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金猫榜#男孩屡次不做作业:“父亲罚其挑粪”,到底该如何看待吃苦教育?

这个是认证

姬鹏

2021-06-23 22:42

19330 0 0

四川南充一男孩因“屡次不做作业”被父亲罚挑粪的事情(视频)受到舆论关注。然而触发人们围观的要点,并非是男孩挑粪的画面,也非是男孩挑粪的次数,而是父亲质问男孩的几句话:(父亲)“读书”辛苦,还是挑粪辛苦?(男孩)挑粪。(父亲)想“读书”,还是想挑粪?(男孩)“读书”。(父亲)体会到了吗?(男孩)嗯。

有必要说明的是,男孩应该是在被老师批评之后,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他父亲所做出的无奈之举。然而仅凭视频画面中所传达出的“应声”就断定这是个“好方法”,大概也是我们对于“吃苦教育”的另一种误解。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罚挑粪确实可以让孩子重新回到“读书”的轨道,但更多情况下,这种方式也只是让孩子意识到“读书”比挑粪轻松,并且认知也只是建立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之上,而非是真正意义上明白“读书”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回到“吃苦教育”上,这可能只是最为表面的教育,而真正走向教育本身,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逐步明白社会的运转方式,因为从无差别的劳动层面上看,无论一个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想做得更好,要想获得更多回报,要想实现个人理想,“吃苦”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

甚至以中性的尺度强调“吃苦”,可能更为准确的表达是“付出”。当然对于男孩来讲,他的父亲真要是谈论这些或许还有些为时尚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吃苦教育”就只能停留在挑粪层面,毕竟情势所迫下的“应声”总是不那么算数。

要清楚比起认为罚挑粪是“吃苦教育”,可能认为其是“体罚教育”更为适当一些。因为从“吃苦”层面来讲,男孩的父亲也只是吓唬孩子,并没有真正让孩子持续去挑粪。从这个层面上看,舆论上泛起对“吃苦教育”的支持,更像是对“娇惯教育”的反击。

因为在当下的教育中,普遍的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校教育,而对于家庭教育往往是忽视的。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说家长们不关心孩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太关照孩子,只要孩子能把成绩搞上去,别的都可以放任不管。

这导致很多孩子除却懂得做作业,上补习班,在生活技能方面近乎是“白痴”。比如小学毕业,还有不会洗袜子的,更有甚者,小学毕业还不会剥鸡蛋皮的,总之本该是逐步走进生活的孩子,却被家长塑造成什么都不会的“傻子”。

并且不少家长还较为笃定地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且还把这样的观念不断的植入孩子的认知里。可事实上,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情,对于每个人来讲,如果找不到热爱的事业,那么就必须要直面自己能干些什么,起码养活自己这件事儿是无法回避的。

另外我们谈论“教育焦虑”,其实并不是“教育真的就很焦虑”,而是很多家长不愿意直面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这件事。甚至从更为普遍的家庭教育现状去看,不少家长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心声层面),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该那样拼,而非是跟孩子交流后达成的意见。

然而从孩子未来职业的选择上,不仅家长是无法预料的,作为孩子自己也是无法预料的,而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培养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比如工作中暂时遇到困境,能不能为生活而选择不喜欢的工作。

说到底,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根本不会出现“读书”和“挑粪”那种简单的“二选一”情况,更多的时候,也只不得不的选择。于此男孩以为选择“读书”已经是教训,可事实上,在他未来的生活里,有时候想选择“挑粪”都可能没有机会。

只是无论是“吃苦教育”,还是“体罚教育”,前提是作为家长没必要把孩子始终保护得那么好,该告诉孩子现实的残酷就告诉孩子,要不然当孩子真正进入社会丛林后,多半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向歧途。

甚至就普遍家长所认为的,在孩子擅长某件事之前,没什么是有兴趣的认知,也没必要遮掩起来,只有如此,孩子对于自身的惰性才会有所认识。要不然一味地凌驾孩子的偏好,最终只会换来扭曲和对抗。

当然教养方式也不是铁板一块,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可能让孩子获得很好的结果,而作为家长来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让孩子找到属于他(她)自己的道路,至于是“读书”,还是“挑粪”或许并不重要。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