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卷叶蛾总科—新小卷蛾亚科(中)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6-04 09:08 中国

30480 0 0

卷叶蛾总科—新小卷蛾亚科(中):豆食心虫

 

(3)豆食心虫属

豆食心虫属(学名:Leguminivora)是属于小食心虫族下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下唇须向上举,末端钝。前翅R2脉基部距R1脉是距R3脉的两倍多。M2脉和M3脉有时还有Cu1脉在外缘上彼此靠近,与小卷蛾属Cydia和小食心虫属Grapholita有区别。Cu2脉弯曲。后翅Rs脉和M1脉基部彼此靠近,同出一点或共柄。雄性第八腹节两侧有毛丛。

②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学名: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是鳞翅目卷蛾科昆虫,又称大艮、蛀荚蛾、豆荚虫、小红虫,是中国北方大豆产区的重要害虫。


a.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

卵:扁椭圆形,长约0.5毫米,橘黄色。

幼虫:体长8~10毫米,初孵时乳黄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

蛹:长约6毫米,红褐色。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b.生活习性

大豆食心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成虫出土后由越冬场所逐渐飞往豆田,成虫飞翔力不强。上午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荚秆上,受惊时才作短促飞翔。早期出现的成虫以雄虫为多,后期则多为雌虫,盛期性比大致为1:1。成虫有趋光性,黑光灯下可大量诱到成虫。成虫产卵时间多在黄昏。成虫产卵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绝大多数的卵产在豆荚上,少数卵产于叶柄、侧枝及主茎上。以3~5厘米的豆荚上产卵最多,2厘米以下的很少产卵;幼嫩绿荚上产卵较多,老黄荚上较少。一般豆荚上产卵1~3粒不等。

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个别可达24小时以上。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正值大豆成熟时,幼虫逐渐脱荚入土作茧越冬。

大豆食心虫喜中温高湿,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均不利于成虫产卵。冬季低温会造成大量死亡。土壤的相对湿度为10%~30%时,有利于化蛹和羽化,低于10%时有不良影响,低于5%则不能羽化。

大豆食心虫喜欢在多毛的品种上产卵,结荚时间长的品种受害重,大豆荚皮的木质化隔离层厚的品种对大豆食心虫幼虫钻蛀不利。

c.发生规律

河南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7月下旬开始破茧化蛹,7月底至8月初化蛹盛期,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8月底至9月初进入孵化盛期,幼虫在豆荚内为害20~30d老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脱荚入土越冬。成虫产卵于大豆嫩荚上,每荚1粒。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结成细长形薄白丝网,在其中咬食荚皮穿孔进入荚内为害。大豆收割前后,老熟幼虫在豆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成虫羽化和幼虫脱荚入土。少雨干旱对其发生不利。大豆连作受害重,轮作发生轻。低洼地比平地、岗地发生重,旱年尤为明显 [2]  。

d.为害特征

食性较单一,主要为害大豆,也取食野生大豆和苦参。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在中国北部发生偏早,南部偏晚,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化为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豆田成虫出现期为 7月末到9月初。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 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 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为90%。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e.分布

国内分布:北京(卧佛寺、香山)、黑龙江(哈尔滨、岱岭)、吉林(长白山)、河南(鸡公山)、江西(庐山)、浙江(杭州)。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俄罗斯。

(4)小卷蛾属

小卷蛾属(学名:Cydia)是属于小食心虫族下的一个属。

①松枝小卷蛾

松枝小卷蛾(学名:Cydia coiferana),为鳞翅目卷蛾科。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寄主于赤松(Pinus densiflora)、油松(P.tabulaeform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红松(P.koraiensis)等。以幼虫危害松树,主要为害1米以下树干及粗枝的韧皮部。幼虫蛀食时形成不规则的坑道,严重时,坑道成片,并有大量树脂流出,使树势衰弱,引起其他蛀干害虫侵入,以致枯死。


a.形态特征

成虫:灰黑色。雌虫体长6.0-7.0mm,翅展12-14mm;雄虫体长5.5-6.0mm,翅展11-12mm。头、胸部有较长的灰黑色鳞片。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第二节端部具白色鳞片,集成三角形。前翅灰黑色,夹杂白色鳞片;基斑不明显,中带灰黑色,两边镶有“《”形白纹。中横带外上方具2条白色短钩状纹,端纹白色。肛上纹明显,具4条黑白相间的横条纹。后翅浅灰黑色,Cu脉具栉状毛。

卵:长径0.97mm,宽0.54mm。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渐变为乳黄色,孵化时呈粉红色。

幼虫:体长9.8mm。乳白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灰褐色。趾钩单序环状。

蛹:长6.5-7.0mm。黄褐色。腹部第二至第七节背面各有2列横刺,前一列粗大,后一列小且密。第八、九节只1列横刺。臀棘8根,中间4根较长。 

b.生物特性

成虫羽化时,将蛹壳2/3留于树皮表面,倾斜或下垂。这是识别松枝小卷蛾的重要特征。成虫产卵于干基1m以下的翘皮内。卵散产。每翘皮上产卵1-7粒。每雌虫平均产卵28粒。卵期10-15天。

初龄幼虫十分活跃,到处爬行,不久即钻入树皮裂缝取食蛀道,并吐丝作网隐藏其中,取食时将头伸出。幼虫有转移取食的习性,坑道光滑,其形状大小不一,并将褐色颗粒状粪便和蜕下老皮推出坑道外,被害部位有流脂现象。这是识别松枝小卷蛾的又一特征。

c.生活习性

1年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蛀道内吐丝做网巢越冬。翌年4月中旬幼虫开始取食,5月下旬老熟幼虫于原坑道或老皮下面吐丝结茧化蛹。6月上旬出现成虫,6 月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于6月下旬开始孵化,9月末至10月初幼虫开始越冬。

松枝小卷蛾主要危害油松、樟子松和红松的树干,一米以下的干基受害最重。8一16年生油松、樟子松纯林,受害株率均在90%以上。幼虫在树皮内蛀曳,形成不规则的坑道,将棕红色的木屑排出坑道外。严重时,坑道连成片,并有大量树脂流断。使树势衰弱,小蕊虫、、松皮天牛等又乘机侵入,进而导致个别植株死亡。

d.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国外分布:西伯利亚。

②国槐小卷蛾

国槐小卷蛾(学名:Cydia trasias),卷蛾科的一个物种。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江苏、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和安徽等地区。寄主于刺槐、国槐、龙爪槐、蝴蝶槐、花榈木、黄金槐、红豆树。为害国槐、龙爪槐、蝴蝶槐和红花槐等。幼虫蛀食复叶基部、花穗及果荚(槐豆),叶片受害后矮蔫下垂,遇风脱落,树冠枝梢出现光秃枝,严重影响正常生长。

a.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5毫米左右,黑褐色,胸部有蓝紫色闪光鳞片。前翅灰褐至灰黑色,其前缘为1条黄白线,黄白线中有明显的4个黑斑,翅面上有不明显的云状花纹,后翅黑褐色。

卵:扁椭圆形,乳白渐变黑褐色。

幼虫:老熟为9毫米左右,圆筒形,黄色,有透明感,头部深褐色,体稀布有短刚毛。

蛹:黄褐色,臀刺8根。

b.生活习性

华北、西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果荚、树皮裂缝等处越冬。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时间以上午最多,飞翔力强,有较强的向阳性和越光性。雌成虫将卵产在叶片背面,其次产在小枝或嫩梢伤疤处。每处产卵1粒,卵期为7天左右。卵发育中期出现两个红点,两天后卵灰黑色,并可见小虫躯体。初孵幼虫寻找叶柄基部后,先吐丝拉网,以后进入基部为害,为害处常见胶状物中混杂有虫粪。有迁移为害习性,一头幼虫可造成几个复叶脱落。老熟幼虫在孔内吐丝作薄茧化蛹,蛹期9天左右。2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6月世代重叠严重,可见到各种虫态。7月两代幼虫重叠,其中以第二代幼虫孵化极不整齐且为害严重,8月树冠上明显出现光秃枝。8月中、下旬槐树果荚逐渐形成后,大部分幼虫转移到果荚内为害,9月可见到槐豆变黑,10月大多数幼虫进入越冬。

c.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北京、河北、山东、陕西。

国外分布:日本。

(5)支小卷蛾属

支小卷蛾属(学名:Fulcrifera)是属于小食心虫族下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前翅索脉出自R1脉和R2脉基部中点;M干退化。后翅Rs脉和M1脉基部彼此靠近;M3脉和Cu1脉共柄在中点以前。雄性外生殖器:背兜顶端宽;尾突不明显,只有一组长毛;抱器瓣的颈部明显,但凹陷很浅,有一丛刺;抱器端大,端部和腹部有长刚毛;阳茎细长;背面基部有一尖细几丁质叶,是本属的主要特征;阳茎针无。

②东支小卷蛾

东支小卷蛾(学名:Fulcrifera orientis)是卷蛾科支小卷蛾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黑龙江,四川、日本,俄罗斯。

a.形态特征

翅展13mm左右。头部颜面、头顶、触角、下唇须淡灰褐色。翅肩片胸部灰褐色。前翅灰褐色,翅面上无明显斑纹,惟一突出的是前缘上有一系列白色钩状纹;肛上纹亦隐约可见,但周围边界并不十分清楚,中间有3~4条黑色短纹;缘毛深褐色。后翅暗灰褐,缘毛浅灰褐。雄性外生殖器:背兜呈弧形,略有延伸;尾突很小,圆形,上面有长毛;抱器瓣发达、粗壮,基部一般粗;抱器端明显膨大,接近圆形,外缘周圈密生长毛和短刺;阳茎细长,有弯曲,基部略粗些;基部另有一细长分支相当全长的2/3。

b.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四川。

国外分布:日本、俄罗斯。

(6)副超小卷蛾属

副超小卷蛾属(学名:Parapammene)是属于小食心虫族下的一个属。

副超小卷蛾(学名:Parapammene dichroramphan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翅展15mm左右。下唇须淡黄褐色,向前伸。前翅深褐色,前缘有较明显的钩状纹;后缘有平行浅色条斑,但很模糊;肛上纹不清楚。雄性外生殖器:背兜很宽,直立,端部尖;爪形突,尾突均退化;抱器瓣颈部明显;抱器端膨大呈三角形,外缘直;阳茎细长,略有弯曲;阳茎针短,排列成行。雌性外生殖器;交配孔小;后阴片几丁质化,呈狭舌状;囊导管短;交配囊大,底部有一个副囊。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四川。

国外分布:俄罗斯。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