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2025开年以来,包括2024年业绩增速的下行、多位高管的股份减持、出海动作的公告等,众多因素交集,让盐津铺子看起来似乎略显焦灼。
其中,出海举动显然起到了对一些不利因素的对冲,而且也更受到市场和舆论的关注。
深入观察后,正经社分析师认为,盐津铺子此时的出海投资,中短期内或难见显著成效,其实质的战略意义仍待相当长期的观察。在现阶段,似乎只是又一个新的“资本故事”。
1
爱讲“故事”的盐津铺子
盐津铺子前身只是一家六七个人的小作坊,由当前实控人、湖南浏阳人张学文和张学武两兄弟的父亲所创。目前,由张学武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根据官网主页的品牌介绍,盐津是种工艺,“缘起清代嘉庆年间,百年传承,历久弥新”,是将新鲜的蔬果加入盐和糖制作成盐津菜,而将这一工艺运用到凉果蜜饯的制作中后,成为了南方蜜饯的代表。盐津铺子作为以蜜饯发轫的零食制造企业,将这种工艺名称用于自身的品牌名称。
显然,这一品牌故事的注脚是盐津铺子的文化感、历史感。
事实上,盐津铺子自创立以来,确实讲了不少“故事”。
2017年上市之初,张学武可谓豪情万丈,放言上市只是第一步,目标是进军国际市场。盐津铺子也不再是昔日的小作坊,要让市场知道,它是如华为一样的“零食自主制造商第一股”。
更直接的理解,就是盐津铺子要做“零食界的华为”。
众所周知,华为以自主研发著称、技术领先闻名,是自身领域无可争议的国内“王者”。而盐津铺子在自身领域中,无论是地位、实力、规模等,显然都无法与华为相提并论。
只能说其心可嘉,现实还只是个“骨感的故事”。
最为糟心的是2021年。首先是自身业绩增速大滑坡,营收增速由上年同期的39.99%,较大幅下滑到了16.47%;净利润更是跌幅惊人,上年同期还为大增88.83%,当年却大幅下跌37.65%。
紧接着是股价“闪崩”。同花顺数据显示,2020年,其股价盘中一度触及73.75元/股(前复权,下同),创下历史最高点。但随后就一路震荡下跌,按2021年9月触及的阶段性低点21.19元/股计算,累计跌幅超过70%。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当年,盐津铺子还为此高调宣讲了一出“增持稳股价”的故事,即实控人张学文和张学武携同几位高管发布增持公告,计划增持合计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
然而,最终也仅增持了计划底线的约25%,甚至包括张学文在内的数位高管均未增持。市场和舆论将之评价为“忽悠式”增持。
到了2022年,不知是否业绩尤其净利润增长重新提速带来的底气,张学武再次意气风发地豪言,争取三年实现营收破百亿。
然而,2024年,盐津铺子的业绩增速再次放缓。其中,前三季度营收增长率由上年同期的52.54%,下降到了28.49%;净利润增长率则由上年同期的84.74%,下降到了22.80%。
根据此前众多机构的预测,盐津铺子2024年的总营收或在52亿元左右。显然,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及其发展来看,百亿营收或许又会沦为另一个“梦的故事”。
2
了无新意的出海“故事”(更多精彩,详见:零食界华为还没做成,张学武为何又讲起了新故事?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