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5
分享

[原创] 货币的数量属性与空间属性(一)

常英 楼主
2022-12-04 11:58 天津 147525 5
举报 收藏本帖

前言:货币属性与市场基础效率

 

货币的两种基本属性

货币具有“数量”与“空间”两种基本属性。

“数量属性”在这里专指货币做为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属性。它是我们一直利用的货币属性,也反映了我们对货币的基本认知。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认知并不完整。数量属性并不是货币的唯一基本属性,货币还具有一个与数量属性同等水平的基本属性,那就是空间属性。

“空间属性”是货币做为市场主体间“一般连接物”的的属性。简单说,空间属性是处于“对等共有”状态的货币具有的“独立且相互关联”的性质,能够承担一个“一般连接物”的功能。我们对货币的这种属性是完全陌生的,因为它并未显示过其真实面目,我们也从未感觉到它的存在,这里面的原因在后文中会提到。

实际上,数量属性和空间属性,它们都是货币的固有属性,是货币价值在“交换”和“连接”两个不同维度上的使用,是货币本身完备性的体现。

同样是固有属性,相比于数量属性,空间属性是一个无法被直观的货币属性,但这并不影响:

一、空间属性是独立的货币属性,它与数量属性具有同等水平的“实在性”,能够解决市场中数量属性不能解决的基础问题;

二、不论在完备的货币结构中还是在市场作用中,数量属性与空间属性二者都具有“互补性”。

货币两种属性发挥的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完备的货币与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对应关系。

 

【说明:本文中“货币”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种是在“一般等价物”(数量属性)的意义上使用;另一种是在包含了“一般等价物”与“一般连接物”(空间属性)的更一般(元货币,完备的货币)的意义上使用。两种用法容易分辨,所以不再特别指出】

 

市场的两种基础效率   

做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数量属性为市场提供了“交换基础效率”(下简称交换效率)。它使“物物交换”发展为“等价交换”,使商品交换摆脱了“物”(使用价值)的局限。它的意义人所共知,无需赘述。

做为一般连接物,货币的空间属性为市场提供了“连接基础效率”(下简称连接效率)。它使“连接”摆脱了对“内容”的依赖,实现了市场主体之间“普遍的相互连接”。

如果说交换效率消除的是商品自身的局限,那么,连接效率消除的是商品与消费者之间通路的局限。这两种效率正是在市场中完成一笔交易所需的完整效率,所以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

交换效率和连接效率构成“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没有连接效率,市场基础效率框架是“有缺失的”。

仅有交换效率,远不足以实现交易的高效率。交换效率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连接效率缺失的影响,尤其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当这种影响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强烈的时候。

 

市场基础效率的特点​

第一,“内生性”(因为货币是交易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本身的机制)。我们可以获得市场基础效率,但不能构造和改变它。要将市场基础效率与我们加诸市场的人为规制区分开,不能混淆,否则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

市场提供了基础效率,其余都是人的行为。

我们推崇市场,市场吸引我们,正是因为市场能给我们提供这种内生的、不能人为设计与构造的效率。

第二,“维度性”。维度性是市场基础效率的核心特征,是我们理解市场基础效率的“不二法门”。不从维度上分析,用千言万言也不易解释、不易理解市场基础效率的机制。

市场基础效率的作用机制就是为市场中的“交换活动”和“连接活动”分别提供一个维数的效率(消除一个维数的复杂性),将它们调节至最佳效率状态。“维度调节”也是货币属性中“一般”的意义所在。

对维度(维数)这样的概念出现在市场基础效率之中,我们不必诧异,它是一个很自然的存在。其实,从“物物交换”到“等价交换”,就是将一个二维过程调节、转换为两个一维过程,从而使商品交换具有了效率。

第三,“刚性”。因为货币价值的支撑,市场基础效率的作用(约束)都是“刚性”的,是必然实现的,它并不在意我们的尊重,也不在乎我们的任性。

第四,“终极性”。它终极性地规定着市场主体能否进行某类操作,某种模式或结构能否存在,一句话,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我们在市场中的行为和模式都带有它的印记。

 

“有缺失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

“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指的是只有交换效率而没有连接效率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

我们在市场中的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市场基础效率的影响。这些活动,或者在“完整的”市场效率的基础上展开,或者在“有缺失的”市场效率的基础上展开。不同基础上的活动为我们展示出很不一样的整体图像。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一个基础效率有缺失的市场上开展活动的,我们并未得到过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的支持,这对追求市场效率的我们来说,有点讽刺意味。我们确实很难想象和接受市场在最基础的水平上会存在如此深刻的缺失。

这种缺失的后果体现在市场中存在着我们无法逾越的根本性限制,我们称之为“结构性局限”。也许有人会说,市场中的一切都在正常运行,虽不能说完全理想,但也未感觉到所谓局限性的存在和影响。但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且看——

市场中结构性局限的主要表现

一、市场中充满了不能由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进行定价的对象

在我们的经验和认知中,认为做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对一切对象定价。不论是看得见的商品和服务,看不见的权利和义务,还有稀奇古怪的各种风险,货币都能对其定价,甚至对更为抽象的事物——如生命、爱情、婚姻、幸福、未来等等,都可以定价,尽管这种定价是多么的复杂与困难。

但是,体现货币的数量属性、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却不能对市场中存在的一大类重要的资源对象进行定价,不是因为复杂和困难,而是不能,是原则上的不可能。

这类对象就是与市场中的交易紧密相关的市场主体间的“连接”和消费者的“选择”(二者等价)。这类对象无疑具有巨大价值,我们实际上也为获得它们支付了巨大的代价,但我们却不能直接对一个看起来如此简单的“连接”(选择)进行定价。

不能定价,准确地说是不能利用货币的数量属性将这类对象的价值表示出来。具体地说,当我们利用货币数量属性对一个连接、一个选择定价时,这个价格会被“反弹”回来,并不会落在连接、选择之上。

连接、选择本身具有市场价值而且无处不在,不能对它们定价,反映出如果仅具有数量属性,货币的作用会受到无处不在的“限制”。显然,这会出乎我们意料,而且不能轻易使用“忽略”的方式来处理它。

这种不能定价的情形存在,是市场结构性局限的核心表现。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些奇怪的对象定价?简单的回答是,当我们能够对连接、选择定价,使它们具有市场价格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突破一切繁琐复杂的连接障碍,打通市场中所有的“直接连接”通道,打开因结构性局限而折叠的整个市场空间,使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活动都能在整个市场空间尺度上展开。

二、不能区分平台与市场的边界

这里所说的“平台”,专指为交易双方提供连接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我们不能区分出这种平台与市场的边界。

其他类型的平台只不过是企业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它们与市场的边界并未超出企业与市场边界的理论框架。

而上面专指的第三方连接平台这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它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并不能被纳入现有企业理论分析框架中。但我们现在也没有与之相当的概念框架能够指出“平台—市场”的边界在何处。

平台是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经济组织,不能搞清平台与市场的边界,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麻烦的事。

三、不支持分布式机制

简单说,在“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因为缺少必要的空间维度,市场无法容纳、也就是“装不下”分布式机制。市场效率仅能支持集中性、中心化的机制,各种人为设计的去中心化的合作、联盟等在市场中必然失败。现在市场中所谓的分布式模式,当我们定睛去看,一准会发现其背后站着一个“熟悉的家伙”——一个起组织、协调等主导作用的或大或小的中心。

没有分布式机制,其根本原因,还是市场没有直接为市场主体之间提供连接效率。这使我们只能从“内容”出发(在这里,“内容”有最广义的解释,它包括人、事、物、场等),而不能直接从摆脱了内容局限的“连接”入手开展市场活动。   

这种市场状态实际上最大程度、最有效率地压缩、限制了每一个独立市场主体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几乎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来自市场的这种压力。

交换基础效率只是使商品摆脱了局限,获得了自由,而有关市场主体的同样性质的问题尚未解决。

四、不能解释优惠券、积分的本质

我们对优惠券、积分(或叫其他名称但作用相同之物)的通常看法是:它们不过是促销、推广的一个手段而已,并不值得特别重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总体上处在“攻略”的水平上。

但是,优惠券、积分看似简单而我们却不能对这一广泛存在的现象做出严格的解释。

为什么对优惠券、积分需要有一个超出攻略水平的严格解释?

因为它们涉及市场基础效率问题。

第一,做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够完备地表示商品价格,为什么还会存在优惠券和积分?难道是通过优惠券、积分所体现的价格优惠来吸引消费者吗,看起来是这样,但为什么不直接使用价格变化的方式,而使用优惠券、积分这种复杂、多余的方式呢?以现有高超的技术与炉火纯青的定价策略还不能覆盖优惠券、积分的作用吗?如果不能覆盖,那么,不能覆盖的是什么,是什么机制使得优惠券、积分不能直接被价格变化所替代?

第二,优惠券、积分参与到商品价格之中,直接破坏了货币的定价效率,它使“等价交换”丧失了绝对性,而只具有相对性,即“等价交换”还存在,但交易双方对它的认识不一致了,并且,这种不一致是必然产生的。

优惠券、积分是否只是人为的、任意性的存在,没有更多意义,还是它们的存在透露了关于市场和货币内在结构的暗示和线索?这一切在现有市场框架中无法回答。

 

    在“有缺失的”效率框架中,我们利用了货币的数量属性,所以在整个市场中得到了交换效率的支持,这个效率之巨大无需多言。但同时,我们没有利用货币的空间属性,不能在市场中得到连接效率的支持,这种没有得到的效率同样也是巨大的。

在“有缺失的”效率框架中,效率缺失的不是一点、一部分,而是一类,是市场两类基础效率中的一类。

当你开展的活动由于足够深入、深刻、彻底,而不可避免触及到因为效率缺失所产生的市场“结构性局限”时,你会发现整个市场的力量都在反对你,抵制你,似乎很简单的操作但就是无法完成,而且,对这种力量,你既无法捕捉,也难以表述。对这类问题,我们往往归因于自身,如资源、模式、能力、信息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会想到,它们是由市场效率不完整所造成的。这些问题不可能通过资源投入、模式改进、提高能力来解决,我们甚至都无法对这些问题的性质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解释。可以说,这些问题只能在完整的市场效率框架中被消除,而不可能在当下被解决。

 

“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

“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指的是既存在交换效率,又存在连接效率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市场基础效率完全释放出来。

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存在于“有缺失的”效率框架内的“结构性局限”被消除。

第一、货币的空间属性能够完备地表示“连接”和“选择”的市场价值,使我们能利用货币的这种属性对“连接”和“选择”进行定价,使它们具有市场价格,就像我们利用货币的数量属性对商品定价,使商品具有市场价格一样。

当“连接”和“选择”能被市场化定价,我们就能打通市场中所有的直接连接通道,消除因连接中的复杂性和扭曲所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关于的连接定价的更多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部分中进一步展开。

第二、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也就是当市场中存在基础连接效率时,“平台”与市场的边界显现出来。关于这一问题,随后单用一节展开。

第三、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我们能对优惠券和积分的本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它们与货币之间的严格内在关系做出解释。

第四、完整市场基础效率中的“分布式机制”。

前面说过,在“有缺失的”效率框架中,市场不能支持分布式机制,只能支持集中的、中心化的机制,这里所说的机制,指的都是“连接”机制,而不是别的什么机制。在“有缺失”的框架中,有关交易的必要连接都是构建于“内容”之上的,而建立在内容之上的连接只能是中心化的。

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市场连接基础效率的作用就是提供分布式连接的效率,它在市场最基础的层面上为每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解决与交易有关的连接效率问题。

这种分布式连接效率是如何实现的?

1、单方行为的“相互性”

这是分布式连接效率的核心。就是说,一个独立市场主体能够“单独地”完成与其他市场主体的“相互”连接,而无需双方的合意,当然,更无需其他中间环节。

需要双方合意的连接不可能成为分布式连接。

2、“完全互联”的市场网络

这个网络是上述具有“相互性”的单方行为在宏观上、整体上的自然结果。

“完全互联”的市场网络,是一个无内容、无中心、无中间节点、无维数上限的网络,因为所有节点之间只有一度间隔,所以完全互联的网络具有最大的连接效率。它是市场连接基础效率的体现,也可说是市场内禀网络机制的显现,是我们只能获得而不能构建的网络。

这个体现了市场连接基础效率的市场网络能够将所有的市场主体纳入其中,并且实现市场主体之间普遍的相互连接。

那么,这个“完全互联”的网络,其具有的实际市场意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发挥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作用的呢

3、“分布式中心”的市场平台

“完全互联”的市场网络,使市场本身(整体)成为一个分布式连接平台(以下简称“市场平台”)。

市场平台的功能,简单说就是“自动”的连接与“自治”的协同。

首先,它提供了单个企业与所有消费者之间自动的直接连接。

同时,它使所有企业之间实现了流量协同,即企业之间互为流量入口。而且,这种协同是以“完全自治”的方式完成的,企业之间无需信任、协调和监督,没有协同成本。在这里,“协同”机制出现在市场基础效率之中。

市场平台的功能,以及货币空间属性具有的对“连接”(选择)定价的功能,还有内禀于货币空间属性中的企业间流量协同自动结算功能,它们一起天衣无缝地、完备地实现了市场基础连接效率所要达到的目的。

“分布式中心”是市场平台的根本特征。

“分布式中心”指的是市场平台的中心是分布式存在的,即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平台的中心,所有的中心都是平等的,平台上不存在特殊地位的中心。在“分布式中心”的市场平台上,每一单个主体都能够得到市场整体效率的支持,使自己的活动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展开。

“中心本身的分布式存在”,实现了最彻底的去中心化。

4、“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

当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市场平台的中心,实际上相当于每个市场主体都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整个市场空间”。

“分布式中心”的市场平台与“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是对同一架构的不同表述,二者是等价的。

“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是一个企业的不能被剥夺、不能被挤压的生存与活动的市场空间,它包含了该企业与所有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连接和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同。它是一个企业自主、独立的市场基础。

“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向我们显现了市场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在“完整的”市场效率框架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在“有缺失的”框架中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5、市场本身的分布式存在

分布式中心的市场平台,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宏大、壮丽的景观:市场本身的分布式存在。

使市场本身实现分布式存在,这大概是市场连接基础效率的分布式本质的最为深刻、彻底的体现了。

 

小结:完整的市场效率,既包括交换效率,也包括连接效率;完整的市场机制,既包括商品价格机制,也包括连接网络机制;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市场内在结构关系才能全部显现出来,结构性局限才能消除。

谈到市场、市场机制,要区别两种市场效率框架。是在“有缺失的”效率框架中,还是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二者差别很大。忽略这种差别,对相关问题的解释就会不完备、不到底、不到位,进行相关的操作难以实现目标。

 

在提供了上面的一些背景内容后,现在我们能更容易地解释平台与市场“边界”的问题了。

 

平台与市场的“边界”​

如前所述,这里所说的平台专指为交易双方提供第三方连接服务的平台。这种第三方连接平台(下简称平台)在“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它与市场没有边界,只有在“完整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平台与市场才会存在边界。

为什么会这样?其底层逻辑是什么?

实际上,平台与市场“边界”的问题,十分类似于企业与市场“边界”的问题,它们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通过对现有“企业理论”中有关企业与市场边界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清决定平台与市场“边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这个相同的底层逻辑是这样的:“边界”的存在,需要有完成相同任务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效率机制的存在,我们可以对两种效率机制进行权衡、比较,做出选择。“边界”是两种效率机制的作用边界,它们之间可以实现边际替代。

那么,决定企业与市场存在“边界”的两种不同效率机制是什么?一种是市场交换效率,一种是企业内的由计划、命令等实现的管理效率。对两种效率作用的成本比较,我们决定在市场中还是在企业中完成一个任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购还是自制”。

在“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决定企业与市场存在边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效率机制,都是现实存在的,所以这个“边界”也是现实存在的,企业理论能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个“边界”的位置。

但是,同样是在“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平台与市场却没有边界。这是客观、真实的状况,而不是我们没有发现、没能发现这条“边界”。为什么平台不能像企业一样在“有缺失的”的效率框架中与市场划出“边界”呢?

这是因为,在“有缺失的”效率框架中,市场不存在与平台的连接效率不同性质的另一种连接效率,平台与市场无法形成边界。要解释清楚这一问题,我们从平台的性质、特征等几方面来谈一谈。

平台的性质

平台是构建于市场交换基础效率之上的连接机制。

这种连接机制是如何具体构建的呢?平台利用两个“交换”的叠加、拼接(下简称“叠拼”)构建了平台的连接机制。

平台与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双方(双边)各自存在一个“交换”(一个“服务合约”),这个“合约”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因为平台同时是两个“交换”(合约)的当事人一方,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叠拼”两个“交换”,形成平台的连接机制。

被叠拼的两个交换可以成为一个“连接模块”,平台利用“连接模块”,可以构建复杂的连接网络(空间)。

平台的特征

平台基本的、根本的特征就是“中心式”,平台必然是“中心式平台”。

“叠拼”必有“中心”,否则无法叠拼,也就不会存在平台这种形态的组织。

因为平台本身就建立在市场交换效率之上,而且,在只存在交换基础效率的“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也不存在与平台“连接机制”不同性质的连接效率机制(“有缺失的”市场中的其他连接活动,只不过是对交换基础效率的更为简单、低级的运用)。

所以,在“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也就是我们现在身处的市场中,平台与市场没有“边界”,无法区分。

这是一个“深刻的麻烦”,我们无法说清“平台上的交易”与“市场中的交易”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或者推演到极端:出现一个“宇宙级”的平台,包揽了一切交易,这些交易能叫做市场中的交易吗?

平台的价值

在“缺失”连接效率的市场中,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市场中可能存在的最高的连接效率,其意义和价值无需在这里多说。这里的问题是,它们有价值,也许还有很大的价值,但由于平台与市场没有边界,我们无法在现有市场框架中对这种连接效率的价值做出评判,因为市场中不存在度量它们的标准和尺度。就像如果没有市场交易价格,我们也无法度量和评判企业内部生产的效率一样。

平台之间的竞争结局主要反映的是各平台之间在“整合内容”上的效率差别,并不能替代市场对平台效率评判。

 

那么,平台与市场的“边界”在那里呢?

在“完整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平台与市场才能存在“边界”。在完整的效率框架中,市场连接基础效率发挥作用,它所提供的“分布式连接”效率,与平台提供的“中心式连接”效率,是完成同样任务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效率机制。

平台与市场的“边界”(也可说中心平台与市场平台的“边界”),就是上述“中心式连接效率”与“分布式连接效率”这两种整个市场尺度上的不同性质效率的边界。

这个边界的“位置”,是由企业的选择决定的。企业可以选择在“中心平台”上获取流量、完成交易,也可以选择利用“市场平台”直接在整个市场中获取流量、完成交易。企业的选择主要来自对相关成本——效益的权衡、比较。

只有与市场存在边界,平台在市场中的价值才有稳固的基础,也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最后谈一句互联网与两种连接效率的关系。互联网为中心式连接效率与分布式连接效率(平台与市场平台、平台与独立个体)提供了同样强大的网络支持,不独垂青前者。互联网使市场中两种连接效率都能充分释放出来,没有互联网,它们都只能存在于观念中、逻辑上,不会具有现实性。

 

以上是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它重点表达的是货币的空间属性在形成完整的市场基础效率框架的作用,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点赞
全部回帖
常英 楼主
1楼
2022-12-11 10:55 天津
有意思的“自制与外购”

我们已经知道,企业的“自制与外购”的选择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但“自制与外购”
这一解释框架可以进一步延伸、扩展到企业对平台与市场(平台)的选择,这样的话,“自制与外购”的解释就具有了更为基础、更为普适的地位。
但“自制与外购”的内涵在不同的选择中却大不相同,甚至反转。在对平台与市场(平台)的选择中,“外购“指的是企业在平台上购买“连接“(流量),而“自制“反而指企业在市场中(专属的整个市场空间中)开展活动,直接获取“连接“(流量)。
0 举报 引用
常英 楼主
2楼
2022-12-15 18:07 天津
要想利用“市场平台”,使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充满了不真实感”的市场机制真实地产生作用,需要我们在现实中设计一个市场平台的可操作“界面”,市场主体在这个界面上能够完成相关的操作。
这个“界面”本质上是简单的,因为所有的复杂性都已被市场平台机制所内化,“界面”只需忠实、不走样地使这种机制运行即可。
0 举报 引用
常英 楼主
3楼
2022-12-30 14:17 天津
以平台为标志的“中心式连接”,是构建于“内容”(广义)之上的连接,这种连接与具体内容纠缠在一起,不可分离。
市场网络的“分布式连接”,提供整个市场尺度上的一般的、最大化的连接、通路效率,它与“内容”是分离的,原则上可运行各种内容。
在内容上构建连接,在(一般)连接上运行内容,这是市场中与交易相关的两种基础连接路径。平台与市场平台的价值分别在此。
0 举报 引用
常英 楼主
4楼
2023-01-02 11:09 天津
内容上构建的连接网络,必然是不平等的,因为内容本身是不平等的。赢家通吃、马太效应、长尾现象等说的都是这个东西。在这里,连接平等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因为你不可能使内容平等。
不平等的内容上,长不出平等的连接,只能长出所谓小世界、无尺度网络。用尽所有资源也不可能使这种网络具有平等性(结构性局限又在发威了)。
而市场平台的连接是无差别的“一般连接”,这个连接网络必然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连接网络为不平等的内容提供了平等的市场机会,尽可能地实现“各得其所”。
对这个网络来说,“不平等”反而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
0 举报 引用
常英 楼主
5楼
2023-01-13 20:51 天津
虽然,在现有的“有缺失的”市场效率框架中,市场不能对平台的效率做出评判,但处于平台的水平上,却能对现有框架中的市场做出判定——那就是“失败”或“失灵”。
这个“失败或失灵”不同于市场在其他情形下的失败或失灵,它是市场自己打败了自己,是市场内在的失败失灵,而不是外部的失败失灵。在市场效率之上生长出了更高的效率机制——平台,而现有的市场框架已容纳不下框架中生长出的事物了,其突出表现就是平台与市场没有了“边界”。这是现有市场框架的“内在危机”。
对“有缺失的”市场框架来说,“结构性局限”是与生俱来的存在,我们一直将这种局限带来的各种影响当做无法改变的市场现实而接受了它们,但面对平台与市场无边界的现实,我们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其他的影响都还发生在框架之内,框架还能“框”得住、兜得住,而无边界,则直接击穿、击垮现有市场框架本身。
“有缺失的“老框架不能适应市场中“连接生产力“的发展,倒逼市场进入“完整的“基础效率框架,倒逼市场释放出全部的基础效率。
0 举报 引用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