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如何激发孩子动力让他爱上学习

这个是认证

林林蔚读书

2021-11-25 14:39

4492 0 0


如何激发孩子动力让他爱上学习

第一节 抓住人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了学习动力的重要性,但孩子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我们又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呢?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研究过, 你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后,可能会发现很多方法你都用过。但你从来没有分析过,这样做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到底符合不符合原理。

当你遇到孩子突然没有学习动力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样重新激发孩子的动力,那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孩子学习动力的原理以及协助你激发孩子动力的方法。

人的第一个动力来自生理层面。生理层面的动力是遵循一个法则的,这个法则只有八个字:“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有一次讲课,我就问:“亲爱的孩子们,每天晚上回家是不是都要做家庭作业呀?”孩子们有气无力地说:“是。”我又问:“家庭作业是不是让你们心里不太爽啊?”他们十分坚定地回答说:

“是。”我说:“即便你心里感觉不太爽,你是不是也要完成啊?” 他们又说:“是。”我说:“老师就很奇怪了,为什么你对做作业并不爽,你并不喜欢做,为什么你还要完成呢?”这时候,小朋友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讲开了。有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同学一本正经地举手,我就让他起来回答,结果他站起来反问我一个问题: “老师,请问你要我的标准答案,还是我的真实想法?”孩子挺有意思的,他在说话的时候,会知道什么场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甚至他会专门说一些迎合需要的话,这些都是标准答案。我说:“两个答案我都想听一听。”这时候孩子站得笔直讲了一句话:“老师,标准答案就是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我又问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个时候很有意思,他就把身体松下来了,然后说了一句:“老师,真实想法就是今天如果不做, 明天到教室里要罚做两遍,更倒霉。如果老师给我妈发一个添油加醋的短信,回家搞不好是女子单打,也有可能是男子单打,最惨的是男女混合双打。”

也许你不理解,写作业是痛苦的,他应该逃避才对,怎么反而愿意做呢?原来,这个孩子非常清楚,如果今天不做作业后果会很可怕。他可不是有伟大的梦想,也不是有什么爱学习的兴趣,主要是他知道不做作业的后果更痛苦,所以他是为了躲避这个更大的痛苦,才选择做作业这个相对轻一些的痛苦。一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很有意思,他会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比如,今天下午老师突然给孩子们讲这样的话:“同学们,我跟大家讲一下,今天下午我们上选修课。” 所谓选修课,就是两堂课你任选一堂课就可以了。

老师说:“第一堂课是语文课,第二堂课是体育课。”你猜小朋友们会选什么呀?

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带给他们的是快乐。

体育课带来的是快乐,对孩子来说是利;语文课对孩子来说就是害,所以孩子会趋利避害。那如果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下午上选修课,第一堂课是语文课。”小朋友一听,没劲。老师又说:

“第二堂课是数学课。”小朋友一听,还是没劲。不过,老师说不管你有劲没劲,你总得选一堂。小朋友选的时候就想了,哪一堂课对我来说痛苦小一点我就选哪一堂。这两堂课对我来说都是痛苦,都是害, 那两害相权我会取其轻。当然,还会有这种情况,老师说:“同学们, 今天下午我们有选修课,第一堂课是体育课。”小朋友们一听好兴奋地说:“老师我一定要选体育课!”老师说:“等等啊,不要着急嘛, 第二堂是电脑游戏课,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很多孩子马上又会说:

“老师,体育课我就不要了,还是选电脑游戏课吧。”这两堂课我都喜欢,但电脑游戏带给我的快乐更大,我更喜欢。两个都是好的,这叫两利,那两利相权我会取其重。

人在遇到事件时,会很简单、很自然地做出判断,要么趋利避害, 要么两害相权取其轻,要么两利相权取其重。


第二节 为什么打骂有效果

那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做作业。今天下午当孩子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他就想了:“又布置这么多作业,倒霉死了,痛苦。” 不过,他马上想到,如果不做作业会被妈妈揍一顿,那更痛苦。这个时候, 他的内心会有一个计算:被妈妈打屁股那是八分痛,做作业大概是三分痛,一个是八分痛,一个是三分痛,那我还是选择三分痛的做作业吧。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就认为孩子怕打屁股,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如果你也这么认为,并且经常用打孩子的方法来逼孩子做作业,认为打骂是教育孩子的良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当一个孩子今天被打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八分痛。可是下一次他又犯一个错误,被妈妈在同样的位置又打了一下,他会感觉到好像没上次那么痛了,这次他感觉可能只有七分痛。下一次他又被打一下,可能就只有六分痛,到后来五分痛、四分痛……痛苦慢慢在减弱,这种现象叫作感受的递减法则,即在同样强度的刺激下,人的感受会随着接受刺激数量的增加而慢慢减弱。

家长们都谈过恋爱,估计很多人也经历过失恋,那么在失恋过程中, 哪一次失恋最痛苦?好多人下意识地就会说是第一次,第一次失恋是最痛苦的。到后面再失恋几次慢慢感觉就没那么痛苦了,再到后来甚至麻木了。当你再失恋的时候,朋友又来安慰你,你就会说:“没事, 没事,这算什么事啊?逛个街,喝杯茶,就没事了。”

讲完这样的例子,我也常常同家长们开玩笑说:孩子有的时候, 早一点谈恋爱也不是坏事。如果你的孩子在十四五岁时就开始谈恋爱, 然后他失恋了。失恋了之后就会痛苦,这种失恋的苦楚在当时的确难熬。但再经历一些事情后,比如当他二十四五岁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会发现在单位里那些同事二十四五岁都在谈恋爱,谈得昏天黑地、谈得死去活来为情所困,你知道你儿子怎么想吗?他会想:“你们真幼稚,这种事我十四五岁就经历过了。”所以,这个孩子可能在那个时候的免疫力就会特别强,他就不容易受到伤害。其实,那个恋爱的“恋” 也是练习的“练”。早恋就是早点练一练,练过了就不会受到伤害了。我不是鼓励孩子早点谈恋爱,但如果真有的话,就当是人生的一种历练, 也不要那么紧张,凡事无好无坏,全在心态.

 

第三节 为什么打骂无效了

因为感受递减法则的存在,孩子被家长打了几次后,他的感受开始发生变化了。被妈妈打屁股其实没有那么痛,大概也就三分痛,可是那个倒霉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多,他就会发现做作业的痛苦竟然变成八分了,打屁股三分痛,做作业八分痛,孩子就会重新选择了。

他心里在想:“我宁愿被你打屁股,也不想做作业了。”我见到这样的孩子挺多的。

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把他们的孩子扭送到我的办公室。那个孩子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我了解到孩子才三年级,却把小拳头捏得紧紧的,眼神冷冷的。在父母说明来意后,我就对孩子说:“小朋友,我们聊聊吧?”他狠狠地说:“不聊!”

我又对他说:“还是聊聊吧,不聊的话你也回不了家,我也下不了班,配合一下吧。”孩子想想有道理,他说了一句话:“你叫他们出去。”他说的“他们”是指他的爸爸妈妈。这个时候, 我就跟他的爸爸妈妈说:“两位家长,我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需要你们回避一下。”那对夫妻气冲冲地就出去了。父母出去之后, 结果还没等我开口,那个孩子就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做了个动作,他把那个裤管一提起来,说了一段话:“老师,我告诉你, 我爸几乎天天都要打我,他今天还用脚来踢我这里。到现在这个地方都痛,我怀疑受伤了。老师,我想请问你,我可不可以到法院去告他们?”才三年级的孩子啊,维权意识可强了。

现在有些孩子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得比成人都清楚。我知道不能让孩子去告他父母,不然不成挑拨离间了吗?我只能跟孩子说:“孩子啊,按道理说是可以告的,但是你还是个未成年人,所以你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就是告了法院也不会立案的。” 我讲到这里,孩子说:“那算了我就不告他们了。”我就问孩子:“你爸爸为什么要天天打你呢?”那孩子说:“不就不学习,不就不做作业嘛!”我说:“孩子不做作业就要被打,你把作业做了不就不会被打了吗?你明明知道不做作业要挨打,咱们男子汉大丈夫,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把作业做了不就行了吗?”没承想这个孩子满不在乎地讲一句话:“他要打就打呗,反正也不会把我打死。老师我告诉你,每天晚上他们都会打我,不过打到九点半的时候,他们就停了。然后他们就会说一句话:‘好了,今天不早了,赶紧洗洗去睡觉,明天再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哼!明天还是那一套。”

 

我听完真是大吃一惊。通过这几句话,也许家长们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因为孩子非常清晰地知道:只要晚上熬到九点半今天就过去了。所以,他的概念非常清晰,只要今天不死,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照常升起。他把后果想得明明白白了,那个挨打的后果是吓不住他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就不怕你打了。有些家长还以为打是有效的。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或者刚开始打是有效果的,打到后来就没有效了。你打到后来孩子心里受伤之后,他可能就会怨恨你,亲子关系就会出问题,那就更可怕了。有些家长经常会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 我家孩子以前吧,我打一个屁股可以管一个星期,后来打一个屁股只能管三天了,再后来打三个屁股只能管一天了,到现在我打一顿屁股一转身都没用了,这是怎么回事呀?”看了上面的解释,我相信家长们现在应该都理解了。

 

打孩子还要分什么性格的孩子可以打。有些性格的孩子一旦打了, 后果不堪设想。家长总希望找到一个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希望这个方法是万能的。今天发现打屁股是有效的,他以为就是孩子欠揍, 从此就想用“打”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你这样教育孩子,早晚一定会死路一条的。

给大家一个原则,如果孩子不是触犯到了底线,千万不要轻易用这个方法。但是假设他真的触犯了底线,偶尔用一下也是可以的。你也不要觉得很多专家说不能打孩子就从此以后再也不打了,即使孩子无法无天了你也不打,那这个孩子将来就很可能没有办法教育了。教育的关键是把握这个度,教育可以说是一门技术,在很多时候更是一门艺术,其魅力就在你拿捏的分寸之间。

第四节 可以让孩子快乐学习吗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着急了,因为除了打骂他好像没用过其他有效的方法,那么除了打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前面我们说了除了逃避痛苦外, 人还追求快乐呢。如果你能想办法让孩子把快乐跟学习联系起来,那么他自己就会去主动学习了。假如学习过程能够变得快乐,孩子就有动力了。

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概念,他说:“学习怎么可能快乐呢?”

有一次,我陪吴子钦老师出去讲课。主办方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个小伙子,才 20 多岁,很客气。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和我们坐在一起,他就开始讲了:“吴老师,你上午讲课讲得太好了。我感觉收获很大!老师,我觉得中国的家长现在都有点焦虑。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让孩子多玩,等到玩得开心了快乐了,他想学了我就让他学,你觉得怎么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有这样思维的年轻的家长其实蛮多的,他们以为让孩子多玩玩,孩子玩到后来自然就会愿意学了。你们觉得这个可能不可能?怎么可能呢!我们要知道,玩是相对比较开心的, 学是相对比较痛苦的。人会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怎么可能玩着玩着就会主动学呢?那为什么会有很多年轻的父母会产生这种想法呢?都是一些西方教育思维影响的。西方的教育内容相对于我们的中小学而言, 那是不知道简单了多少呀。相对而言,他们的教学过程也显得轻松很多, 尤其是他们提出一个概念: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个概念其实有很大的欺骗性。

所谓快乐的童年,也许更多指的是孩子的感觉,并不是说孩子学习就不快乐了。反之,如果对孩子放任放纵,未必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快乐。尤其当孩子需要跟外界接触时,当他需要受到外在约束的时候, 如果他过去追求外在的快乐,这时反而会因为制约而产生痛苦。即使是美国人也强调:“自由来自不自由。”但我们的年轻一代把人家的东西一知半解地接收了过来,尤其是一些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所谓专家的推波助澜的说法,导致我们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认知倾向, 其实这种论调已经把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害苦了。

 

吴老师微微一笑,没有说话,我也不想直接打击他,所以我们就继续吃饭。但是这个小伙子很执着,后来他又问我:“老师, 你觉得怎么样?”我觉得这也是缘分,正好引导他一下。于是我就跟他说:“小伙子啊,如果你真的这么做的话,我有很大的把握判断,将来你的孩子估计很痛苦,将来你也会很纠结,你教育孩子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他听完就愣住了,说:“老师这个(方法)不对吗?可是我现在看很多书都这么讲,孩子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要多玩。”

哎!他果然是受快乐童年这句话的影响,于是我继续对他说:

“人家说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要让孩子多玩。这句话本身也许是没问题的,但我们的理解可能有些问题。我从你的话中听出一种感觉,你把‘学’和‘玩’两者人为地对立起来了。如果那样孩子肯定喜欢‘玩’,而不喜欢‘学’。你千万不要指望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就想学了,那是不现实的。到时如果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你也会着急,你也会焦虑,那时你就跟目前你看到的很多家长一样了。如果真的要让孩子玩,那得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通俗地讲就是: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东西,学的过程也很好玩,将来他就会越来越喜欢学。”

 

他听我讲完这段话愣住了,一会又说了一句:“老师,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吧,怎么可能啊?”我说:“怎么不可能啊,关键看你会不会动脑筋啊。你看在我们的学习记忆力课程现场,老师会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就是把教材呈现的方式变得好玩。比如说,孩子们最不喜欢背诵、记单词,授课老师会让他们自己想想他的古诗词,想成一幅幅画面,让孩子们用形象的记忆方法,开心快乐地学习,背诵他认为难啃的‘骨头’。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不是一个人讲了,经常会让孩子们站起来动一动,跳一跳啊,让孩子参与互动。总之一句话, 老师如果能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好玩,学生一定就会更有动力愿意学了。”

记住:激发你的是你想要什么。

 

第五节 快乐学习有效吗

有些家长还是蛮有智慧的,我发现她虽然不能让学习本身变得快乐起来,但是她能够给学习附加一些快乐。比如她会跟孩子说:“宝贝, 妈跟你说,这次你要考了前三名,妈妈就奖励你一个,比如说汉堡啊, 比如悠悠球啊,战斗陀螺啊什么的。”

 

家长们的方法很简单,这次你考得好,我就奖励你。她把奖励作为孩子的快乐来激发他的动力,请问这种方法有没有效果呢?这种方法好像还是很有效果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会没效果,也可能会产生后遗症。用什么东西奖励是很重要的,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小的时候因为生活条件差,物质的奖励是最有效果的。

如果我妈跟我说一句话:这个星期好好学给你买一个肉包子,我相信一个肉包子起码让我一个星期都有动力;如果我妈给我买一个面包,我估计两个星期都有动力;如果给我买个苹果,可能半个月我都会有动力的。

但今天你要跟孩子说给他买苹果让他好好学习,你猜孩子有没有动力啊?估计不会有。孩子可能会想:苹果送给我吃,我都不想吃呢——时代不一样,用来奖励孩子的东西也不一样。

有的家长总动不动地说:你看妈妈小时候那么苦,你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怎么还不好好学习呢?

今天的孩子已经不活在吃穿这个层面了,所以再也不要用吃穿这个层面来诱惑他了。

那今天的孩子要的是什么呢?大部分都是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是他的需求。有个孩子有一天放学回到家就跟妈妈讲:“妈,我告诉你今天作业好多呢。”妈妈说:“那怎么办呢?”孩子继续说道:

“妈,你放心我今天晚上就完成。”孩子妈妈一听可开心了,觉得儿子太懂事了。不过,人家还没讲完,又加了一句:“妈,那如果我完成了,你能不能让我看五分钟电视呢?”孩子真正的目的在哪里呢?

 

就是五分钟电视。如果不答应,这个孩子就想了:“如果我完成我就是傻瓜笨蛋,因为我完成了你还会让我预习做卷子,我才不那么傻呢。我就拖,拖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说不早了,你赶紧洗洗睡觉吧。”他觉得这才是他的正确选择。当一个孩子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是不会努力的。不要说孩子了,就算是成人不也会这样吗?有些人想得很明白: 如果工作我早早做完,老板也不会给我加工资,还要给我安排其他工作, 算了,那就拖到下班前完成好了。当妈妈不答应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没有动力的。那如果你同意了呢?

请问孩子有没有动力?孩子当然有动力了。他马上拼命写啊写啊, 写完之后往沙发上一躺,说不定还弄杯喝的,跷着二郎腿可享受了。这五分钟电视的快乐,远远抵过了做作业的痛苦,所以这样看来这个方法好像蛮有效果的。当你看到孩子为了五分钟电视很有动力学习时,你就以为孩子真好搞,只要五分钟电视就能搞定。大概后面要不了多久,你要痛苦了。因为用不了多久孩子就变了。

有一天孩子回来又跟你说了:“妈,我告诉你这次作业比上次还要多呢。”你说:“孩子,赶紧做,做完了看五分钟电视。”

孩子马上跟你说了:“妈,我正要跟你说这个事呢。我今天的作业这么多,这么辛苦,你才给我看五分钟电视。那不行,你得给我看十分钟电视。”哦,原来五分钟电视已经不过瘾啦,他要十分钟。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答应,他就会说:“妈,那么多作业你才给我看五分钟电视,我不帮你做了。”他觉得作业是为你做的。如果你答应,后来可能会发展成二十分钟,甚至三十分钟。其实,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看电视等习惯大部分都是家长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是这样的:有位老人家买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在小区的一楼门口,还有一块草坪。老人觉得这套房子实在是太棒了, 可是搬过去之后他就开始伤心了,他觉得自己买错了。

为什么呢?放学之后有一帮小朋友在他的门口踢足球,又吵又闹的,还把球踢到墙上,快把他烦死了。他是一个孤寡老人, 他需要安静一点儿。这个时候他想怎么办呢?把房子退回去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的话,他就想跟小朋友们商量一下,叫小朋友们离开这里。他跟小朋友说,自己年龄已经大了需要安静一点,想请他们换个地方去踢球,结果并没有成功。

小朋友们就说:“爷爷,那不行啊,我们也没有其他地方去踢球啊。”老人家看到商量没有成功,就想了既然商量不成功那我就强迫一下,所以第二天他就很强硬地告诉孩子们这是他的地盘, 不允许别人在这里踢球。你们猜这个方法有没有奏效?现在孩子胆可大了,可不吃这一套,这个方法也没有成功。

最后,老人家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找到这帮小朋友对他们说:“小朋友们,爷爷这两天终于发现你们在我这里踢足球,我应该感激你们,你们在这里踢足球让爷爷都感觉变得年轻了,你们在这里吵啊闹啊,让我找回了久违的童年,我觉得真的非常快乐,我非常感谢你们。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感谢, 我决定奖励你们每个人十块钱!”小朋友们踢足球突然间获得了十块钱,变得非常开心,瞬间踢足球就变得更加努力了老人家当然就更加痛苦了。不过他知道这种痛苦应该很快就会结束的。

过了几天,老人家就出来对着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你们踢足球简直太认真了,太努力太棒了!爷爷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们,为了表示对你们的感谢,爷爷决定继续奖励给你们钱!”这个时候他掏出钱,给了每个人五块。小朋友们拿着五块钱,就想了:“怎么只有五块呢?上个星期还是十块的呀,这个老人家怎么这么小气呢?我们这么辛苦踢球,他怎么只给五块呢?”所以,他们心里就不太爽快了,踢球的时候就开始敷衍了事, 也没有那么努力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家又出来对小朋友们说:“你们上个星期踢球简直太棒了!太完美了!爷爷决定感激你们,爷爷一定要感谢你们!不过呢,最近爷爷有点经济危机,我心里很感谢你们,但是钱我就不给了哦。我求求你们一定不要走,一定要继续踢下去!” 他讲完这句话后,小朋友们竟然把球一抱说:“你这个老人家实在太小气了,我们那么辛苦地踢球,你连钱都不给,是什么意思?我们走了!”老人家成功地让小朋友们离开了。


他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他很合理地运用了一个方式,他把内在的快乐转移到外在的物质刺激上,所以当外在的物质刺激不够的时候, 那些孩子马上就会失去动力。这些孩子本来是为足球本身的快乐而玩, 可是后来变成了为钱而玩。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经常使用外在奖励孩子,就很有可能把内在的那种学习成长的愿望转化为对外在物质刺激的追求。

如果后续你的外在物质刺激不能加强的话,他慢慢地就没有感觉了, 动力也就消失了。

由此可见,奖励和打骂一样,只是偶尔使用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

第六节 打骂可用但不能依赖

孩子因为被打骂、被批评等痛苦而产生动力,可是一旦打骂批评的力量不足,孩子的动力就会消失。孩子因为奖励等快乐而产生动力, 可是一旦外在的奖励不够,孩子的动力也会消失的。生理层面的痛苦与快乐可以被利用,但不能被依赖。这个层面的动力,来去匆匆,偶尔使用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可是切忌过度依赖于此。打个比方,诸葛亮的空城计只能用一次,再用就危险了。

教育没有捷径可走,教育孩子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要做的, 就是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请家长们记住一句话:“教育有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孙源梅 选自《父母能量加油站之一:培养孩子的高智高能》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