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鞘翅目—肉食亚目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3-01 09:41 中国

42883 0 0

鞘翅目—肉食亚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肉食亚目

 

肉食亚目(学名:Adephaga)是昆虫纲鞘翅目的一个亚目。


1.亲缘支序学

肉食亚目物种于二叠纪后期与牠们的姊妹群分离,牠们的共同祖先最早可能于三叠纪初期,即2.4亿年前出现。由于本分类很明显的出现两大群组(陆栖肉食亚目 ge-vs 水栖肉食亚目 hydr-),其单系性备受质疑。

2.形态特征

捕食性食肉昆虫。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将第1腹节的腹板完全分割开。特点为前胸有背侧缝;后翅具小纵室;后足基节向后延伸,将第1腹板切为两个部分,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有6个可见腹板,第1腹板中央完全被后足基节窝分割开。幼虫蛃型;上颚无臼齿区;胸足5节;大部分种类具分节的尾突。

肉食亚目的特色是第一可见腹节之腹板多为后足基节窝所分开,后翅近中部处具1或2横脉(通常为m-cu横脉形成oblong cell),前胸多具侧板缝,后足转节膨大,指向中线,腿节基部靠近基节,触角似念珠状,如步行虫科、龙虱科、虎甲虫科等。

3.分类

步甲总科Caraboidea种类繁多,包括9个科:虎甲科Cicindelidae、步甲科Carabidae、条脊甲科Rhysodidae、棒角甲科Paussidae、两栖甲科Amphizoidae、沼梭甲科Haliplidae、豉甲科Gyrinidae、小粒龙虱科Noteridae、龙虱科Dytiscidae。前胸有背侧缝;后翅具小纵室;后足基节向后延伸,将第1腹板切为两个部分,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有6个可见腹板,第1腹板中央完全被后足基节窝分割开。幼虫蛃型;上颚无臼齿区;胸足5节;大部分种类具分节的尾突。绝大多数种类捕食性,仅少数植食性。常见如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全国广布。

4.下属科

步行虫总科〈步甲总科〉(Caraboidea)

背条虫科〈条脊甲科〉(Rhysodidae)

步甲科〈步行虫科〉(Carabidae)

步甲亚科(Brachininae)

虎甲亚科(Cicindelinae)

粗水虫科(Trachypachidae)

小头水虫科〈沼梭甲科〉(Haliplidae)

两栖龙虱科〈两栖甲科〉(Amphizoidae)

水步行虫科〈水甲科〉(Hygrobiidae)

方胸龙虱科〈小粒龙虱科〉(Noteridae)

棒角甲科(Paussidae)

豉甲总科Gyrinoidea)

豉甲科(Gyrinidae)

龙虱总科(Dytiscoidea)

龙虱科(Dytiscidae)

5.背条虫科〈条脊甲科〉

背条虫科(学名:Rhysodidae)又名条脊甲科,肉食亚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长4—8mm,属小型甲虫;身体多为黑色;头部、前胸背板、鞘翅表面均具深沟,使沟间的脊显发达;触角粗短,念珠状;前胸腹板在前足基节间宽大,超过部分膨大;后胸腹板在后足基节前无横缝;前足胫节外侧有2钩,跗节5-5-5;腹部可见6节,基部3节愈合。

幼虫无尾突,下颚及下唇退化,足5节,具爪。

(2)生物学特性

一般生活于树皮下,腐木中。

(3)分类及分布

小型科,全世界120余种,中国已知2属,不超过5种,分布于西藏等地。

6.小头水虫科〈沼梭甲科〉

小头水虫科(学名:Haliplidae)又名沼梭甲科,肉食亚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前面隆突,鞘翅两侧呈流线型,与前胸背板共同形成椭圆形,表面隆凸;前、中足接近,基节球状;后足长,基节膨大成片状,覆盖于腹部前3节,有的可盖及全腹;足上有毛,善游泳。

幼虫触角4节,胸腹背面有栉齿状突起或片状突起;足5节,腹部10节,第9节尾突极发达,有的分节。

(2)生物学特性

成虫、幼虫均水生,栖于水草中,捕食性。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约200余种,主要分布于全北区,中国已知属Peltodytes和Haliplus,前者中国已知4种,后者记录15种,共19种。中国常见的有中华沼梭甲Peltodytes sinensis Hope。

7.两栖龙虱科〈两栖甲科〉

两栖龙虱科(学名:Amphizoidae)又名两栖甲科,肉食亚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长11—16mm。黑色或黑褐色;头小,触角短,不超过前胸背板;鞘翅卵圆形,有不甚明显的刻点,足细长,无游泳毛;跗节5-5-5。腹部可见6节。

幼虫侧叶形,胸、腹各节两侧成叶片状;足5节,具双爪;腹部10节,有尾突。

(2)栖息环境

本科昆虫生存于高山针、阔混交林带寒冷激流中。

(3)生活习性

成虫、幼虫均半水生,捕食水中其他昆虫的幼虫。

(4)种群现状

本科全世界只有1属5种:北美洲西部有3种:Amphizoainsolens Leconte, 1853、A.lecontei Metthews, 1872、A. striata VanDyke,1927;中国有2种,即中华两栖甲A.sinica Yu et Stork, 1991及大卫两栖甲A.davidi Lucas,1882;前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后者生存于四川宝兴。

(5)大卫两栖甲

大卫两栖甲(学名:Amphizoidaedavid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昆虫纲鞘翅目两栖甲科,但由于多种原因,两栖甲科全世界只有一属两栖甲属,而两栖甲属在中国仅有2个种。两栖甲为半水生生物,既离不开水,只能生活在高山河流溪水边,寒冷;肉食性。

①物种学史

大卫两栖甲模式产地为四川宝兴,最初是由发现大熊猫的大卫神父于1870年采集到的。在宝兴县,大卫两栖甲的知名度不亚于大卫神父和大熊猫,是当地文化、旅游和物种保护由于大卫两栖甲只分布于高山环境下的深谷河流的沿岸,分布区域极为狭窄。而在中国西部的水电开发中,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严重威胁了在水生环境下生活的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多年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卫两栖甲现在已经非常稀少,在原模式产地几乎很难采到大卫两栖甲的标本。

②生存环境

大卫两栖甲只能在洁净的水质中生存,又只能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爬行,它是第四世纪冰川遗留下来的产物,堪称昆虫的活化石,体型小到还不足1厘米长,可在陆地上生活,也可在水中生存,故称两栖甲虫,此物种在宝兴发现,说明大卫两栖甲在地球上还没有灭绝。

③分布

仅分布于中国四川和吉林、以及北美洲。中国分布的有中华两栖甲和大卫两栖甲两种均为濒危物种。中华两栖甲仅分布在中国吉林长白山,大卫两栖甲仅分布在中国四川宝兴。

④濒危物种

其生境为高山冷水环境,分布狭窄,个体数量极为稀少,环境变化和生境减少是其主要致危因素。

8.水步行虫科〈水甲科〉

水步行虫科(学名:Hygrobiidae)又名水甲科,肉食亚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长8—11mm,体多黑色;身体卵圆形,背腹面均隆凸;头较大,复眼突出;触角11节,丝状,第1节最长。前胸背板侧缘具折边;鞘翅卵圆形;前、中足接近,较短,后足最长,基节竖长,分腹部前3节为两部分,跗节明显长于胫节,全足具较长的游泳毛;腹部可见7—8节。

幼虫头小,胸部第1节最大,第2、第3节次之,足5节,具双爪;腹部各节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窄,第8节腹面各长一较长的刺状突,第9节的尾突发达。

(2)生长习性

成虫、幼虫皆水生,捕食性。成虫可长期潜于水底,露出水面仅几秒钟;无趋光性,一般极难采集。

(3)分布范围

它们分布较广,但是间断分布。

本科很小,仅水甲属Hygrobia1个属,全世界已知5种。欧洲和非洲北部1种,即Hygrobia hermanni (Fabricius);澳大利亚3种,即Hygrobiaaustralasiae (Clark)、Hygrobia maculata Britton、Hygrobia niger(Clark);中国仅知1种,即大卫水甲Hygrobia davidi Bedel,分布于我国江西省,自1883年发表模式标本后,再无采集纪录。

9.方胸龙虱科〈小粒龙虱科〉

方胸龙虱科(学名:Noteridae)又名小粒龙虱科,肉食亚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小型种类,体形与龙虱科相似,多为黑色种类;头小,触角11节,短,不超过前胸背板中部;前胸背板及鞘翅隆凸,侧缘流线型,无小盾片;前、中、后胸腹板位于胸部腹面中央,隆凸成宽脊状;后足基节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部分盖住转节,腿节、胫节扁宽。

幼虫头胸间较粗,无细颚状特征;后胸及腹部第1节最宽;腹部末端锥形,无尾突;足5节,具双爪。

(2)生物学特性

成虫、幼虫均水生,常见于静水中,幼虫具有挖掘习性,取食植物,成虫肉食性。

(3)分类及分布

小粒龙虱科世界已知约260余种,分为4个族:Notomicrini(广布,以热带为主);Suphisini(美洲大陆);Noterini(广布,但东洋区及澳大利亚区少见);Hydrocanthini(广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本科最大的族)。中国已知有3个族(除Suphisini)3属(Neohydrocoptus、Canthydrus、Noterus)11种。

10.棒角甲科

棒角甲科(学名:Paussidae),肉食亚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长5—13mm,多黑褐色,也有红褐色带黑色斑纹;头部约与前胸等宽或稍窄;触角变异较大,有2节者,第2节片状膨大,也有10—11节者,第3(4)节起到端部逐渐膨大;前胸基部窄、端部宽,明显窄于鞘翅;鞘翅两侧平行,端部钝圆;前足到后足逐渐变长,胫节多粗糙,跗节5-5-5;腹部一般为4节。

幼虫头小,无尾突,第8、9腹节背面形成一个大盘状腺突;足退化。

(2)生物学特性

棒角甲科多生活于蚁巢中,幼虫捕食性。中国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曾经在北京妙峰山石头下面采到过本科昆虫。

(3)分类及分布

本科全世界已知300余种,分3个亚科,中国记载2亚科3—4属,10种左右。如丽圆棒角甲Platyrhopaluspaussoides Wasmann。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

(4)五星扁棒角甲

五星扁棒角甲(学名:Platyrhopalapaussoides),为鞘翅目棒角甲科。寄主昆虫为蚜虫等,主要危害水稻、棉花等作物。

形态特征:体长9.0毫米,体觅3.2毫米,触角长2.8毫米。体色红褐。头部黑褐,近三角形,稍平。触角2节,第1节长稍大于宽,前端内侧突出,第2节为圆的扁棒,中央厚,边缘薄,似铁饼,基部后缘有1深缺刻。前胸背板黑褐,光滑,具稀毛,前部1/3处最觅。鞘翅黑色,长方形,侧缘端部有边突,两鞘翅具1五角星形红褐斑,翅缝色深,鞘翅不盖及腹端。体腹面红褐,具稀疏短毛。足红褐,宽扁而短。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