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金方书院创始人薛钜夫:谈中医书院与全科医生的光合作用

金方书院

2023-05-20 14:11 北京

27249 0 0

提要

2023年4月2日,以“守正传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主题的“中医书院发展论坛2023·中国北京”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圆满闭幕。

本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张欣霞副司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北京市怀柔区于庆丰区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王伽伯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院长王琦教授发表了视频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中医书院的院长和代表、各有关学术团体及有关专家、中医师及西学中人员、中医学生等共150余人参会。

金方书院创始人、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创始人薛钜夫先生发表了题为《当春乃发生——谈中医书院与全科医生的光合作用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师长、新闻媒体的老师、诸位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本次论坛,我分享的报告是:《当春乃发生——谈中医书院与全科医生的光合作用》。

作为传统医学领域的从业者,我相信随着医龄增长,大家常常会产生这样一个自问:我们现在所提供的,是否的确满足了病人的需要?医生们所关注的确诊率、好转率、治愈率与病人所关心的有效性、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可及性在多大程度上相匹配?

我想,这是一个当下很难找到满意答案的问题。但是,正如春天会触发生命产生新的升华机会一样,新的问题也会为我们生发新的启示:中医在回应新时期的健康需求、缔造良好的医疗生态方面大有可为,并且能够做出独特的贡献。在实现策略上,充分响应国家“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建设健康中国”的倡导,中医书院及其所培养的全科医生定能成为构建这一愿景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这么讲?我将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起:

01

中医书院与全科医生具有天然根属关系

首先,这是从中医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个性化诊疗观,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观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观念承化而来。

中医书院不但承袭了这一医学体系的天然属性,还破除了以往的“西医全科医学为基础+中医药”的全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今以中医学专业为基础,所培养的全科医生是“中医整体思维方法与中医整体技能交相融合的全科人才”。

具体地讲:

一是对内外妇儿、五官等全科疾病,具有较高多维视角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全科医生,无论他的基础学科背景是西医还是中医,在面对具体的病人不同疾病时,具有打通学科界限的整合思维能力。

二是指具有完整中医技能(内、外、治法,针药融合应用)的通识人才。他们既重视人体所生病的客观性规律,更尊重生病人的特异性。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维养人体正气、提高临床疗效。

这样的全科医生从哪里来?有朋友会说:中医高等院校已培养出了大量中高级医学人才,全科医生应该很容易从中选拔而出。诚然,中医院校教育的成果的确带来了现在中医行业的人才繁荣。然而,在这里请允许我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略作说明——为什么单纯依靠中医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尚显不足?

大家可以看屏幕上的截图——

可见,就事实而言,中医书院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既有独特的根属优势,又与中医高等院校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

目前,中医书院所吸引和共学的人才资源通常有四大类:第一类人群是中医院校毕业生,他们认识到中医真正的价值是要学会看病、看好病;第二类人群是长期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如医馆、社区医疗机构的大夫,他们在实践中屡屡体会到全科医生的职业成就感;第三类是“西学中”人群,他们在西医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的全科医学技能,确可拓宽专业视角,丰富治疗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第四类人群,是热爱中医、非中医专业的中医师承人员。

这些人有一共同特征,就是对中医的热爱、对成为全科医生的向往很迫切,其中一大部分人都已经是门诊量、口碑上乘的实力派大医生,颇具某一方面的学术专长。他们既得师承体系的完备修习,又有多元学科背景的同窗共学,在中医书院教、学、用、传的“光合作用”下,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能力,找到归属感同时也在反哺书院的构建与发展。

综上,道之所存,无问西中。中医书院对全科医生的培养贯彻了“杏林代有人才出”的传承精神,是古往今来中医人的使命。

02

一个最需要全科医生的社会时期已经到来

在经历了不平凡的三年之后,全国上下对生命健康与安全的重视、对生命质量的期待都远超以往。相应的,老百姓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与之错位的是,现在的医院体系分科让老百姓感到无奈,不知道到医院里面找哪个科室、挂谁的号、就诊满意度难言;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变迁、人口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改变,疾病谱也在变化,此时人们更需要的是解除病症与长期维护健康。对此,著名西医学泰斗张孝骞先生也曾对现在医院分科过于精细的现象提出过不同看法。

新时代最需要的医学教育是培养出一代全科医学人才。医学发展方向是临床疗效不断提升、医学更有温度。这个方向的抵达,是以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有效为要素,以病人舒适度高、医疗资源消耗少、医患关系和谐、医学人文与技术发展同步为依据的。

所以,培养能够在“通会”处建立以全人、全生命周期健康为中心的诊疗思维与方案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时代的刚需,这是一个迈向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关键节点。对于中医书院来讲,更是一项优势独具又势在必行的历史责任。

03

中医书院是培养全科医生的实践基地


医学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国内外公认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连续统一体,而中医教育更有师承教育作为传统医学的独特授业体系。

中医书院模式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恢复传统师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跟诊验、相互学的“全科视界”。这也是中医传承的最佳途径。

全科医生的核心价值,在于确有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取决于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高维融合,即是否有能力熟练调用全科技术手段实现预期疗效。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张仲景桂枝汤方证——疾病诊断准确,用药正确,但用之效果却未能如意,针药合用后,其效立显。

张仲景为什么选风池、风府这两个穴位行针?很多医家讲释是因外感风邪壅盛,桂枝汤药力较轻,刺风池、风府以开太阳经闭塞,给邪以出路。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穴,风府是督脉经穴,桂枝汤是治疗太阳经病方。如果说是太阳经风邪壅盛,为什么不扎太阳经脉穴,而扎少阳经督脉穴而取效呢?

若是学过会用针灸经络理论的全科医生,对此自然通透明了,这里不做过多阐释。

我的老师祝谌予先生曾对我讲,中医最重要的治病思想,是对生命整体的尊重,用全科思维治好专科病,方可提升专科诊疗水平,若只一味追求专科造诣,就很容易走进只知道所见,而丢失其所未见!要想对某一专科有所突破,必先在全科疾病诊疗中锻造中医式全科思维的自然形成,专科疾病疗效提升才可以水到渠成。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视与发展,通过医患双方对于生命健康与福祉的双向推动,以及在座的中医实践者们的共同努力,大批具有全科医学理念、思维和诊疗技能的良医正在中医书院这一人才基地涌现。

04

中医书院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有评估方法

怎样评估中医书院所培养人才的“全科能力”?

首先,中医书院秉持的全科医学突出的是中医“辨证论治”诊疗特色,全科医生要充分掌握中医的优势病种和特色治疗方法,并加以整合运用;其次,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优势,中医书院培养的全科医生应能为不同患者提供优质的中、西融合医疗保健基础服务;再次,对于具有常见、多发、疑难合一性的疾病,应能尽力为其解除终生伴随、终生服药的状态。

基于以上原则,我谨以金方书院的做法抛砖引玉,浅谈对全科医生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的思考,以期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1.是否解除了痛苦和危害,提升了生活质量?

医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先让人舒服,即首先将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解除痛苦与危害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质量。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吃喝好、二便好、睡眠好、心态好、体态好、气色好。这是一项评估要点。

2.是否安全有效,尊重了生命整体康复?

要把生病的人与人生的病,以及一人身上不同的病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整体。即使一人有不同病也不能分开治疗,不同药物之间互相干扰,更不应该治疗冠心病,而又引发了胃病。凡病皆从整体考虑,可获治好一病,人体得到全面的康复效果。

3.是否能够解除终生服药的依赖?

中医治病强调病证结合,既要着眼病的共性,更应尊重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以及在同一人身上的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异性。若能从全科思维和技能融合治疗,解除终生服药的状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是否已形成全科思维习惯,提升了疾病早期发现能力?

疾和病是两个概念,疾是病之初现,病是疾之成。人体任何一种严重的疾病,都会有一个早期阶段。危害再严重的疾病,能在早期发现,其治愈的机会都是可能的。所以中医有上工治未成之病明训,上工者,必是全科者,而非“专科”所能。

总之,中医书院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渴望“专业升维”的医学人才提供了一个学术友好园地。在这里,他们与志同道合的师友同学共进,形成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能集成的特长;在这里,他们参与优化着中医书院的建设,在同频共振中促进了全科医学传承使命的实现。在中医事业的春天里,为缔造中医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做着生机蓬勃的贡献!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嘉宾简介

薛钜夫,本名薛福玉,金方书院创始人兼教务长,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施今墨再传弟子,北京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秘书长,“首都名中医” ,第二届“首都中医榜样人物”,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顺义区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致力于生命观照的中医学者和临床专家。他主张,中医重在医学心法,方药从之。心法得宜,方术本草当可信能所用,西药中用亦可游刃。

薛钜夫先生得益于中医世家出身,自幼随父学医,其父为北京名医薛培基先生,师从著名中医学家祝谌予先生三十载,并先后侍诊于针灸大家胡荫培先生、董德懋先生、王乐亭先生。从医半个多世纪,学、行、研、教并举,以传承施今墨、祝谌予之学术血脉为使命,形成从生物、生命、生态、生活多维角度观照病家生存质量之学术思想,以及 “师古不泥古”“中西参同、针药并施”的独特临床经验。


本届书院发展论坛以“守正传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可冀任论坛主席,金方书院、文靖书院承办。

金方书院再次作为中医书院发展论坛承办方,带头贯彻落实首届书院发展论坛提出的“五三理念”中医书院建设目标,就书院发展着力基层大中医培养的具体措施,发布“中医大学生第二课堂”项目,倡导中医书院作为中医院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注重中医式全科医生的培养。

在金方书院的倡导下,《中国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怀柔区卫健委“中医书院基层医生中医课堂、基层中医健康文化课堂”项目、“中医书院基层医师推荐阅读中医书目100种”等相关项目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

本届中医书院发展论坛承继首届论坛的成果和力量,为中医书院事业持续发力,彰显中医书院事业步步向前。

# 薛钜夫
# 薛福玉
# 中医书院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