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涨价潮”仍在继续,都啥涨了?背后“3个规律”!还会持续多久

这个是认证

新农观

2022-01-27 11:58

57886 0 0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去年被提及最多的词就是疫情、通胀和涨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由于疫情全球爆发,导致产业链中断,使得供需错配,引发大宗商品等价格飙升,而全球的金融放水则使需求进一步上涨,增加了全球通胀,最终引发了物价的飙升。

去年,国内也有很多产品宣布涨价,例如我们熟悉的油盐酱醋等相继宣布调价,还有啤酒、榨菜、瓜子、牛奶等也紧接着开始调价,还有一些快消品,例如洗发水、纸类用品等也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价格调整,并且当前这种“涨价潮”仍在持续。

一、早有预兆

在很多人的感觉里,这几波涨价说涨就涨,来得很突然,但其实却是早有预兆。

确切地说,从2020年疫情爆发引发大宗商品以及粮食价格飙升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我们都知道,粮食等大宗商品是重要的生产原料,而生产原料成本上升会直接拉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不断承压,利润不断缩减,再加上运输、包装等各项支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长,最终这种成本必然会向下游市场传导,所以涨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3个规律

其实这种涨价也并不是第一次,回顾以往,自2006年起,我国共出现了4次因为PPI的大幅上涨引发的食品行业的“涨价潮”。而在这几次“涨价潮”中,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首先都是由上游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引发,然后大约会有两个季度左右的缓冲期,之后开始向下游终端市场传导。

二是涨价过程中,往往是龙头公司会率先提价,然后其余的同类产品陆续跟进。这是因为龙头公司在行业中往往具有标杆的作用,只有龙头公司涨价后,其他同类产品才敢跟进,不然贸然涨价只会把自己的客户拱手相让。

第三是涨价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对市场有控制权的、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往往会直接宣布提价,而竞争力不足的往往会采取同样价格下通过缩小包装规格、减少份量等来变相提价,即所谓的“缩水式通胀”。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市场终端对于通胀的直接反应。

三、还会持续多久?

价格涨了,而大家更为关心的是涨价还会持续多久?这要分两方面来看:

首先,原材料供给对外依赖比较大的,往往其反应也比较明显。例如,我国大豆一直对外依赖度很高,而且去年在国内“增玉米”的主导下,大豆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均出现下降,而由于全球通胀,大豆的进口成本以及运输等成本不断上涨,使得大豆成本上升,直接推升了大豆价格,因此酱油等企业率先提价。这大约也和今年政策主导“扩大豆”也有一定关系,当前全球通胀仍然高企,国际粮价仍然高位运行,国内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因此,要控制波动风险,就要减少对外的依赖程度。

而另一方面,原材料由国内主要供给的产品则相对可控。在我们保供稳价的政策下,其价格波动幅度相对有限。

不过,我们都知道价格一旦上涨往往很难下跌。就像前两年,猪肉价格高企,随之肉包子以及排骨饭等价格也都有所上浮,然而猪肉价格回落后,肉包子、排骨饭等却再难回到原来的价格了。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农业的新发展。

# 涨价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