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网约车转单卖单已成公开秘密?平台工作人员:这个行业都会有

这个是认证

网约车热点

2024-04-15 15:29 广东

22230 0 0

网约车司机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运力饱和、单少车多,2024年2月全国总订单量减少了1.35亿,尽管各地发布饱和预警,但依然没能阻挡新入局者的脚步;另一方面,烧钱补贴时代已过去,网约车平台内卷加剧,价格战之下,司机们到手收入骤减。

让司机们更不堪重负的是,网约车抽成高居不下,部分订单抽成高达50%、60%,司机到手收入少了一大半。

2022年的时候,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过一个叫平台抽成阳光行动,当时各大公司呢,公布了上限是18%~30%之间,后来这个30%基本上就是一条默认的红线,也就是抽佣不能超过30%,但是,这只是单平台时代,乘客从滴滴上下单,接到订单的就是滴滴的司机,抽成也只抽一次。

但现在,网约车格局已变,单平台时代已经过去,乘客在A平台上叫车,叫来的可能是ABCDEF任何一个平台派来的车,我抽你也抽,一个订单被层层抽,总抽成就超过了那条30%的红线。

根据报道,网约车司机张师傅注册了多个网约车平台接单。4月9日,张师傅在使用A平台接单时发现乘客端与司机端出现了22%的差价,24公里的订单司机到手43元,乘客实付的金额APP上显示为58元,但乘客实际支付了71.33元,订单中有13元“不翼而飞”。

APP端显示:乘客支付58.03元,司机到手43.04元,抽成25.83%

乘客端显示支付71.55元,抽成则为39.85%

在向乘客了解后他得知,乘客叫车后,平台派单给了“B出行”,但是张师傅表示自己并未注册使用“B出行”,但是在乘客端页面,张师傅与其车辆显示均为“B出行”,实际提供的服务上“A出行”。

但是,司机端却显示,订单来自“C出行”。对此,张师傅猜测,C平台将订单卖给了A平台,A平台又卖给了B,一笔订单两个平台抽水,层层抽成下来,司机到手金额自然就少了。

对此,该事件的运力承运平台表示,这个行业都会有,这种情况,在网约车行业也不是什么秘密。有网友形象的比喻,这就和网上买东西一样,用户从京东上下单,结果是拼多多发货。

互联网时代,得流量者得天下。具有流量优势的平台获取订单后将其转卖给运力相对充沛的平台,运力平台从流量平台购买订单则需要支付费用,这其中的差额就是运力平台购买订单的成本。当然,运力平台也是冲着赚钱来的,获取订单后再分配给旗下司机平台也是需要抽成的。

这样一来,乘客原本支付的是100元订单,运力服务商花了80元把订单买回来,然后在派给旗下司机,再抽成20%,实际到司机手里只有64元。虽然单个平台没有超过30%的红线,但是中间环节加起来,抽成超过50%也成了常态。

按照规则,乘客无法知道司机到手多少钱,司机也不知道乘客实际支付多少钱,很多时候司机和乘客都成了糊涂账,尤其是司机,完成了实际的运输但却没有话语权,甚至基本的知情权也没有,更不要说选择权了。

那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行业的生态持续恶化,司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运力饱和,恶性竞争,内卷越来越严重。不少乘客表示,现在司机普遍疲劳驾驶心态很差,打到一口价的车子更是不敢做声,生怕司机会暴躁跳起引发矛盾。

现在打车是便宜了,但是成本都转嫁到司机头上了,司机为了赚钱,一天十五六个小时也是常态,要是万一出事,这种订单被层层转包的关系会不会最后就互相推诿?消费者的权益由谁来保障呢?

诚然,竞争加剧,网约车平台也陷入两难,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运力,收取抽成也是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抽成必须是透明、公正、合理,本来平台和司机是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共度难关的时候,如果要是拔毛太狠,那岂不是竭泽而渔吗?

2024年,将是网约车合规化元年,我们也期待,各地主管部门对层层抽佣的问题进一步监管,将整体抽佣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持续强化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和司机职业权益保障,推动构建和谐司乘关系。

# 网约车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