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4 6
分享

[原创] 货币的数量属性与空间属性(二): 交易的效率与无效率

常英 楼主
2023-05-24 14:59 天津 31596 4
举报 收藏本帖

所谓交易的“效率”与“无效率”,指的是:现有市场基础效率不能完全覆盖“构成交易的基本要素。具体来说就是,在现有的“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对构成交易的两个基本要素,市场效率只能支持其中一个,而另一个基本要素得不到市场效率的支持。也可以这样说,在“交易内”,现在存在着市场基础效率无法覆盖的“奇点”。交易做为市场的细胞,本身却还存在着深刻的效率问题。

 

交易的两个基本要素

 

我们先抽象分析一笔简单的交易。

构成一笔典型交易需要两个基本要素(要件),一个是“一定量的商品”(广义),另一个是与该商品相交换的“一定量的货币”。对构成一笔交易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地位平等。在这里,我们将这两个构成交易的“要件”,分别叫做“交易内的商品”“交易内的货币”,以区别于泛指的商品与泛指的货币。同时,“交易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

一直以来,在这两个基本要素中,“交易内的商品”具有明星般的地位,吸引了所有的聚光和关注。而“交易内的货币”则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我们顶多将它看做一个“交换媒介”,一个“例行公事”而已,不认为它还能具有独立身份和地位。在这种情形下,谁要是对它产生特别的兴趣,那真是一件特别没趣的事情。

但这种认识这并不正确。

“交换媒介”是商品流通框架中的概念,不是“交易构成”框架中的概念。在一个独立的交易构成中,货币的交换媒介作用已包含在商品的以货币数量表示的价格之中了(表明了货币是它的交换媒介),无需“交易内的货币”重复表示,“交易内的货币”另有不从属于商品的独立身份。

实际上,做为构成交易的基本要素,“交易内的货币”具有超越媒介作用的“实在性”。我们会看到,它的这种“实在性”表现在它不但具有不平凡的独立身份,而且注定还要发挥更加不平凡的作用。

“交易内的货币”的不平凡身份

一、它是“终极流量”

与“交易”相关的流量,它们以人流量、注意力流量、货币流量三种形式存在,而货币流量就是“交易内的货币”。货币流量(交易内的货币)是流量演化链条上的终极环节,是终极流量,也就是终极性地决定一笔交易能否成立的流量。而人流量、注意力流量涉及的需求、偏爱、关注等等,如果不能演化为货币流量,对交易来说就没有意义。

了解流量存在的三种形式,对理解后面的内容十分有帮助。

二、它是“连接”、“选择”的等价物

对交易来说,“交易内的货币”(货币流量)、确定的连接、消费者的选择,三者虽然是对不同的事物的分别表述,但它们是完全等价的,是从三个视角看同一个事物。一笔货币流量表示的不过是消费者一个确定的选择,或者二者之间一个确定的连接。

这个等价关系十分有用。三者可以相互定义、说明、解释,使得它们各自的市场含义清晰、明确。

三、与“交易额”不同

“交易内的货币”与“交易额”都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首先,“交易内的货币”是“完成交易”的基本要素,它对应的是商品的用货币表示的价格,不与具体商品(内容)挂钩,而“交易额”则是“交易完成”的结果,不能与具体商品分离;其次,“交易内的货币”处于“交易内”,而“交易额”处于“交易外”,交易内外,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四、与“泛指的货币”不同

交易之外的“泛指的货币”,它具有所有的可能性(所有可能的选择)。当它进入交易,成为“交易内的货币”,它就具有了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不是突兀、孤立存在的,这种确定性是其所有可能选择中的一个确定选择,所以,“交易内的货币”具有“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的内在性质。

在这里,第一个关键点出现了——这个“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具有二维的结构,因为它内含了与整个市场的关系,所以“交易内的货币”是一个内禀二维结构的对象,这是它的核心特征。

从构成交易的基本要素上看,第二个关键点出现了——“交易内的商品”内禀维数是一,而“交易内的货币”内禀维数是二,两个基本要素具有不同维数。正是这个不同,决定了整个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但非常遗憾的是,市场的这个基本的结构特征尚未进入我们对市场的认识之中,这使很多事情复杂化。

 

“泛指的货币”具有完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确定性,“交易额”具有完全的确定性但已失去可能性,它们都是内禀一维的结构,只有可能性与确定性内在统一的“交易内的货币”,才具有二维的内禀结构。

“泛指的货币”、“交易额”、“交易内的货币”,它们虽然都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物种;而“交易内的货币”与“连接”、“消费者选择”,它们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却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二维结构——即“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

现在,对“交易内的货币”具有独立身份这一点,我们有了一些了解,但也许还有这样的疑问:上面所说的有关“交易内的货币”的一切,它们是现实存在,还是只是一个“心智的产物”?究竟如何,我们对它进行一下操作就知道了。我们随后就能看到,它所反映出的实在性,与我们一脚踢到石头上所感受到的实在性十分相同,都是又“实”又“硬”。

 

交易内的“奇点”

 

一直以来,体现货币数量属性、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为市场提供了交换基础效率,但体现在交易中,交换基础效率只能为“交易内的商品”提供效率支持,而不能为“交易内的货币”提供效率支持。也就是说,现有的市场效率只能覆盖一个交易基本要素,而不能覆盖全部交易要素。(请注意一下,本文中所说的“交换效率”“交易效率”不是一回事,是两个概念)

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做一下分析解释。

我们简单看一下货币做为一般等价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首先,每一件商品都能用货币表示自己的价格;其次,使用货币可以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在这里,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我们提供了获得商品的方便(效率)。但是,这只是交易效率的一半,交易效率的另一半是获得“交易内的货币”的方便(效率),这个效率尚未实现。用白话比喻,就是买东西容易卖东西难,从货币到商品的通路平滑、平坦、顺畅,而从商品到货币则被形容为“惊险的一跃”,不成功便会摔的粉身碎骨。

那么,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是否也能通过对“交易内的货币”发挥定价作用,为交易提供效率呢?简单明确的回答是:不能。

为什么“不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使用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试着对泛指的货币、交易额和交易内的货币这三种“一定量的货币”进行定价,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发生。

对一定量的“泛指的货币”进行定价,其价格就是这个一定量本身。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说它毫无意义,也可以说它意义深刻(如果不是如此,市场将顷刻崩塌)。虽然对它的定价我们只能收获一个“同语反复”,但证明了使用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能对“泛指的货币”进行定价的。

对“交易额”进行定价。我们可以使用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自主地、任意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形成“交易额”的各种要素进行核算和定价。

使用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对“交易内的货币”进行定价,会被直接拒绝,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对“交易内的货币”定价,这个价格并不能落在“交易内的货币”之上,而是会被反弹至“交易内的商品”之上,形成对“交易内的商品”的重新定价。“悖论”清楚表明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不能对“交易内的货币”(货币流量)产生作用。

现在我们看到,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能够对具有“可能性”的泛指的货币定价,也能够对具有“确定性”的交易额定价,但就是不能对具有“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的交易内的货币定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其内禀结构是一维的,所以它只能度量同样是一维的“交易额”与“泛指的货币”,而不能度量二维的“交易内的货币”,不能对其定价。

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它体现的是货币的数量属性,数量属性为什么是一维的?因为它能用、也只能用“一个数”表示自己,而一个数只能在一个方向(一个点)上使用。所以,凡是能用一个数完备表示其价格(价值)的对象,不论是商品还是非商品,不论其看起来简单还是复杂,它们都是内禀一维的,都能利用货币的数量属性对其定价(表示价值)。而有的对象看似简单却内禀二维,其价值需要在两个方向(两个点)上用“两个数”才能完备表示,比如货币流量、连接、选择,所以,一维的数量属性货币无法对它们产生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维度限制,数量属性的货币根本无法对“交易内的货币”施加任何作用。

所以问题来了,在现有的“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市场中只存在由货币数量属性提供的交换基础效率,也就是说,对交易的两个基本要素中的其中之一的“交易内的货币”,市场效率不能提供支持。而这也意味着交易内存在市场效率不能触及、覆盖的“奇点”。

“奇点”的意义在于:它为市场交换效率的作用(货币数量属性的作用)划出了“边界”。并且,这种“边界”不是存在于遥远的边缘地带,而是出现在做为市场细胞的每一个交易之中。

在这里我们看到,“交易内的货币”显示了它的第一个不平凡的作用——它是一个“奇点”。

 

完整的交易效率

 

“完整的交易效率”指的是交易的两个基本要素得到了市场基础效率同等水平的支持。

货币的空间属性提供了与交换效率同等水平的、能够直接作用于“交易内的货币”之上的连接基础效率。它解决了获得“交易内的货币”(货币流量)的效率问题,就像货币的数量属性解决了获取商品的效率一样。

在描述市场连接基础效率的作用之前,先看一看在没有市场效率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解决“流量”(连接)问题的。

现有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几个要点:

1因为没有市场连接基础效率(货币空间属性)的支持,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从“货币流量”入手来获取它,而只能从“人流量”、“注意力流量”入手,通过转化去获取货币流量。在这里,人流量、注意力流量做为一维的“流量商品”存在,由同样是一维的货币数量属性来处理。

2从人流量、注意力流量入手,也就是从“内容”(产品——需求的关联性)入手。而从货币流量入手,则是直接从“确定的选择”入手。

3为了尽可能有效率地利用差异化的人流量和注意力流量,往往需要中心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计算,并且数据“多多益善”。而货币流量是无差别流量,无需数据,对它的处理由“市场计算”来完成。

4从人流量、注意力流量出发,我们进入中心式基础连接(流量)模式。从货币流量出发,我们进入分布式基础连接(流量)模式。

那么,货币空间属性又是如何为我们获取“交易内的货币”(货币流量)提供效率支持的?也是几个要点:市场网络,市场定价,市场计算。

 

1、市场网络

货币空间属性为市场提供了“完全互联”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自动实现了市场主体之间“普遍的相互关联”。其意义是:

第一,它使每个企业与每一个消费者(客户)之间都存在一个连接通道,换句话说,它打通了企业与所有可能的交易对象(所有“可能性”)之间的连接通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解决流量效率的重要基础。

第二,与上述相对应,每个消费者(客户)与每一个企业之间都存在一个连接通道,它打通了消费者所有可能的选择通道。

这里特别强调、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货币流量,连接,消费者选择,它们所内禀的“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的这种结构,只有在这个“完全互联”的网络中才能展开和存在,它们的市场价值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要对货币流量、连接、选择进行定价操作,“完全互联”的市场网络的存在是前提条件。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无法对它们定价,因为现有市场中没有使它们的价值能够“现实地”存在的空间。

关于这个网络的更多的性质,比如它的“分布式”本质,它的“市场平台”作用,它为每一个市场主体提供的“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等等,在第一部分中已有些介绍,在此不再多说。

 

2、市场定价

利用货币的空间属性,我们实现了对货币流量这种二维结构对象的市场定价。

之所以货币数量属性不能对货币流量定价而空间属性可以,根本原因是只有货币空间属性才能将货币流量的价值表示出来。相对于货币流量“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的结构,体现空间属性的货币,其结构可表述为“具有(包含)所有可能性的确定性”,它与货币流量的结构互为“镜像”、完美契合,是能够完备地表示货币流量的价值的工具。

(这里要注意将“具有所有可能性的确定性”的货币空间属性与“具有所有可能性”的泛指的货币区分开,它们是两个概念)

如何理解对“货币流量”的定价?

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商品价格是什么意思,但理解货币流量的价格相对要麻烦一些,因为它与我们熟悉的商品价格很不一样。

   货币流量的价值是它的“确定性”,因为与市场中所有可能性相关联(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可能性),货币流量的这种“确定性”就具有了“市场价值”。对货币流量的定价,就是对它的这个“市场价值”定价,它是我们从货币流量所有可能性中获得确定性的方式。

通俗直白地说就是,对你来说,一笔货币流量的价值就是它出现在与你的交易中,而不是出现在与别人的交易中,对它的定价就是直接在整个市场中为获取该笔货币流量所愿支付的代价(也可表述为获得一个确定连接的“市场成本”)。这里的关键词是“直接”,而“整个市场”与“所有可能性”两个表述是等价的。

这个“定价”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就是完备地处理了与交易有关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决定连接(交易)效率的核心问题。

如果说,“市场网络”实现了与所有“可能性”的连接,那么“市场定价”解决了从所有可能性中获取“确定性”的问题。

这个“定价”的难点是什么?

难点就是这个定价中涉及到的“三方”问题。

对一维的商品定价,只涉及两方(卖方,买方),而对二维的货币流量(交易内的货币)定价,要涉及到三方,也就是说,要完成对货币流量的定价,需要三方的参与。相对于商品定价,货币流量定价具有“实质上”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这个“定价”不能只是在结构上完备处理可能性与确定性的关系,同时还要完备处理与上述结构对应的现实中的三方利益关系。

最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三方关系:要使这个“定价”真正实现,除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外,还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关于“协同”,在第一部分中有简单涉及)。货币空间属性恰到好处、完备地处理了三方之间的两类利益关系,同时也向我们清晰显示了我们在此之前无法设想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连接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另外,这个“定价”还同步实现了对“连接”和“选择”的市场定价。前面说过,连接、消费者选择与货币流量是“等价”的,当我们实现对货币流量的市场定价,也就同时实现了对连接和消费者选择的市场定价,使它们也都具有了“市场价格”,它们的内禀价值至此在市场中得以体现。更有意义的是,它们现在能够做为独立的资源要素存在于市场中。

至此,交易的两个基本要素的价值都能够通过“市场价格”完备地表示出来(这也是完整的交易效率在形式上的表现)。货币数量属性表示了一个“好理解”的价格,货币空间属性表示了另一个“不那么好理解”的价格。这两个价格之间不纠缠,不存在悖论。

 

另外,不能忘记的是,在这里,“交易内的货币”显示了它第二个不平凡的作用——它是一个新的“起点”。

它不只是货币数量属性作用终止的“奇点”,而且是货币空间属性发挥作用的“起点”,没有它的独立存在,货币空间属性的作用根本无从落地,只能消失在空气中。

它不只是“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的“边界”,而且是“完整的”市场效率新空间的“门户”,货币空间属性就是打开这个门户的钥匙,打开的方式正是对“交易内的货币”的“市场定价”。

 

3、市场计算

“市场网络”使我们连接了所有的“可能性”,“市场定价”是我们“从所有可能性中获取确定性”的方法,而实际成果是由“市场计算”实现的。

“定价”开启了“市场计算”

对“货币流量”的定价,开启了“市场计算”。

货币流量与人流量、注意力流量不同。人流量、注意力流量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而货币流量是无差别流量。正是因为这种“无差别性”,所以,每个企业对货币流量的个别定价,都自动成为对市场中所有潜在的货币流量的定价,而所有企业的定价(包括价格为“零”的定价),使得每一笔潜在的货币流量都具有了所有可能的市场价格(注意不是一个价格,而是市场中所有可能的价格)。换句话说,每一笔潜在的货币流量都被所有的企业进行计算。

“选择”完成了“市场计算”

因为货币流量等同于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当市场中每一笔潜在的货币流量具有了所有可能的价格时,消费者的每一个“选择”也自动具有(获得)了所有可能的市场价格。也可以说,每个选择都在被所有企业定价、计算。

所以,消费者每一个确定的选择,不论其是否意识到,都是对附着其上的所有定价(计算)的回复,也可以说是对其所具有的所有“可能性”的计算、处理。这样,一个计算过程完成了,这就是“市场计算”的原理、机制。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市场网络”的存在,单个企业的一个“个别的”定价才能够传递到(现实地关联到)所有可能的货币流量(选择)之上,一个“个别的”选择才能做到回复所有可能的定价。如果没有“市场网络”,这种“现实地关联”就不可能存在,“市场计算”就无从谈起。而这种“现实地关联”是由货币空间属性所具有的货币“刚性”保证的。

“市场计算”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是市场打通所有内在关联、释放出完整的效率、发挥出全部功力才能有的结果。

“市场计算”的特点

“市场计算”是市场本身的机制,这种计算机制具有一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计算很不相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分布式计算

在“市场计算”机制中,市场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计算中心”来进行计算,也没有任何中心有资源和算力按照常规逻辑进行如此量级的计算。

计算是分布式进行的。每一个个别的“定价”都是对所有可能的货币流量的定价,每一个个别的“选择”都是对所有定价的回应,每一个个别的计算同时叠加了对市场整体的计算,市场计算就存在于每一个个别计算之中。

第二,计算的完备性

首先,计算的对象是货币流量与消费者(客户)选择,而这二者本身具有“与所有可能性相关联的确定性”的性质,换句话说,它们自身包含着关于自身的全部的、完备的信息,对这二者的计算就是对完备信息的处理。

其次,因为“定价”覆盖了所有可能的货币流量,而“选择”回复了所有可能的定价,所以,我们可以说“市场计算”是算尽一切的。

因为以上两点,“市场计算”具有完备性。它不需要外部数据,也不需要外部算法。

市场在线和营销自动化

市场网络和市场计算的存在,使市场主体自动处于“市场在线”状态,并且使企业营销活动处于“自动进行”的状态。

“市场计算”能够为我们在整个市场中自动、持续地搜寻交易对象,完成交易匹配。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货币空间属性通过市场网络、市场定价、市场计算等完整机制,为我们获取“交易内的货币”提供了连接基础效率,它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利用这种基础效率直接在整个市场中进行营销(获取流量)的活动。这种基础效率与货币数量属性为我们获取“交易内的商品”所提供的效率是同等水平的,买、卖双方从市场中获得了同等水平的效率支持。至此,完整的交易效率实现了,交易内的“奇点”被消除了。

 

但是,上面的理想图画要真正实现,使空间属性不至成为“空中楼阁”,就需要有一个能使它们落地的安排,这个落地安排的机制,我们且称之为“界面平台”。

 

“界面”平台

 

货币空间属性(市场连接基础效率)所预言的一切好处,只有在“市场平台”上才能实现,而市场平台是高维实体,我们无法对其直接操作。但是,我们能通过在现实中构建一个“界面”将其显示出来。这个“界面”的性质是:它是一个运行“市场平台”的平台,简称“界面平台”。为了构建这个“界面平台”,我们需要利用高维效率提供的额外的“自由度”。

在这个“界面平台”上,市场平台上的高维对象和过程会被 “化约”为我们熟悉的低维的经典对象和过程,并且仍能保持市场平台固有的高维效率。也可以说,这个“界面平台”使高维的内容具有了低维的外表,我们在其上进行操作,并不会感到与平时进行的类似操作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只面对简单,其背后的复杂性由市场效率本身进行处理。

对我们来说,“界面平台”还具有特别的意义:它表明,我们有能力现实地运行、利用一种高维效率。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们要初步涉及一下市场自身的内在设计问题,它可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货币属性、市场效率、交易效率的理解。

 

初窥“大设计”

 

当货币空间属性提供了市场连接基础效率,解决了市场中的“结构性局限”问题,消除了交易内的“奇点”,打开了完整的市场空间的时候;当货币空间属性在发挥作用中展示出其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地相容于市场的完备性特征时,一种“市场大设计”的强烈气息扑面而来,挥之不去。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一般预期,它是“超预期”的。

货币,这个我们自认为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具有我们完全不了解的超出我们一般预期的性质(空间属性)。这种性质是如此基本,以至于看起来它要争取获得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同等水平的地位,而且,它还要为市场提供一种基础效率,使“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变得完整。到目前为止,看起来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但它还需要更强的解释支持。

但是,有更强的解释支持它吗?

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解释、更强有力的证据从根源上支持货币空间属性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呢?

这需要我们从“物物交换”到“等价交换”的转化谈起。在“物物交换”中,交易中的每一方都同时既是卖方又是买方,每一方都既要找到“对的物”(自己需要的货物),又要找到“对的人”(需要自己货物的人),只有二者统一,一笔交易才能完成。在这里,找到“对的物”与找到“对的人”具有同等水平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物物交换”虽然原始、低效,但它却包含了完整交易效率的要素。

“物物交换”因为低效率而被“等价交换”所替代。“等价交换”极大地提高了商品交换效率(当然,交易效率也随之极大提高),在此,货币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但是,从交易框架来看待等价交换,它只是解决了获取“对的物”的效率问题(买方效率),并未涉及找到“对的人”的效率问题(卖方效率)。虽然买方效率的解决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卖方效率的提升,但这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双方效率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里的原因现在我们能够看得很清楚,在等价交换中,发挥作用的只是货币的数量属性,也就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或交换媒介的属性,这里没有货币空间属性的参与。

货币空间属性的根源

货币是在交易发展中必然产生的。货币在瓦解了“物物交换”的同时,对获得“对的物”和找到“对的人”的活动提供了同等水平的效率,对货币条件下的买方与卖方给与了同等的效率支持。(在货币条件下,找到“对的人”的效率与获取“交易内的货币”的效率是等价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从交易中生长出来的货币,其基因中内含了实现完整交易效率的机制,这种机制由它的“数量”与“空间”两种基本属性给与保证。至于货币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基因,货币不同属性的作用为什么与市场如此相契,我们只能说这显示了市场具有内在自洽的“大设计”。对这种“大设计”的表现,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发现之前不能预言,发现之后无法改变,也许这就是市场的神秘魅力吧。

最后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数量属性与空间属性同为货币的基本属性,为什么一直以来我们只见“数量”而不见“空间”?两种属性“本是同根生”,却为何“命运各不同”?

简单说,利用等价交换替代物物交换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货币空间属性的作用,这种忽略既是无意的,也是必然的。说它是无意的,因为当时我们并不了解货币空间属性为何物,当然也说不上利用它。说它是必然的,是因为货币空间属性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

货币数量属性提供的交换基础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效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覆盖了对获取“交易内的货币”(找到“对的人”)的效率要求。商品流通效率决定连接效率,商品流通到哪,连接就进行到哪,无流通就无连接,基本不存在独立的连接效率,所以,忽略货币空间属性作用是必然的。

但是,“忽略”不能消除交易中固有的对连接效率的要求,它只是“潜伏”下来;“忽略”也只能使货币空间属性的连接基础效率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展开而已。

进入网络时代,以前一直潜伏的连接效率问题迅速成为尖锐、实在的问题。现在是几乎是连接到哪,商品流通到哪,无连接就无流通。但同时,网络也正是货币空间属性展开并发挥作用的空间,使它的连接基础效率的作用真正实现。

问题与解决方法相伴而生,它们依赖于相同的外部条件,因为它们是内在关联的。

市场真有“大设计”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全部内容。在前两个部分中,我们在最大的市场框架尺度上和最小的市场框架尺度上粗略地谈了一下货币空间属性的作用。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说一说货币属性的更为一般性的作用特征,在最后一部分中,我们用“大设计”思维考察一下市场的结构、开放系统、超对称伙伴效率机制等问题。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6人点赞
全部回帖
于嫡艺
1楼
2023-05-24 21:14 广东
有情有爱有温暖就有一切
0 举报 引用
绳倩百
2楼
2023-05-24 21:45 广东
行动起来了
0 举报 引用
常英 楼主
3楼
2023-05-28 23:17 天津
一层“窗户纸”

“交易额”与“交易内的货币”(货币流量)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我们抽去交易额中的具体内容,有差别的交易额就成为了无差别的货币流量,我们就可以在更高的维度上看待和解决问题。
捅破这层“窗户纸”,我们将获得新的洞察和突破口。
0 举报 引用
常英 楼主
4楼
2023-06-02 18:32 天津
又一层“窗户纸”

其实,现在最需要“市场化”的恰恰是市场本身。市场本身的“市场化”就是市场释放出完整的效率。市场中的很多问题正是由于市场本身没有完全“市场化”才存在的。
0 举报 引用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