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毛选》思想第2篇 企业做大了怎么才不迷茫?

这个是认证

林林蔚读书

2021-09-25 19:12

60028 0 0


一、绪论

 

通过数十年的奋斗,终于在壮年时期,个人走上职场的巅峰,企业走上了行业的龙头地位。这个时候,一有时间就走遍五大洲四大洋,跳过伞潜过海,牧马草原,坐啸山林……身份和地位让钱变得好赚了,生活多了平淡,似乎终于可以好逸恶劳了,个人躺平了,企业也迷茫了。

怎么找到路,路又在何方?

路——人民的立场。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为悼念年仅29岁为救战友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写了篇演讲稿——《为人民服务》。

人民的立场是什么,这篇演讲稿的题目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问,”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心里装着人民,为人民着想吗?谁不知道,还用写一篇文章来解释?

恰恰是浅显的常识,难住了我们,困住了认知的升级与底层逻辑的构建。

地球不是方的,雷电不是神灵发怒,这些基本常识没有成为常识之前,人民还在跪拜苍穹,守隅称王。1+1=2,至今无人证明出来,无法将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闭环。浅显的常识,往往道出了事物的本质。

如果创业者、企业家不从本质上理解人民的立场,就无法在血脉中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而企业无法提出正确的使命、愿景等决定企业生死的问题。

国民党起义将领郑洞国问毛泽东:“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往往将战略思想宣之于报界,令全国敌友皆知,比如土改、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等,都是依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友闻之欢欣,敌闻之却无可奈何,就是因为敌无法站到我方的立场,其根本利益截然不同。敌要能站到我方立场,自然可以破局,但是,敌也将不成为敌了。

易经说乾卦:元、亨、利、贞。起始的元,若念头不正,一开始没有做好,后面三者就无法实现。慎始,方能敬终,方能行稳致远。

自古以来,亦有先贤豪杰提出类似的思想,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每次的改朝换代,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重要作用,则丰满了这一思想,用众多的案例阐释了它的正确性。

人类历史的进步,其实是人类改造自身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进步。改造就是解决问题。

毛泽东认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要重思维方法,也要分政治立场。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路径,立场是解决问题的原点,是方针、原则。

因此,企业创办之初,想清楚企业的立场是极为重要的。最近恒大暴雷、李嘉诚卖掉内地房产套现40亿,其实也是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的体现。

 

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他的意思是,一切人类的活动,都要坚持以个体的需求作为追求,而不是把个体当成没有生命的、可利用的物件。

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要在工作中展现自身能力、体现价值,为人所用,因此,个体都有工具的一面。谁的能力大,谁的工具好用,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卖方市场的扩大,令个体的价值无限弱化,企业把个体当工具的现实性无限加强。

“现在不努力工作,将来无工作可做。”是个体沦为工具的生动体现。努力工作对于个体来讲是对的,对于企业来讲却是错的,企业不能被现象所迷惑。

不然,组成企业基本要素的员工,将在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认可与人本关怀,其生产的动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导致企业无法生产出高品质高效用的产品,进而影响到消费群体的不认可,企业必然走入恶性怪圈:员工不努力工作,产品无人购买,现金不能回笼,支撑企业正常运营的资金断裂,企业生产无以为继,最终导致企业倒闭。

为什么执行不力?就是因为员工没有把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员工能力够却不用心去做,因为企业没有打造家人文化而是把他们当成外人当成工具去使用。另一种是能力不够。因为企业却没有打造很好的成长环境,培养这些员工能力达到要求。

为什么没有动力?因为没有奖得他心花怒放,珍视他创造出来的价值,提升他的荣誉感,让他看到美好的未来;也因为没有罚得他心惊动战,鞭策他努力成长,帮他自我革新,提升他的职场能力,让他向最高标准看齐时所能获得的财富。

为什么没有文化?是因为心无所定。心无所定时,哪里有利就信哪里。老板都在信奉弱肉强食,眼前只有业绩和利益,一切以利益来称量,员工自然心无信义,没有信义怎么谈文化?

企业的最大资产,是人。这人,既是企业的员工、客户,也是跟员工、客户没有关系的普通民众。后者是隐性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才可能有所体会。

 

三、谁的利益

目的的指向是结果,而目的的动机是利益。有何种利益,便会指向何种结果。

因此,把“人”当成目的,就要求企业在开创之初想好自己的使命、愿景,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符合人民的利益。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竖立了使命,怎么“想”出企业的使命?怎么把使命一以贯之成为凝聚员工战斗力的灵魂?

需要我们找出这些使命的普遍规律性——人民的立场。

人民的立场,决定了所言所行,代表了占全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人民的立场,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回顾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后的这40年间,企业家赚钱的方式有三种:

1、开放之初,产品短缺,供小于求。

创业者通过信息不对称,倒卖产品差价,以摆地摊、建门店等方式赚钱。虽然创业者本心上是为了赚钱,但在其行为却填补了当时产品短缺的现状,符合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人民大众提升生活品质,再也不被粮票、糖票等产品票所限制了。因此,这一阶段,胆大就能赚钱。

2、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门店众多,供大于求。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参差,而百姓对相应产品的需要已经饱和,工厂和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大打价格战和质量战。因此,一方面企业向渠道商让利,造就了国美、京东、苏宁等经销商、零售商的崛起,因为后者的价格实惠,符合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让产品具备竞争力,升级技术与服务,抢占专业人才,打造互联网平台,造就了有意识竖立自己品牌的企业的崛起,因为后者的质量、服务都有保障,符合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因此,这一阶段,动脑筋还不行,一定要用心才能赚钱。

3、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消费变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的发展,“大众创业”的浪潮水涨船高,从网上开淘宝店,到微商,到地摊经济,到现在很火的自媒体经济与直播经济,都是在倡导个体的力量,“粉丝”决定一切,消费者说了算!

当初的互联网三巨头BAT鼎盛之时,很多人都绝望了,认为互联网三巨头如同万仞高山横遮于空,互联网创业机遇被垄断,再无分一杯羹的可能。异变发生了。

在出行领域,滴滴打车、共享单车杀出重围,原因在于,创业之初,他们通过大量的补贴,实惠了出行,方便了最后一公里。至少在创业之初,他们站在广大消费者的立场了。

而腾讯与阿里两大巨头已经平分互联网社交与电商的天下,谁曾想到拼多多竟能虎口夺食三分天下呢?

因此,拼多多的胜利,并不是产品的胜利,与其说是拼多多抓住了“社交+电商+消费赚钱”的商业模式,不如说它关注到那些被边缘化的并不富裕的大多数人的需求和他们对美好的向往。

无论是商业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自秦以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是奴隶的力量,奴隶与奴隶主成为主要矛盾;自秦以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是庶族的力量,庶族与士族成为主要矛盾。有学者认为,自隋唐考科举之后,士族的力量被消灭了,其实是没有完全理解士族的本质。

士族——既得利益者,少数人,权贵。

庶族——未得利益者,多数人,寒门。

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是由人民推动的,无论某件重大的变革,还是改天换地的革命,本质是由士族与庶族的斗争推动(隋唐的科举制度延续至今,某种程度上缓和此种矛盾,但矛盾依旧存在)。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