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亚文化圈悄然掀起了一阵“怪核风”。
一张张分辨率不高、处处透露着诡异的图片,让人在浑身起鸡皮疙瘩。但与此同时,似乎又有一股神秘力量牵引着你,让你忍不住想继续探寻。这种诡异且矛盾的感觉,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种稀奇古怪的情境究竟从何而来,又想要表达什么呢?
在探讨怪核之前,首先要了解一种被称为 Liminal Spaces(阈限空间)的互联网艺术,Liminal Spaces 最初是一个人类学术语,表示一个中间的,过渡的状态。
这类图片的特点就是“本应人潮熙攘,如今却缺乏人群的活动”。画面里只有静谧、空旷的空间,或是看不清尽头的走廊,或是安静的街区,或是无人却开着灯的办公室 。通过极强的幽闭感和纵深感,传递给人一种虚无压抑、如梦似幻、似曾相识的感觉。
无人的空间,带给人压抑感
而 Weirdcore(怪核)就是在 Liminal Spaces(阈限空间)的基础上,利用业余、低保真的图像搭配上一些微恐怖或不可名状的元素,传达混乱、迷失、疏远、怀旧、厌世情绪的独特美学。
由于受到早期互联网共享艺术的强烈影响,这类图片的外观格式往往是模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时代氛围。总结起来就一个字——“怪”,但这样的“怪”又令许多人无法产生厌恶、排斥的感觉,反而是在略微的警觉、紧张和好奇中越看越上瘾。
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符号
而怪核美学在流行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另外几种分支,例如剔除了恐怖元素,强化了怀旧感和安逸感的 Dreamcore(梦核)。
梦核相较于怪核,呈现的是一种似梦非梦的睡眠世界,似乎每个人都曾经梦到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同时,梦核还衍生出了 Hypnocore、Feverdream 等子流派,在此就不赘述了)
充满了梦幻感
除了梦核,怪核还有另一个分支—— Traumacore(伤核),伤核是一种研究虐待和创伤主题的图像。和怪核相比,伤核削弱了猎奇感,更多的是 强调内心深处来自童年阴影的创痛。
翻开艺术史,我们或许能找到怪核的“起源”。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 Rene Magritte ,作为拉斐尔和威尼斯画派的忠实拥戴者,他的画作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思维逻辑。
他喜欢在同一个场景里,稍微改变一些细节,从而创作多张同内容的画,体现原始与梦幻、生与死、荒诞和讽刺等超越多种意识的体验。
《The victory》
《the happy donor》
而意大利新媒体艺术家 Giacomo Carmagnola 创作的 Glitch Art(数字故障艺术)则颠覆了传统对于美的定义,这与怪核所表现的情境不谋而合。
作者喜欢在一些成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古希腊人物雕像,而古希腊人物雕像本身就是完美主义审美的代表,Giacomo Carmagnola 打破完美,刻意制造出错位、失真、面目全非的不完美,充满了神秘、诡异的隐喻感,
《GWM, Artwork for the contest The Digital Decade 》
《Lava rules everything around me》
在摄影史上,同样有关于怪核的“前世今生”。实际上,类似于阈限空间的形式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著名摄影师 Stephen Shore 就已经玩转自如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 Stephen Shore 率先举起了“新彩色摄影”的旗帜,他穿梭往返于美国各大城市和大街小巷之间,拍摄了两部重量级的系列作品《美国表象》和《不寻常之地》。
《美国表象》
当然,怪核的身影,不仅仅只存在于静态的艺术作品。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另类”电影导演 David Lynch ,他所描绘的世界充满了极致的感受力,每一个镜头都能成为独有的“林奇主义”。
电影《妖夜慌踪》
对于纯粹带着猎奇心态看怪核的人来说,越看越上头实属正常,但对于很多“深陷其中”的人来说,怪核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并不是上头这么简单。
既然怪核文化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至本世纪初期的互联网风格,那么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怪核正是借助这种新旧交替的风格,重塑了属于他们的记忆世界。
熟悉又陌生的现实场景
许多图片看起来毫无章法——童年旧照中具有浓郁年代感的家装风格、在互联网历史中早已被埋葬进二进制时代废墟里的过气“网红元素”,这些已经消逝和荒废的童年时期的场景或事物,在突然“归来”之时,撕裂的时空瞬间带来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感受。
对于现今互联网上常常陷入集体怀旧情绪的年轻人而言,怪核美学的出现,仿佛是为怀旧这一支“镇痛剂”重新加注了一剂猛药。
在图片与个体记忆不符的细节中,怀旧情绪潜移默化地滋长,最终形成了怪核美学带给其受众的特殊审美感受。
正如一些传奇故事里失了忆的主人公,脑海中隐约存在着某种记忆,却又无法彻底修复的迷惘,会激发人类最原始的求知欲,更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本能好奇,这也是怪核令人着迷的另一个原因。
尤其是在许多 Liminal Space 风格的图片中,制作技术堪称简单粗暴,往往会在图片中间放置一个黑色方块,或是一个黑色的人影。原本就古怪的图片一旦人为地抠出了一个”黑洞”,整体氛围瞬间就被诡异拉满。
这种反常的、完全不同层面的元素相结合,带来了对日常经验的爆破。
图片中黑色的人影类似于《名侦探柯南》里常用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非我的匿名在场者。人类对这种在场者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它就在你附近,你无处可逃。
而图片中任意放置的黑色方块击碎了人们对空间的认识,这样的“黑洞”后面究竟是什么?
或许是通往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又或许是连接天使与恶魔的任意门。只要你的想象力够狂野,这张图片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
在亚文化不断细分圈层的当下,怪核美学大声将“怪”字呐喊出来,这本身就可以拯救一部分胆怯又社恐的“怪人们”。这种心情,或许可以用陈奕迅的一句歌词来形容: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