情之下,愿阴霾早日散去。

# 大麦星球
# 化妆品行业趋势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