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苏东坡:教你一招,“八面受敌”读书法了解一下→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4-04-23 16:00 海南

36297 0 0

读书,是学习他人智慧

汲取精神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颇费脑力

有些人以此为苦

而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等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却以此为乐

因为通过阅读

心灵可以随着书上的文字

精骛八极,神游万仞

跨越时空阻隔

与古今贤哲结为知己

让苏轼品味到读书的快乐

📚

读书从好乐中悟入

苏轼年少时,以欧阳修、梅尧臣为榜样,又以古代圣贤孟轲、韩愈的文章,为模仿对象,十分喜欢他们文章中蕴含的超然脱俗之乐,读其文如见其人,心向往之,不断练习。在宋嘉佑二年(1057)的科举考试中,他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得到了梅尧臣、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赞叹说:“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苏轼则说:“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苏轼读书从喜好快乐中悟入,他平生没有其他嗜好,唯 “以图史为园囿,以文章为鼓吹”。宋元祐八年(1093)苏轼任礼部尚书时,对宋哲宗赵煦说:“臣等幼时,父兄驱率读书,初甚苦之,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既久则中心乐之,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必欲进学,亦须自好乐中悟入。”“好乐”即喜好快乐。即便贬谪海南期间(1097—1100),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生活,能得到朋友郑嘉会随船寄来的图书,他以书为友,倍感欣慰,说“诸史满前,甚可与语者也”。

《东坡居儋读书图》。杨千懿 绘

苏轼爱读书,与父亲苏洵的教育有关。苏辙在《藏书室记》中说,苏家有书数千卷,父亲苏洵亲手辑录校勘,以传给子孙阅读。苏洵对苏轼、苏辙说:“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宋绍圣四年(1097)七月十三日,苏轼初到儋州,夜里梦见父亲苏洵检查他读书情况,“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意思是按计划应该把《春秋》读完了,但父亲来检查时他才刚刚读了少半,急得他像一条挂在钩上的鱼,惊惧之下,从梦中醒来,慨叹道:“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夜梦并引》)。他反思自己,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读书尚要“韦编三绝”,而自己不如圣贤,读书必须读更多遍,应当读用犀革装订成的书,才能防止图书散乱。

三苏祠苏轼、苏辙“南轩苦读”场景。资料图

读书作文,以意为先。读书培养了苏轼的浩然正气,使他在面对人生浮沉时,能保持“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的意志,最终成就了以文化人、以文报国的功业。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教他《后汉书》,当读到东汉《范滂传》时,苏轼为范滂高尚的人格和不幸的遭遇,慨然太息,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母亲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长大以后,苏轼“博通经史,雄才大略,劲气直节,豪宕不羁”,与他年少时读经史诸书有密切关联,而“属文日数千言,援笔立就”,则是天资加勤奋的结果。

《东坡行吟图》。刘运良 绘

传授“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劝求学的少年,要多读书、熟读书,授“八面受敌”法。“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他认为,要读透一本书,并不是一次把所有内容都理解透彻,而是要读数遍,每遍都以“一意”来读,也就是突出一个主题词,“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这样的读书方法虽然看起来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又答王庠书》)。

有人问苏东坡:“先生您博学多闻,我们可以学得像您一样吗?”东坡回答说:“可,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东坡的这种读书方法,毛泽东曾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提倡大家学习:“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抄书、背书,是苏轼常用的读书方法。古时写字用毛笔,两个柳姓外甥向他们的舅舅苏东坡求书法真迹,东坡劝外甥们多读书、多写字,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读书、抄书,是东坡的日常功课。他谪居黄州时,司农朱载上到访,等了许久,东坡才出来,道歉说:“刚刚完成了日课。”朱载上后来得知,原来东坡的“日课”是抄《汉书》。东坡说:“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又一日,朱载上见东坡在抄《汉书》,试举题一字,东坡立刻就能背诵出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可见,东坡平时读书、抄书,极为认真。谪居海南儋州期间,东坡对朋友称赞儿子苏过抄书,在《答程全父推官》中写道:“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

 《汉书》。资料图

通过读书神交古代贤哲

苏轼认为读书须持之以恒,他在《与元老侄孙》一信中,劝侄孙不要得到功名就放弃读书,说“然亦须多读书史,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东坡登陆海南岛时,带了柳宗元诗文和陶渊明集,“常置左右,目为二友”。元符二年(1099)闰九月,琼山(今属海口市)秀才姜唐佐前往儋州,向东坡求学,元符三年(1100)三月他离开儋州时,苏东坡书写了柳宗元的诗作《饮酒》《读书》相赠,曰“子归,吾无以遣日,独此二事,日相与往还耳”。东坡抄赠姜唐佐的《读书》诗,大意是读书可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虽然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获得功名,但不可把功名利禄作为读书的主要目标,要明白读书的意义,和吃饭一样,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六尺身躯,不可为了虚名浮利,委屈了自己的心智。诗中写道: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儋州桄榔庵遗址。资料图

竹素,指代书籍。在苏轼看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结识精神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东坡谪居惠州、儋州期间,陶渊明的诗文,无疑给了他许多精神慰藉。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东坡一生创作和陶诗109首(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其中,大部分是在海南创作的,这些和陶诗反映出东坡在海南所处的困境,及内心对陶渊明的精神认同、倾慕和景仰。从读陶诗,到和陶诗,东坡的读书之乐,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的和陶文学现象,搭建起两位诗人跨越时空深情对话的桥梁。

来源: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 文化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