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云纹天蛾亚科(上):豆天蛾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蚕蛾总科
天蛾科
云纹天蛾亚科
云纹天蛾亚科(学名:Ambulicinae)是属于天蛾科下的一个亚科。
1.形态特征
翅展158mm左右,是天蛾中大型种类。头枯黄,颈板棕色,肩板及胸背棕褐色;腹部棕黄色,第五节后的各节两侧有黑色斑;胸、腹部的腹面橙黄色;前翅暗黄色,基部棕色,内线及中线棕色,分界不明显,外线较宽棕色,内侧成一直线,外侧弯曲;端线棕色较细。
2.黄脉天蛾属
黄脉天蛾属(学名:Amorpha)是鳞翅目天蛾科云纹天蛾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及复眼小,下唇须端节尖,向前伸出;触角黄褐,顶端弯度小;前翅中部无“Y”形纹,翅脉黄色;后翅Sc2及R1同一短柄;后足胫节有距一对。
(2)中国天蛾
中国天蛾(学名:Amorpha sinica)是天蛾科黄脉天蛾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翅长25—30mm。体翅灰褐色;胸部背板赭色;前翅基部、中部及外部灰白色,内线、中线及外线棕色,呈弓字形弯曲,顶角下呈一缺口形,下方有月牙形赭色斑,外缘齿状;后翅赭红色,内缘灰黄色,缘毛灰白;前翅及后翅反面灰粉色,各线不甚明显,前翅外线到外缘呈红褐色宽带。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锥形,顶端向内下方弯曲成小钩,背兜长大于宽,两侧向内方抱拢;颚形突呈环带形,前方中央有1指形突;阳茎基环不明显;囊形突小呈半月形;抱器扁平,前端钝圆;抱器腹突成掌状,表面有微细刻纹,端部有椭圆形陷窝,内生出舌状粗齿一个,上面布满小刺;阳茎较细,平滑,一侧有披肩式舌状骨化板一块;内阳茎向外翻出成胞,上有小齿及微刺。
②栖息环境
寄主为榆, 柳。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华西, 海南, 贵州, 湖南。
3.绿天蛾属
绿天蛾属(学名:callambulyx)是鳞翅目天蛾科云纹天蛾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末节较短,♂触角侧沟深,其纤毛长;前足胫节无端距,胫节无刺;前翅青绿色,顶角略尖,外缘较直,后缘弯曲,后翅大部分红色(如前翅略黄则在臀角上方有一大眼形斑纹)。
(2)榆绿天蛾
榆绿天蛾(学名:callambulyx tatarinovi)是天蛾科绿天蛾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翅长35—40mm。翅面绿色,胸部背面黑绿色;前翅前缘顶角有一块较大的多角形深绿色斑,中线、外线间连成一块深绿色斑,外线成两条弯曲的波状纹;翅的反面近基部后缘淡红色;后翅红色,后缘白色,外缘淡绿,后角上有深色横条;翅反面黄绿色;腹部背面粉绿色,各节后缘有棕黄色横纹一条。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长,似筒形,顶端有一圆孔,背兜不明显;颚形突宽带状,前方中间呈回形向上伸出;阳茎基环管状;囊形突细长,基腹弧半月形;抱器长条状,前端稍细并向内方弯曲,上面有密集的小刺;抱器略长于抱器腹端突1/3,抱器腹突平掌状,端部成向内弯曲的钩齿,上有成列的尖齿,中上部有一球棒状骨化片,边缘有尖齿,中间有钝齿;阳茎端骨化强,顶端平,一侧有倒挂式舌状突及小齿。
每年发生1或2代,以蛹过冬,成虫6—8月间出现,卵单产于寄主叶片上,初产卵淡绿色,将孵化时呈灰绿色。
②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6至7月为羽化高峰。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卵散产在叶片背面。6月上、中旬见卵及幼虫,6至9月间为幼虫危害期。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内蒙古、湖南、四川、福建、贵州、甘肃、吉林。
国外分布:日本、俄罗斯、欧洲。
4.横线天蛾属
横线天蛾属(学名:Clanidopsis)是鳞翅目天蛾科云纹天蛾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下唇须赭红色,端节长;触角细,末节弯度大;前翅赭色,有5条棕褐色波浪状线,外缘平滑,后翅赭黄,有两条黑褐色横线;中足及后足胫节外侧白色,无爪垫。
(2)赭横线天蛾
赭横线天蛾(学名:Clanidopsis exusta)是天蛾科横线天蛾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翅长42mm左右。体翅棕黄色;触角污黄色;胸部及腹部背面棕褐色,腹部腹面赭红色;前翅内线及中线、外线黑褐色,波浪状;外线至外缘间色稍粉,中室有一个黑褐色小圆点;后翅赭黄色,接近中间有两条黑褐色横线,于接近后角处相连接;翅反面赭红色,前翅外线与中线间在顶角处形成一个有紫光的三角区,线纹褐棕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粗大,顶端中央分开成为两个角形突;颚形突环带形,前方中部变宽并向上翘;阳茎基环圆;囊形突短;抱器成半个橄榄形,基突呈穗形,上有若干小乳突;抱器腹突肘形,端突尖齿形;阳茎短柱形,端膜外露,一侧有不规则的钝齿。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西藏。
国外分布:印度。
5.豆天蛾属
豆天蛾属(学名:Clanis)是属于云纹天蛾亚科下的一个属。
豆天蛾(学名:Clanis bilineata)是鳞翅目天蛾科昆虫。豆天蛾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在中国除西藏外均可见。
(1)形态特征
翅长50—60mm。体翅黄褐色;头及胸部有较细的暗褐色背线,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棕黑色横纹;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褐绿色斑,中室横脉处有一个淡白色的小点,内线及中线不明显,外线呈褐绿色波状纹,顺R3脉走向有褐绿色纵带,近外缘成扇形,顶角有一暗褐色斜纹,将顶角分为二等分;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赭色斑,后角附近枯黄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粗壮,顶端尖呈鸟喙形向内下方弯曲;背兜骨化强,边缘有微刺;颚形突自中央分为两个指形叉,向上方伸出;阳茎基环环形,两侧骨片叉状;囊形突长三角形,顶端钝;抱器平板状,上有密集的小皱褶及浅色毯状纤毛;抱器腹突掌状,前端有峰状突2个,上面及外侧有钝齿,齿端骨化强;阳茎端不完整,分为数块骨化片;中部两侧及中央有骨化板,上面有成列的齿及刻点。
一年发生一代(河北、山东、江苏、安徽)至二代(湖北武昌、江西南昌),即北纬32°以北为一代区,31°以南为二代区。以幼虫在土中50—100mm深处作土室过冬,来年6月化蛹,6月下旬、7月上旬及8月间成虫出现。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茂密的高秆作物的中上部,晚间在栖息的作物上交尾。交尾时间平均在24小时以上,隔3小时左右产卵,多喜产卵于生长茂盛的豆田里及其它寄主的顶部嫩叶上。一般单产于叶背面,每雌蛾可产卵200—350粒左右。每年如7、8月间雨水较多,分布均匀则发生严重,植株茂盛、地势低洼及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最多。
(2)生活习性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1~2粒卵。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3)生活环境
成虫出现于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
6.杜果天蛾属
杜果天蛾属(学名:Compsogene)是属于云纹天蛾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型大,下唇须端节及头顶粉褐色;触角黄褐,末节长;复眼大而圆;前胸背有棕色毛丛,身体腹面有橙黄色斑;前翅外缘平滑,后翅中后部有一粉红色大斑;三对胸足的胫节及跗节上有成列的小刺。
(2)杜果天蛾
杜果天蛾(学名:Compsogene panopus)是鳞翅目天蛾科云纹天蛾亚科杜果天蛾属的一种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