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走下神坛的「知乎」,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个是认证

传媒1号

2022-03-15 15:14

96017 0 1

你有多久没用「知乎」?

还是说,你才刚刚开始使用「知乎」?

10年之前,「知乎」是网民们遥遥望着的白月光,洞见的交汇与思想的碰撞,总令人心潮澎湃。

10年之后,「知乎」似乎沦为了茶余饭后的凉白开,在一众令人眼花缭乱的精致茶点里,渐渐显得差强人意。

从最近一次2021年11月知乎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知乎」变了。

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用户结构。2021年三季度月活跃用户1.01亿,同比增长40%,其中18-25岁用户占比40%,女性用户提升至47%,所有用户中二线以下用户占比达超过50%。显而易见,女性市场、青少年市场和下沉市场,成了它的扩建对象。

与此同时,其核心业务也在变动。内容量增长了43%,时效性内容消费增加40%,每天刷短视频的用户占日活跃用户数量37%,蹭热点和短视频正在成为它的主要拓流思路。

当然,「知乎」的这种改变,成就了流量的上升和平台的盈利。财报显示,知乎总营收8.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月活跃用户1.01亿,同比增长40%;月均付费用户550万,同比增长110%。

但与此同时,「知乎」的改变,也令「知乎」不再是「知乎」。

再次打开这个曾经无比熟悉的蓝色软件,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短视频,充满八卦味道的情感话题,乃至动辄二元对立论调的火药味,越编越长、还要收费的故事段子。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如今渐渐变味儿的「知乎」,似乎贴切十足。

至少,对于初代死忠粉们来说,这里早已再不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净土。

无独有偶,上市以来,「知乎」的股价一直不容乐观。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知乎」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上,往前一步,要么起飞,要么摔落。裹足不前,只能冻死在无人问津的寒冬里。

显而易见,此刻的知乎早已张开了双臂。

下沉市场兴起,「知乎」走下神坛

「知乎」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百度百科这样形容它——

知乎,是一个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2011年1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答案」为品牌使命。

它的出场一鸣惊人。

21世纪10年代初,尚未实现全民通网,互联网有门槛。尚是「微博」、「豆瓣」等文字媒体欣欣向荣的黄金年代,、「知乎」的出场方式早早便将格调凌驾于这些平台之上。

知乎创立之初,实行封闭邀请制。前200名用户都是科技互联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比如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

都说互联网拉近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消弭着彼此的边界。而彼时的「知乎」,便是利用这种「神仙下凡与民同乐」的方式,将这种「近距离」演绎得淋漓尽致。

知识分子独有的优越感,以及「小而专」的新鲜感,都令当时的年轻网民们跃跃欲试、乐此不疲。

《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曾道:「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彼时的「知乎」,就是这个金光闪闪、华丽亮相的梦中情人。

可以说,「知识平台」是「知乎」的调性,「社交平台」是「知乎」的属性,而「高品质」则是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冠以的标签。

凭借着这种独树一帜的吸引力,「知乎」一路开疆拓土。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不仅如此,2017年11月8日,「知乎」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商业案例TOP30。2019年10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知乎排名第138位。7月,知乎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接近3亿美元。2019年8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F轮融资,总额4.34亿美元。

那么,「知乎」又是怎样走下神坛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属网民文化层次结构的变化,以及互联网「下沉市场」的迅速崛起。

众所周知,中国的本科率、研究生率,在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上涨状态。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网民结构中,本科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在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知乎」的「高调」与「高品质」,曾是它脱颖而出、乘风破浪的优势。而在全民通网的新时代,却也成为了令它曲高和寡、裹足不前的桎梏。

成也「知乎」,败也「知乎」

「下沉市场」的兴起,造成了互联网上的两种冲突——

一是「反智潮流」大行其道。

首先,是「公知」的屡次翻车,以及紧随其后的「公知」集体失语。

从前的「公知」不翻车吗?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公知」都并非完人。但从前的「公知」们把话语权牢牢攥紧,并以媒体作为思想观念的传声筒。因此,他们总是「高高在上」、「备受瞩目」。

而如今,问题的关键在于,「下沉市场」的泛滥正在颠覆着公众平台的话语权。当大众们自己推选出精神领袖后,就开始对从前高高在上的文化精英们发起攻击。

其次,是「接地气」和「土味审美」成了道德正确。近乎「周星驰式」的后现代幽默方式,成为了互联网交流的常态。「直白」、「鬼畜」、「搞笑」等阐述方式成为如今的网络「政治」正确。

手握话语权的普罗大众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蛛丝马迹,用「知乎,说出你刚编的故事」、「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等嘲讽方式,向曾经精英们构筑的精神理想国发起了总攻。

「知乎」的颠覆,不仅仅在于浮于表面的「知乎体成了故事会」,「知乎成了B乎」。其更深层的原因,是迅速涌入的「下沉市场」对于曲高和寡的「精英领域」的彻底攻陷。

二是网民整体的思维方式发生突变,单一浅平的阐述方式被喜闻乐见,话题探讨动辄二元对立的模式日渐凸显。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知乎」,但它对「知乎」的杀伤力却最为明显。因为「知乎」自诞生以来,便一直标榜为「思想交流碰撞的圣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民不再愿意交流,更不可能产生碰撞,它们选择了最最简单、非黑即白的「站队」。而当这种模式一旦成为常态,对于一个曾以「高知」安身立命的平台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

网络氛围的变化,造就了「知乎」在新时代里的格格不入。

而「知乎」在一次次变革中不断试图商业化、迎合化的中庸处理方式,则是这个曾经定调较高的平台,渐渐褪去光环的根本元凶。

视听化冲击下,总是慢人一步

如果说,「下沉市场」的高涨,是「知乎」自我蜕变的内因。

那么,真正导致「知乎」在「神坛」下跑起来的外在推手,则是娱乐化、视听化时代的全面兴起。

有人曾经笑称:「知乎在每一个时代的拐点都精准的握住了变革的方向,但它在每一次变革的路上,又十分精准地慢人一步。」

形式上,「知乎」在一次次改变中,沦为了一个「大杂烩」。

小说冲不破「晋江」、热点追不过「微博」、播客赢不了「喜马拉雅」、社群打不过「豆瓣」、短视频胜不过「B站」、电商也远不及「淘宝」和「抖快」。但是这些领域,无一烙在了「知乎」的征程上。

内容上,「知乎」把自己从「专业化」推往了「泛知识」。

在「知乎」创立的早期,纵然咖位大如李开复,也不得不在平台上感叹:「刚开始我还写一类是跟科技相关的,还有跟创业相关的,有时还写写美食、游戏等,评价一些热点。但后来没多久,我就发现在知乎上写东西越来越难了,因为他们不断地吸引来各方面的高手,除了我的专业领域外写什么可能都会有比我懂更多的人,都比我厉害100倍,就再也不敢多写了。看到知乎已经进入状况了,整体的的内容质量、社区文化都在形成。我就这么成为了一枚知乎粉丝。」

而如今,当「知识付费」意识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当专业化的知识平台渐渐兴起时,「知乎」却早已把自己推往了更加「泛知识」的层面。

「知乎」的「泛」,跟它形式上的不断开花一样,为它开辟新的天地争得了局面。因为「泛」,所以网络了更多领域,拥有了更多圈层的受众和发展方向。但可惜的是,「知乎」并没有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领域。

它只疲于横向拓宽,却还没来得及纵向深耕。

在热点和八卦领域,远不及「微博」犀利;在文化和知识方向,也做不赢「豆瓣」的深刻。

因此,「知乎」的「泛」很鸡肋。

无独有偶,当诸如「千聊」、「cctalk」、「腾讯课堂」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平台」做到极致时,「知乎」的「泛」,令它的「知」也变得尴尬和无所适从了。

那么,这些年,「知乎」到底想在内容领域做什么呢?

2021年,创始人周源发表的《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里,「知乎」把「获得感」定为了驱动社区繁荣和进化的源动力。

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只是,当短视频在不断冲击着用户的快感,传统文字社交平台在不断精准定位着自己的内容领域,专业化知识平台把「专业」二字雕刻到极致时。

「知乎」没有指向性的「获得感」,看似诚意十足、情怀满满,实则灵魂空洞、不知所云。

娱乐化时代,「知识分子」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从一定程度来看,知乎的困境,亦是时代的困境。

在这个被视听化内容席卷的时代里,大多数人习惯了每天被动接受「已经嚼烂了的浅白内容」,比如娱乐圈的狗血八卦,比如短视频上草根们的不断舞弄。当面对一长串需要自己细嚼慢咽的深奥知识内容时,多数人便有些慌足无措。因此,「知识分子们」早已被迫坐上了流量冷板凳,更遑论曾经「知乎」百家争鸣的盛景。

被锤死的公知、屡屡翻车的学术大佬,成了人们吃瓜的对象。

考研、考公成了人们的追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却从来不被思考、不被定义。

知识的「去中心化」与认知方式的「去精英化」愈演愈烈,人们扼杀了权威,却又无法构建新的权威。如今的互联网,在精神领域如同一团拥着流量乱舞的散沙。

因此,「知乎」走下神坛,沦为了熟悉的陌生人,相比其它平台面临的冲击和阻滞,显得更加令人惋惜。

拥抱「娱乐」和「大众」,难免走向「庸常」;拥抱「视听」和「泛知识」,难免走向「浅平」。

你可以说,「知乎」的改变,是面对时代变迁的丢盔弃甲,亦可以认为,那是它不破不立、浴火重生的倔强勇气。

之媒说

时至今日,「知乎」该怎么走,似乎早已不由任何一个决策者左右。

它的去留、它的前途,都要交给时代定夺。

时代向用户抛出了两根可以选择的橄榄枝,一边写着「娱乐」,一边写着「知识」。

当然,我们也不必对于如今的文娱领域报以太大的悲观。毕竟,每个时代的拐点都将经历一段阵痛,长夜之后必有黎明升起的希望。

如今「知识博主」不断涌现的「B站」就给了我们一个抛砖引玉的参考方案,但这也仅仅只是万象更新的第一步。其中知识的含量有多少,真实度有多少,谁也禁不起推敲。

因此,一切还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中国商业案例Top30发布 微信滴滴人人贷等入选

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71109/t20171109_524019089.shtml

百度百科词条——「知乎」

https://baike.baidu.com/item/知乎/4691322?fr=aladdin

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https://www.hurun.net/CN/Article/Details?num=E7190250C866

知乎推出了「知乎大学」 但离赚钱可能还有点远|知乎|知乎大学|知识付费

http://tech.sina.com.cn/i/2018-06-07/doc-ihcqccip8214804.shtml

知乎完成新一轮近3亿美元融资,估值接近25亿美元

https://tech.qq.com/a/20180719/026195.htm

知乎完成约4.5亿美元F轮融资:百度和快手联合投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651906569779677&wfr=spider&for=pc

用产品思维解读“知乎财报”,洞察“知乎8.0改版”背后的原因

https://mp.weixin.qq.com/s/sGQPS52TaYzJLCy3cXbKBw

# 知乎
# 知乎发展状况
# 金猫榜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