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营养代谢的四大基本规则

知识快报

2021-07-14 08:49

39332 0 0
营养科学提到某种食物“有营养”的时候,都是围绕着食物富含的营养素种类和含量来说的。营养素,是从食物中摄取的,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

那这些营养素是怎么代谢的呢?

你可能会想,我知道吃什么食物对身体更好就行了,营养素的代谢我也管不了,为什么要知道这个?

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生活中碰到营养科学的问题时,你才能在心里有个靠谱的预期。比如说,知道营养素“铁”是怎么代谢的,你才能知道缺铁这件事,是要积累一段时间才会发生的,而要补铁,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补回来的。

这种预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你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也让你对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更有掌控感。



营养素代谢的问题其实分为两层,一层是表象,是营养素在代谢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一层是本质,是营养素代谢的基本规则。

那我们先来说“表象”的部分,营养素在代谢的过程中,给我们身体带来什么影响呢?

最开始观察到的影响和你身体的感觉有关。

营养代谢从食物进入口腔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米饭咀嚼久了会产生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分解代谢出了麦芽糖。这是味觉,直接而短暂。

还有另外一种感觉,比如很多人吃巧克力会感到快乐,节食减肥的时候容易生气。这种感觉和营养代谢有关吗?还真有些关系。

不少营养素参与生成和释放大脑里的情绪物质,像B族维生素,就参与合成大脑里的“快乐因子”多巴胺。

甚至,有些营养素本身就是大脑产生情绪的物质基础,像脂肪,特别是n-3脂肪酸,是大脑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大脑传递正确信号,维持稳定情绪所必需的。

食物里的营养素要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再经过血液循环达到大脑。正是代谢的过程让它们在不同层面和大脑产生了联系,影响了我们身体的感觉。

对身体感觉的影响来得很快,最快当时就有反应,慢的话也就是几周。而时间再长一些,营养代谢还会让你的身体成分发生变化。

你的身材是胖是瘦?有没有腹部的“游泳圈”?这些事儿都和身体成分有关。

身体成分的变化,用营养科学的话来说,是组成你身体结构的物质比例变化了。现在市场上的检测方式有不少,能够区分并检测出来的条目大致包括体液量、肌肉量、脂肪含量和无机盐含量,等等。

营养的代谢是怎么影响身体成分的呢?

举个例子,米饭、馒头里的淀粉,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葡萄糖本身是给身体提供能量的物质,但如果太多,血液里的血糖就太多了。这个时候,负责降血糖的胰岛素,分泌量会跟着增加。

你可能听说过胰岛素可以降血糖,但也许不知道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于是,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过多的葡萄糖就被合成了脂肪,在身体里堆积起来,人就胖了。

时间线再拉长一些,我们意识到了慢慢积累的影响,就是营养代谢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我们拿钠来举例,它是营养素当中的一种微量营养素。食盐当中就含有大量的钠离子。

我们知道,如果平时习惯吃含盐量很高的食物,比如腌制食品,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这就是身体在代谢钠的过程里,影响了血管功能的缘故。

一般情况下,体内的钠含量可以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不过当我们吃太多盐的时候,血管细胞里面的钠离子浓度和水分变多,细胞会肿胀起来,导致血管的管腔变窄。这么撑得久了,血管的弹性下降,血管壁的功能就不正常了。有一部分的高血压,就是血管功能不正常的外在表现。

营养代谢带给我们的影响太多了,从身体感觉到身体成分,再到器官功能,其实还有很多我们还在探索的领域。

不过,无论这些影响有多少,都是表象,它们离不开本质,也就是营养代谢遵循的特定规则。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表象之下的本质,也就是营养代谢的规则。在这里,我们只看营养素总体的代谢规则。我为你总结了四条。

第一条规则是:零存整取,多退少补。

“零存”就是吃一点补一点,补进一个“储存池”,补太多就要排出体外;缺乏了,可以从“储存池”里“整取”,也可以从外部补充,整体是个“多退少补”的过程。

我们比较熟悉的铁和钙,它们两个都是营养素中的微量元素,代谢规则都符合这条。

比如说铁,肝脏就是铁的主要储存池。肝脏里的铁一般不会被动用,被动用的都是游离状态的铁。如果游离铁含量变少,肝脏就会释放替补队员上场工作,这是从池子里头“整取”的过程。

大部分铁都可以循环利用,身体既可以通过消化道把铁排出体外,也可以利用饮食中的铁来补足缺口,这就是“多退少补”的过程。

这些营养素在体内有储存池,就好像家里有存款一样,就算一个人突然失业,生活也能维持好一阵子。所以,钙和铁缺乏,都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积累才显现出来的。

在补充的时候,要先保证游离的营养素足够,才会再补充进储存池。所以,如果真的缺铁、缺钙了,也不是三两天就能补回来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营养素都有储存池。这就有了我们的第二条规则:按需摄入,即产即用。

比如说,维生素C就是这样,“按需摄入”就可以了,吃多了也留不下,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那也就是说,如果平时你蔬菜水果吃得非常少,维生素C缺乏的症状,比如乏力、牙龈出血等,显现得会非常快,最短在几周的时间里就会出现。

反过来,一旦出现了缺乏症状,只要及时补充,症状就能消失。

而且,维生素C也不需要特别的消化过程,直接就可以被肠道吸收,这就是“即产即用”。

前两条规则针对的是单个的营养素,那么在营养素之间呢?其实也有代谢规则。这就是第三条规则:单向转化,各司其职。

很多人有这样的印象,营养素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这个不够了,没事儿,其他的能补位。的确,转化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但转化大部分是单向的。

比如说,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成脂肪,但倒过来就不行了,脂肪是不可以转化成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质呢,分解产生的部分氨基酸,可以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但碳水化合物几乎没有办法转化为蛋白质。最后再说脂肪,人类很难利用脂肪来合成蛋白质,但蛋白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脂肪。

而且请注意,这种转化只是营养代谢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三大营养素各有分工,大部分时间还是“各司其职”,特定情况下才会转化。

比如,只有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发生障碍时,才会由蛋白质来供能。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极度饥饿的时候,肌肉也会分解供能,但这样的供能方式非常不划算,是以消耗自身机能作为代价的。

这三条规则都是面向健康状态说的,而我要说的最后一条,是身体在健康状态和病理状态切换时的规则。这条规则是: 稳态可调节,失衡可致病。

营养素进入我们身体之后,在身体里除了提供能量、发挥各种功能之外,还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来参与调节细胞。调节的目标是维持身体内部的稳定,减少改变。

举个例子,在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身体可以感知血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水平,自我调节,应对资源短缺。怎么调节呢?有个方式挺奇特的,身体会自己吃掉一些没那么有用的细胞,来回收有用的组件。

这个过程被叫作“自噬”,自己吞噬自己。这就是营养代谢启动的调节方式,目的是能够减少对外界营养摄入的依赖,在摄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尽力维持稳态。

稳态被打破的过程,就是疾病产生的过程。比如外界信号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稳态就会被打破。像营养不良、缺氧,这些都是我们身体比较敏感的外界信号。

营养代谢带给我们的影响太多了,从身体感觉到身体成分,再到器官功能,可以说它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

但不管这些影响有多广泛,都离不开营养代谢的四条规则。掌握这些规则,可以帮助你提高甄别营养相关信息的能力,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更有掌控感。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