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冯仑:乡村草根创业的三个价值观

来源 | 冯仑 2021-12-04 13:00
28053 0 0

前一阵,冯仑接受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陆波博士的采访,就公益、乡村振兴等话题,与陆波博士进行了交流。今天,我们把这篇访谈分享给大家。

 

 1 

 

陆波您参与的公益机构很多,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很多,为何对乡村振兴产生兴趣?参与创建乡村发展基金会,您的初心是什么?

 

冯仑:三年前,我和王石一起做阿拉善环保生态公益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项目的推进引发我们对乡村发展的关注。

 

因为要做生态保育,以及节能炉灶、苹果等产业扶贫项目,我跟王石去了几趟延安。

 

在调研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的生态问题,如果单纯地以生态项目来推进,是孤立的,而且是不彻底、不完全的。应该以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全面提高为基础,推进文明程度提高以后,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生态问题。

 

举例来说,一个地方,如果经济都没有充分发展,就去给农民讲秸秆不能焚烧,要环保,要利用新的能源系统,比如用太阳能、风能取代煤炭和秸秆,农民往往是很难接受的。即使接受,也难以持续。事实上,在我们推进项目时,很多农民是接受我们的理念和倡导的,但是我们离开后,因为缺少了外在因素,他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王石他们在甘泉、黄陵的实践。

 

三年多以前,我在陕西渭南的一个村子里做扶贫项目,在一个农民家里住了四五天。在这期间,我经常跟当地的村民进行交流。经过交流发现,在农村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还是人才。

 

比如说,我住的那一户村民,女主人是残疾人,需要靠轮椅行动。但正是这样一个缺陷,给了她一个机会——她能够天天在家里呆着,通过网络了解外界,通过网络增长眼界和见识,她成为村里的网络能人。然后她接触到了电商,学习到了如何通过网络做生意。现在,通过网络,她的日子过得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小孩在县城上学,城里也有房子。所以,我们看,通过一些方式,发掘了她的能力,不仅能够解决她自身的经济问题,还帮助周围人发展,带动了周边的经济,这是令人欣喜的。

 

在这个村子,我还接触到几个务工、当兵回来的年轻人。相对而言,他们更富有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同样是农民,他们更愿意种植蔬菜等有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比如种小番茄;第二,传统的农民思想相对保守,而他们有需求,也愿意贷款,有承担风险的心理预期;第三,他们主动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学习科学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知识。正是这样,他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且也带动了村里的年轻人,促进了整个村子的发展。

 

之后,有一次跟王石讨论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时,我就跟他讲了这两个故事。我们一致认为,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去激发和提供条件来培训像他们一样的乡村创业者和致富带头人。怎么做呢?我们决定和延安大学合作,创办一个学院——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依托这个学院,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持续提供智力资源。进而我们想到,学院的创建、运营和持续发展,都必须有经济上的可持续的支持。于是,我们想到一个方法,创设乡村发展基金会,这就是基金会的缘起和背景。

 

要说我们的初心,那就是:通过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持续地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提供培训基地,提供政策建议。同时,为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更有力的支持。而这些,我们都想通过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去做。

 

在创建基金会的过程当中,王石提出一个想法:找 50 位企业家,提供他们各自企业的资源,把少数人的力量变成多数人的力量;再找 50 位知名人士,所谓知名人士,是指有技能、有知识、有影响力的人。50 位企业家和 50 位社会名人、能人,结合在一起,就是 100 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然后,就能使我们最初的想法得到更广泛的响应和更有力的推动。

 

所以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别的基金会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是王石、我和海闻三个人发起成立的,但是,基金会的发展和壮大,就是把 100 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结合周边企业、所在地的资源,一起参与,一起推动,用这样一股大的力量来持续地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基金会团结 100 位联合创始人的力量,主要提供两个支持。第一,智力。所谓智力,包含观念、文化、政策建议、体制方法等智力资源输出的产品和方法。第二,人才培养,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创业者、乡村管理人才和延安大学乡村发展学院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基层干部。

 

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和人才建设,是基金会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方向,也是基金会的发展重点,同时,契合我们的初心。

 

2019 年 9 月 15 日,乡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冯仑参与揭牌仪式

 

 2 

 

陆波您说过,创业是一种特别的人生。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于在乡村创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冯仑:其实,对于乡村的创业者,我直接接触的并不是很多,刚才讲的故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了解。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乡村本地人的创业。这类创业更多的是解决当下的生计发展和当地资源的有效使用。

 

比如,我呆的那个村,村民大都做挂面,别的村子有的有核桃,有的有石榴。乡村本土的创业者,更多的是要利用好本村的优势资源,解决基本的经济发展,提高收入,然后带动村民致富。所以,这类创业规模可以不大,但要良性运营。之后,可以利用电商及其基础设施,包括物流、冷链、支付等,逐渐扩大规模。拿单一产品的电商来说,比如苹果,我了解到,延安地区的苹果,通过电商得以发展成为品牌。户太八号葡萄,也是通过电商扩大规模的。这是一类创业者。

 

第二方面,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的乡村创业者,他们大部分从事的是现代农业。即用工业化的方法,用大规模的投资,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说新希望,它是产业化农业,饲料、养殖、深加工等等,形成一个产业链,这又是一类。

 

这两类在乡村发展的创业人群,后一类和其他的创业人群,应该说没什么两样,不管是 VC 也好、PE 也好,还是并购也好,都有相似性,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我现在更关注的不是后一类创业者,而是前者——在乡下的,我们称之为草根创业的这类人群,他们围绕着本地的、有限的资源,利用现代的、科技的和互联网的手段,来进行在地化的创新创业。在地化的创业,需要更好地运用本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乡土优势,提升本地产品的价值。

 

比如说,我前一段时间去过江苏句容的一个「豆腐村」。这个「豆腐村」是谭木匠带领村民发展起来的。豆腐本来就是当地的传统产品,谭木匠带领村民,提升豆腐的品质,倡导环保的理念,重视生产和销售,将豆腐打造成品牌,远销上海、南京。这样,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反哺当地的村民,村民富裕之后,再开展种植、养殖,发展农业旅游观光等产业。谭木匠花了十几年时间,就依托于一个豆腐,使整个一个镇——茅山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这就是特别典型的、利用本地资源的在地化的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然后通过本地资源的发掘,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使村民得以受惠,而且可持续。我更希望支持这一类的创业者。乡村发展基金会,未来也要对这样的创业者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应该培训和发掘这样的人才。

 

在乡村,这一类的广大的创业者,创业规模未必大,创业人数肯定多。要培养他们把本地资源善加利用,合理提升,快速见效,使本村本镇本乡的经济大幅度改观。在这方面,我特别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不仅参加了茅山论坛,而且为他们引入了一些资源,包括民宿、乡村旅游、餐饮街等等,希望进一步推动茅山镇的发展。在我看来,在乡村发展当中,在地化的草根创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地化的草根创业机会非常多,市场也非常大。这就需要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在人才的发掘和培训上,扩大关注视野,给予这样的创业者更多的机会,投入更大的力量。

 

 

2016年,冯仑在浙江大学·阿拉善 SEE 公益与企业家精神高端论坛演讲

 

 3 

 

陆波您一向重视和强调价值观的作用。您觉得,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需要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乡村发展基金会应该如何加以引导?

 

冯仑创业能否坚持,能否持续取得成效,除了很多具体的技术产品,还有公司管理的方法以外,价值观非常重要。这个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说来道去,其实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企业创新创业,使命是做事的理由,阐释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愿景就是想做成什么样。那么,价值观就是怎么去做。因此,我认为创业者的价值观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创业该如何去做。

 

我认为,在地化的草根创业的价值观有三个:第一,用科学的方法。就是要讲究科学,科学技术要摆在第一位,科学方法加上现代技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容易把事情做对。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茅山镇的豆腐,豆腐有很多做法,有土做法也有运用科学技术的做法。

 

第二,要有公而忘私的初心。创业时,出发点不完全是自己要致富,还要想着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他们的就业,提供生计安排,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他主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利他,最终会利己。你处处为别人着想,最后别人也会处处为你着想。在乡村能够持续创业,能够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豆腐村的参与者,十多年来,他们的个人生活都非常简朴,他们把所有的精力、人才、能力、资金都投入到乡村发展当中,所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认可,此后的事情也进行得很顺利,这就是利他终利己的典型。

 

第三,可持续。包括环境的可持续、自然的可持续、人才的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可持续等等,即:要有长期发展的理念。举例来说,有一座山上的石头有不错的价值,要把它全部挖掘出来,就把山炸了,这是短期发展的理念。可持续的做法是在保存山体完整的同时,开发石头的价值。不是致富就完事了,要致富可持续。

 

运用科学技术,利他,同时可持续,这是我对于在地化的草根创业提倡和主张的价值观。

 

乡村发展基金会如何加以引导?我认为,关键要遵循一个原则:项目要产品化,产品要互联网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公益理念一定要变成公益产品,产品还能通过互联网来直接触达目标人群。我做公益这么多年,先后参与 20 多个公益组织,有些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一点。好和坏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在公益过程中,项目是否产品化,产品是否互联网化。

 

所以,未来乡村发展基金会需要把每个项目变成产品。所谓产品就需要标准化,这个标准包含质量的标准和规模的标准,形成标准就有可能复制,可复制才可推广;产品还应该互联网化,能够通过互联网传播,能够触达目标人群,然后影响民众的公益思想,达到价值倡导的目的。而且,利用这些机会,可以使基金会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更多的人参与,同时也能够带动更多相关领域的发展。这是我觉得,未来,乡村发展基金会特别需要重视的地方。

 

2019 年 11 月 19 日,冯仑在「产业再造高峰论坛暨系列创新项目发布会」论坛演讲

 

 4 

 

陆波您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您认为,在当今时代,民营企业家应该如何通过公益慈善参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冯仑:第一次分配属于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的分配;第二次分配则是政府税收和收税以后转移支付及公共福利;而第三次分配就是公益慈善。

 

我们做企业的早期,也曾认为公司主要的成绩就在于大家一起抓住机会,做好项目、完成营销、获取利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光知道在月光下数钱叫暴发户,只有把这个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然后关注社区、关注员工、关注环境……这个钱才叫做善款,企业才是叫好企业,最后在死的时候,才会被别人评价为一个好人。

 

我们当然希望做一个好企业。所谓好企业、好企业家,就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而这个责任,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不当事」。

 

做公益是善事、好事和正事。企业把自己养活后,就应该回报社会,开始做公益,就是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要知道,真正的大智慧都是在做利他的事情,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事实上,很多民营企业一直在做这件事。到目前为止,全中国有超过 8000 家公益基金会,其中三分之二是由民营企业发起和成立的,每年捐款和募款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解决或者逐步改善了很多政府没来得及管的,或者不该政府管的社会问题。

 

做公益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做得特别对的一个事。企业家把自己的精力、资源和能力贡献于公益,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够在做好第三次分配的同时,持续推动社会公平以及共同富裕。

 

我觉得,公益事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社会的良善风气。有了这样的社会风气,加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富裕这一美好的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boss内参在手,成就事业高度!欢迎评论、点赞、转发,为您的事业添砖加瓦~

# 乡村
举报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