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不信天不认命!当代“愚公”用12把镢头刨出千亩梯田,感动无数人 #金猫榜#

这个是认证

寒残一叶

2021-06-16 16:03

70836 0 1

如今我们的国家是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这离不开国家的正确领导与无数人的奉献。此行陕西商洛之行,在秦岭腹地的大山中,让我了解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干部,用一己之力带领村民,硬是将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叫花子要饭都不想来的穷山恶水”的地方,变成了如今“山下梯田坐底、山间经济林缠腰、山上油松戴帽”的富裕小山村。这位普通的农村干部叫刘西有,被称为当代“愚公”,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无数干部的楷模。接下来就跟我一起走进这个小山村,去了解这位普通人不平凡的一生。


2021年6月拍摄于陕西省商洛市。

马炉村,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地处秦岭腹地。要说这个地方有多偏僻,我们的车子从商洛市区出发,70多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近三个小时,还好一路都是柏油马路,但是进村那弯弯曲曲的山路着实让人晕车晕得不行。过去人们对马炉村的印象是一个“十料庄稼九不收”的穷山恶水之地。

或许有人会问:“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当地人为何还要住在那?为什么不搬出大山中呢?”千百年来传统的中国人讲究落地生根,世世代代的马炉村人生活于此,他们的根在此,这里是他们的家,再苦再累也不能丢了家。事实上不仅是马炉村,国内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现象,环境再差也是他们的家。

不过当我们的车子开进这个小山村时,眼前看到的却是苍翠巍峨的大山中,一幢幢黑瓦黄墙的民居有序依山而建,众多高大的核桃树将其包围,一条乌黑的柏油路穿村而过,整个村子干净整洁。在村子后方有个大水库,供应着全村人的用水。在村子前方是层层的梯田,田里也是种着各种经济型植物......如此优美的小山村,宛如世外桃源,怎么也无法和“穷山恶水”这个词联系起来。

马炉村之所以有今天的景象,完全因为一个人,就是照片上的这位,他就是刘西有,一位憨厚的陕西农民。1925年,刘西有出生在马炉村,从小就面对山高沟深,石多土少,天一旱,连根烂;天一涝,水冲掉的艰苦环境,庄稼收成不好,过着吃糠咽菜的艰苦生活,时常还吃不饱。不信天不认命!刘西有立志要改变家乡的面貌。

上个世纪五十年,刘西有成为了马炉村的支部书记,他清楚的认识到要改变马炉村的面貌,就得先整治土地,只有土地种出庄稼了,农民才能吃饱饭,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于是刘西有决定带领村民开山劈石、修田造地。


在五十年代,根本没机械化设备,要开山修田只能靠这样的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用工具,有点类似于镐),而且全村一共只有12把。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西有亲力亲为,带着乡亲战天斗地,拿着原始的工具硬生生的从乱石山中修出一千多亩的梯田,在后山上建造了一座水库,书写了传奇的创业故事。

有了能长出庄稼的地,也有了能储存水的水库,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提高收入了,用刘西有的话说:“前人栽树后人凉,老汉栽树娃盖房。于是将五十多个山头,开荒成田,种上了茱萸等经济型中药材,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收入。

农民靠自己的双手,不仅吃饱了饭,还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建房子,于是村里慢慢就变成这样干净、整洁、舒适的房子,与过去那种土草房相比有了质的飞越。马炉村也成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富裕村。


就这样勤勤恳恳几十年,刘西有将一切都奉献给了马炉村,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的荣誉。1981年,刘西有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故,享年56岁。刘西有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他为世人留下了一座高山上的精神丰碑,影响着一代代的马炉村人,同时也影响无数的中国人,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楷模。


4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马炉村已成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已经是都市人向往的世外之地,人们也只能从图片上感受当时的贫穷面貌。但是当你仔细去体会,还是能找到当年奋斗者留下的足迹,梯田、水库、灌渠、还有那满山的茱萸。而刘西有的“愚公精神”在马炉村口口相传,成为了世世代代马炉村人最好的精神财富。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