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才华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是认证

爱教育的恐龙哥哥

2021-08-24 03:42

74917 0 1

薛宝钗也是一个才女,与黛玉一样从小聪明过人。“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竞高过十倍”。也像黛玉一样,深受父亲的喜爱。与黛玉不同的是,宝钗的才华,除了诗文之才,还有管理才能。薛宝钗高出一般的传统佳人,是一位才干出众的女子。她的银白雪色与王熙凤耀眼的金色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地体现出新型儒商的形象,具体表现为同时具有商人的精明和儒生的文雅。从叙事的角度说,宝钗的“冷”也体现了她高雅的见识。

首先,她的精明表现在管理有方上。作者给她的一字评是“时”,书中所写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可以作为注解。关于宝钗之“时”,《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目,几个版本有一个字的差异,却正是对宝钗评价的关键之处,一个是“贤”,一个是“识”,一个是“时”。作“贤”的版本有程甲、程乙、甲辰本,及北师大校抄本;作“识”的版本有杨藏(梦稿)、蒙府、戚序本;作“时”的版本有庚辰、己卯本,列藏本“时”字旁边点改成“薛”。相比之下,“时”更能概括宝钗的才能和品质。第五十七回所写的宝钗“从实守分为主”值得注意,作者在第五回介绍宝钗就曾表达众人对她的评价“随分从时”,这里的“从实”和“从时”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和衔接。务实、朴实,随时、入时,“从实”也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出发,而“从时”除了说她为人处世善于审时度势之外,还有与时俱进的意思。

小说第五十六回写王熙凤病重,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协作临时管家。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矛盾重重、冲突迭起的探春理家上,而对宝钗的作用则相对忽视。其实这一回的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宝钗的戏应该与探春平分秋色。这段情节从管理财务到训教员工,都表现出宝钗的才能。

通过一番换位思考的话,她让下人们自律、慎独,不吃酒赌博,然后让人“敬伏”,做到“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这里的“他们”指有权执事的。宝钗这番话,使得“家人欢声鼎沸”。

宝钗的“全大体”,还有大公无私,不任人唯亲的成分。探春理家,首先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亲舅舅赵国基之死。在发放费用的问题上,探春秉公执事。凤姐平儿本来是冷眼观瞧的,探春的行为让她们不敢轻视。随后,平儿又向宝钗送人情。面对怡红院“弄香草的没有在行的人”,平儿忙笑道:“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辫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姑娘倒忘了不成?”宝钗笑着回绝平儿的好意:“我才赞你,你到来捉弄我了。”并陈清利害:“断断使不得!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作者在第八回曾写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种愚拙的背后其实是何等的精明!

薛宝钗的白色与王熙凤的金色形成对比,更凸现了宝钗之“时”。这一回宝钗能走到管理层,是由于凤姐的暂时病退。其实,就白色与金色的反差而言,宝钗的儒商形象,还与凤姐形成对比。这是一种时尚与陈腐的对立,是儒雅与恶俗的对立。“钗头凤”并看,钗和凤都是头饰,王熙凤尽管“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但她胸无点墨,唯利是图。在第四十二回,黛玉说起“母蝗虫”时,宝钗说黛玉说话用的是“春秋’的法子”,即“一字含褒贬”的“微言大义”,并联想起凤姐来,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 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宝钗对凤姐之俗的认识,已流于言表。

自古典小说中出现西门庆为代表的暴发暴亡的商人形象,儒与商的矛盾便十分尖锐。《儒林外史》中“四大奇人”的出现,表露出作者对自食其力的小商人的理想寄托,以及才艺与利益相统一的朦胧意识。到了《红楼梦》中,如果说王熙凤还是对传统商人形象的承袭,那么薛宝钗则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儒商结合的新亮点,她营造的雪一样洁白的氛围,为利欲熏心的世界增添了一分理想色彩。

其次,宝钗的文雅表现在出众的文才上。文如其人,在她的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在元春省亲时,宝玉写《怡红快绿》,先写芭蕉叶“绿玉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宝钗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才改成“怡红快绿”,建议他把“玉”改作“蜡”。这里,她既善解人意,又熟知典故,故宝玉感激地称她“一字师”。可见她作诗,更是在做人。第三十七回,大观园诗社刚成立,首次题咏宝钗便一举夺魁。在《白海棠》的同题吟咏中,黛玉因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佳句,而深得宝玉赞赏。宝钗的诗也毫不逊色:“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能玉无痕? ……其中“珍重芳姿昼掩门”和“淡极始知花更艳”更成为她的美貌和人品的写照。己卯、庚辰本上“珍重芳姿昼掩门”下边有条双行小字夹批,盛赞宝钗此诗:“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秘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并在“淡极始知花更艳”之句下评道:“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 正‘一鸟不鸣山更幽’也。”因而,诗社社长李纨认为这首诗有与黛玉的“风流别致”不同的风格,因“含蓄浑厚”应推为第一。

接着,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与“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并提,当黛玉的菊花诗名列榜首之后,宝钗的咏螃蟹诗又创佳句:“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借物喻人,含蓄蕴藉。小说写:“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时候,诗社成员开始尝试填词。尽管作者将“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写在回目中加以表彰,但在《柳絮词》的创作中,宝钗的词句是最受瞩目的。她的词调是《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场之人的反馈是“众人拍案叫绝”,而且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宝钗的词到底好在哪里呢? 书中曾写当她刚说出“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时,湘云便赞叹“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反映了柳絮虽然外表柔弱,但不肯随波逐流,不肯被尘土埋没的坚毅精神。苏东坡写杨花的归宿是“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而宝钗的词却为杨花柳絮安排了另一种出路。“任他随聚随分”,表现了薛宝钗“随分从时”的处世原则。“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历来指责较多,人们多从凭借外力而实现青云直上的野心等角度,来贬低薛宝钗是与贾雨村一样追名逐利的小人。其实,“青云”还可以理解成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句子,“青云之志”是一种清高和超脱的志向。《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所以“青云”也是宝钗高洁人格的写照。

薛宝钗的才,有时是通过她的“冷”来体现的。作者把宝钗塑造成冷美人的形象,其实“冷”有时是出于叙事上的需要,冷静的思考和高超的见地往往是作者赋予宝钗形象的重要使命。薛宝钗堪称一位记者兼艺术评论家的双料人才。 《红楼梦》不止一次地写到宝钗的“冷”:她服用的药叫“冷香丸”,她姓氏的谐音也是寒冷的“雪”,作者把她称为“山中高士晶莹雪”。但若从叙事角度而言,宝钗的冷,也可以理解成冷眼旁观。

例如,第四十回的那幅“大笑图”通过各个人物的身姿动作,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我们注意到,在这幅大笑图中,未写宝钗,这正是未写之写。到了第四十二回加了个补笔进行回放,补充说明了宝钗冷静沉着的性格,比当时在场更耐人寻味:

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惜春道:“都是宝姐姐赞的他越发逞强,这会子拿我也取笑儿。’

宝钗说“昨儿那些笑话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无疑是宝钗性格的展现,也体现出她对幽默的深层理解。她认为,真正“有味”的笑话应该是能令人长久回味的。诸如此类的回放还有多处,如元春省亲之时,她对宝玉作诗的点评;大观园行酒令之后,她对黛玉“口无遮拦”的点评等,都带有回放的性质,也都不乏冷静的思考。而值得一提的还有香菱学诗。

香菱是薛家的丫鬟,为何隔着宝钗而向黛玉学诗? 黛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似乎每每在以黛玉的热心来衬托宝钗的冷酷。其实这里不乏作者叙事视点上的匠心。宝钗虽然没有亲自教香菱学诗,但是她对学诗一事却是全程关注的。作者借宝钗的眼睛和口吻,反映了香菱从开始的“呆”----“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随后的“疯”----“这个人定要疯了”,再后来的“诗魔”----“可真是诗魔了”,到最后的“通仙”----“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其描绘非常传神。但是,她说的虽然中肯,却一定不会是一个积极支持者所说的,一定是站在冷眼或者是讽刺的角度说出来,才恰到好处。宝钗便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这也是作者为了更好地塑造香菱的形象所作的艺术上的安排。宝钗对香菱的了解而不理解,细心观察和精当点评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有诗人黛玉在教诗、教人,也有宝钗在论诗、论人。

宝钗的“高情巨眼”,不仅仅体现在对“大笑图”之馀韵的回味、对香菱学诗过程的跟踪和点评,还有论惜春绘画、论黛玉怀古等。如,第六十四回的“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情节中,黛玉因“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以唐前的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为题,写了五首七绝。其中《明妃》一诗“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子夺权何畀画工?”表达了对昭君的理解和同情。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命曰《五美吟》”。而宝钗在此则通过咏史题材,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见解: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已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宝钗这段诗论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她先从“不论何题"的广义上讲,认为作诗的第一要义是立意上的创新,要“善翻古人之意”,其次才是选词炼句,做到“字句精工”。然后,以咏昭君题材为例,对前人的相关诗作加以综述,“有的”“又有的”“纷纷不一”句式的运用简明扼要,收放自如。再以王安石和欧阳修《明妃曲》的同题吟咏为例,说明其“各出己见不与人同”的特点。最后,回到黛玉的《五美吟》,从“好诗”的标准出发,用“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的评语给予高度赞扬。

曹雪芹诗画理论的载体,除了黛玉之外,也付诸宝钗形象。借宝钗之眼,冷静观察;借宝钗之口,娓娓道来。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