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真实的清朝皇帝选妃过程,不看相貌美丑?其中一条规定太奇葩

小刘说历史

2021-08-06 12:01

34523 0 1

清代宫廷剧尤其是清代后宫剧的兴盛,使我们对清代宫廷妃嫔争宠的事件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误解: 皇帝的后宫一定都是沉鱼落雁的美人。

事实上,在清朝之前,挑选妃子的标准主要是根据皇帝的个人喜好,在大多数情况下,美貌确实是第一位的。


例如,汉朝每年八月挑选妃嫔,由中大夫、掖庭丞、相工在洛阳长安附近“检阅”十三至二十岁的女子,评选的最终标准就是“美”。

再如明代的选妃也是非常注重相貌,明熹宗朱由校选妃时,曾在全国5000美女中进行海选,每100人为一组,由内监担任循视,最终有4000人由于腕稍短、趾稍巨、声音稍雄或某个部位过于贫瘠等理由被遣送回去,最后只留下1000人。


很明显,明朝的妃子选择更像是现在的选美比赛。从5000人中脱颖而出的明熹宗皇后张嫣,史料记载说她是“连过8关,选出的第一美女。”

当然,明朝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妇女从贫家中选出,帮助皇帝节俭,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常常出明智的皇后。

清朝入关后,选秀制度是在明朝皇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谓“选秀”,就是选拔“美女”。但事实上与“美”并不搭边,因为清代选秀是有“规矩”的。

首先看是否为八旗人士。清代后宫有后妃,有宫女,都是从旗人中选出来的,这就是清代特有的后宫规范制度。旗人分为八旗和内务府包衣(八旗家奴)三旗。


当然,虽然八旗和包衣女子都可以参加选秀,但地位无法相比。八旗女子每三年评选一次,候选人为贵妃或宗室,而包衣三旗每年评选一次。虽然也有晋升为嫔妃的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她们承担后宫杂务。

清朝有这样一条法规:所有年龄在13-16岁之间的旗人女子,只要健康无残疾,需要每年参加“检阅”,不参加的不得嫁人,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二是看家庭。除了注重旗人的出身,清朝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严格。与明朝后妃大多出身贫寒不同,清朝的后妃基本上是“出身名门”。比如同治年间,封嫔妃规定:公爵、将军的女儿都要封为妃,而知府、员外郎的女儿只能封为嫔。


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相貌可以说比较丑了,光绪始终也没有看上过她,但因为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出身叶赫那拉氏,所以被立为了皇后。光绪最喜欢的珍妃其出身也是不一般的。

在旗和出身中,也是清代选举的两大标准。然后问题来了: 旗女子,一定很丑?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八旗也不是没有美人。然而,由于“好色”的坏名声对皇帝而言很不利,没有人敢把漂亮的外表作为选秀的标准。如乾隆时期,当乌兰娜拉皇后去世时,乾隆解释说,册封乌兰娜拉是““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也“并非因色衰爱弛””。


所以,清代妃嫔大多相貌一般,甚至有些在现代审美上似乎有点“歪瓜裂枣”的情况。

经过身份鉴定、血统鉴定后,女孩们将通过第二次测试:集中进行现场检查,由特定的人员检查秀女是否有狐臭,这一项是不是很奇葩,但确实是清代选秀最重要的一环,有狐臭的直接过掉,没有的进入下一轮。


在选秀当天,参选的所有女孩需要穿旗袍,严禁穿时尚服装。

只有通过这一层的检查,姑娘们才能在第二天进入御花园或体元殿​,三四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或者皇太后来选择,选中者叫留牌(写有姓名的牌子),没有选中的则叫撂牌。入围者在经历册封后,整个选妃工作才算结束。

        清朝皇帝虽然拥有无上的权力,但是碍于祖上留下的规矩,有些事也是身不由己的......

参考【清史稿】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