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值效应分析和RCS曲线都是研究非线性关系的方法。大家在绘制RCS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图上的"拐点"怎么计算?
其实RCS曲线并不能计算拐点,曲线中看似起到转折作用的点,只是分位数点,不具有参考价值,RCS曲线从P for nonlinear值来判断非线性关系就够了。
那一些文章图像中给出参考线,还有回归效应值的结果是如何得出的呢?
没错!这就是阈值效应分析的结果!
阈值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自变量超过某一点后,对因变量作用的大小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阈值效应分析,我们可找到明显影响变量间相关性的重要拐点(inflection point),还可深入探索拐点前后,自变量和因变量间是否还存在相关性。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下风暴统计平台,阈值效应分析模块的使用步骤。
01 阈值效应分析实操流程
首先,根据我们的研究需要,选入我们的结局变量、暴露变量、协变量。
结局变量支持二分类、定量连续、生存资料
暴露变量必须是连续型变量
研究所需的协变量,非必选项
这时候平台就会给出我们本次阈值分析的结果,包括阈值分析三线表结果、方法与结果描述、阈值分析绘图。
如果想对曲线图进行细节调整,平台还提供了许多参数,大家可以多进行尝试。
02 结果解读
操作过程是很简单的,这里再重点介绍下结果如何进行解读,主要是三线表的结果。
Model1:也就是普通的回归分析,P值小于0.05,表明暴露与结局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Model2:两段式回归,拐点为4.04。当炎症指数<4.044时,P值小于0.05;当炎症指数≥4.04时,P值大于0.05;说明拐点以下,炎症指数与生存结局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效应值>1),而拐点以上,炎症指数与生存结局间的关系不显著。
P for likelihood test:似然比检验,P值大于0.05,表明Model1与Model2相比,没有显著改善。
以上结果其实我们最关注的是拐点值与似然比检验P值。这个P值决定了暴露与结局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两段式回归是否更优于普通回归。
以上就是关于风暴统计平台阈值效应分析模块的详细教程。
下篇预告:Zstats风暴统计教程(15):中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