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今日夏至 |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5-06-21 09:00 中国

138494 0 0

鹿角脱落处,蝉声初鸣时,一年中最长的白昼里藏着阴阳流转的古老密码!

时值2025年6月21日11时32分,太阳行至黄经90度,夏至如期而至。此刻北回归线迎来一年中最热烈的阳光,北半球白昼达到极致——黑龙江漠河日照长达17小时以上,而北京也有约15小时的朗朗白昼。

公元前七世纪,先民便用土圭测日影,捕捉到这一天文节点。《恪遵宪度抄本》释其名:“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在这阳极之时,古人却窥见阴气萌动的端倪,由此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时令对话。

一、节气渊源:夏至的天时与人文意象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溯源》的学术研究,夏至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古人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轨迹,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夏至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阳光最盛,标志着阳气达到顶点,万物进入生长的“盛极”阶段。

夏至的物候变迁被古人凝练为三幅动态画卷:

一候鹿角解:雄鹿的犄角开始脱落。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属阳,阴气初生时,阳气始衰,故鹿角自然脱落。

二候蝉始鸣:仲夏的溽热中,雄蝉感应阴气萌动,开始在树梢鼓翼而鸣,奏响盛夏序曲。

三候半夏生:喜阴的药草半夏在沼泽水田间悄然萌发,其名暗合“夏之半”的时令特征。

二、民俗文化:夏至的仪式与生活图景

夏至在古代不仅是节气,更是重大节日。宋代百官可享三日休沐,清代前全国放假一日,辽代妇女互赠彩扇与脂粉囊——扇驱酷暑,粉防痱祛浊,堪称古人防暑的智慧结晶。

南北风物里的生存智慧

祭神祀祖感恩丰年: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新麦收获后祭祖谢恩。明代苏州人“作麦粽祭先”,皖南则蒸新麦面塑祭祀土地。

一碗夏至面的农耕密码:“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民谚传遍南北。北京炸酱面佐以黄瓜丝,江南三鲜面清雅,而岭南则偏爱凉面。新麦制成的面条不仅易消化,更承载着“尝新荐祖”的农耕信仰——宋代范成大在《夏至》诗中描绘的“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正是这种节俗的鲜活写照。

称重祈康的趣味记忆:旧时夏至称体重,男女老少排队过秤,认为“称重后暑热不侵”。这朴素的仪式寄托着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三、保健养生:顺应节气,调养身心

夏至阳气最盛,养生需以“养阴”为本,避免过度消耗。

饮食调养:多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材,如绿豆、莲藕、苦瓜等,以清热解暑。《夏至日雨》中“病躯无耐暑,老鬓不禁秋”,提醒人们注意防暑护阴。

起居养生:避免正午暴晒,保持室内通风,可午休小憩,以“养阳”。

心理调适:夏至后天气渐热,情绪易躁,需通过听蝉鸣、赏荷香(如《夏至雨霁》中“蛙鸣声声、松火篱笆”)寻求内心清凉。

四、诗词雅韵:古今文人笔下的夏至

夏至的诗意,穿越千年文人墨客的笔端:

唐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中写道:“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以蝉鸣点染夏日的喧嚣与生机。

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以西湖荷花为意象,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亦可视为对夏至时节“万物繁盛”的礼赞。

明代樊卓在《田间杂咏》中以“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将农事与节气巧妙结合,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今日夏至,万物生长,亦是万物收敛的转折点。无论是“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的哲思,还是“花开半夏幽莲香”的闲适,夏至的节气文化,始终以自然为师,以诗意为魂。愿我们在这炎热的季节里,既能遵循“养阳为法”的养生之道,也能在诗词的熏陶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邃与悠远。

互动话题

你记忆中的夏至有何独特习俗?是奶奶手擀的一碗凉面,男女老少排队称重,还是午后树荫下的蝉鸣?留言分享你的夏至故事!


# 夏至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