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活出个人价值的一封信《不为讨好失去特色,在人设时代发掘自我》

职场甘苦谈

2021-07-14 13:51

29240 1 0

擅长以直白词汇一语道破教育乱象的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颜圣紘,是近年广受注目的「网红教授」。

颜圣紘在生物及生科界享有盛名,求学历程也充满传奇。他念了10年的资优班,国小是科展常胜军,更在15岁时,就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

特别的是,从小对科学深深着迷的颜圣紘,尽管志趣明确,求学过程仍碰过大量挫折,曾经差点考不上高中及大学,靠着父母的支持与自我对志趣的热情,才在多年后再喜爱的领域担任研究与教学工作。这些经历,造就了他凡事坚持理想与深究的态度,也使他对教育现场的各种问题毫不修饰地提出各种犀利的针砭。

曾任多次大学面试委员的颜圣紘,发现愈来愈多学生宛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不论是过度包装的书审资料、矫情的封面,或是如出一辙的人生经验,都让他不禁感叹,为求过关的结果,让每个人都走向平庸化,失去特色。

为此,他开始频繁地到高中演讲、撰文,鼓励学生呈现自己的独特性,别被社会框架给局限。

对于高中生们,颜圣紘给出忠告:探索自己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光明与黑暗面,别因为害怕别人的眼光,把自己藏得很小。

在这个年代,认识自己会变得复杂一些。

过去非社群网络的时代,认识自己是件很「个人」的事,出发点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还要顾及如何营造自己的「人设」。只要网络上的形象跟别人心中的想象不同,就会被说「人设崩坏」。

另一方面,许多孩子的父母不断在社群网络上「晒」小孩成就,连带让学生更难认识真正的自己。因为有时候,某些特定的形象,并不是他自己造成,而是别人帮他创造出来的。

我认为,探索跟认识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弄清楚自己的黑暗面跟光明面。同时,不要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许多高中生因为缺乏社会历练,听信升学专家、身边大人们的各种建议,导致口试时,每个学生表现都很乖巧,但却没有特色也没有个性,甚至一旦碰到事前没练习过的问题,就当场掉眼泪。这是一件很值得探讨的事:为什么学生为了讨好大学教授,却忘了展现自己的特色?事实上,这并不是大学教授所乐见的。

关注生活事件,从深度理解到建立观点

如何发掘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可以透过培养两项重要的能力,一是写作,再来则是阅读。

为什么是这两项?我每次到高中演讲,都会问学生:「从小到大,写过10篇作文的人举手。」结果举手的人总是屈指可数。若我再接着问:「写过论说文的人请举手。」大概只剩下2、3个。这是个非常夸张的现象,108课纲要求学生上探究实作课时,要写报告,就是一种「自行命题」的论说文。然而,平时若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怎么可能突然写得出来?

写作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从构思到下笔,都要有清楚的逻辑架构。藉由训练自己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才能写出自己的主张。

在这当中,搞清楚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重要,这必须从理解生活中的事件来着手。

例如,最近讨论很热烈的藻礁公投,你支持哪一方?原因又是什么?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立场,也不想去深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很难建立价值,学习如何看待自我。

我建议高中生们,对于生活中重要的事件,应该投注心力去关注,长期下来,才能建构出一番论点。

除此之外,阅读经验也同等重要。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阅读的耐心,很难看完长文。我建议,可以把阅读分成3个层次练习。第一次阅读时,先求读懂;第二次,尝试分析文章结构;第三次阅读时,再去模仿用字遣词。

当遇到议题类文章,可以观察写作方法与作者观点,从中学习别人是如何整合、比较、分析跟归纳。当练习次数愈来愈多,就会内化成实用的能力,展现在你的能力表现上。这虽然是条漫长的路,但一步步累积,终究能看见效果。

不畏惧意见相左,不断思辨出自我主张

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社会大众常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但我想提醒,独立思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那意味着: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张,并且能言之有物。

但事实上,独立思考的人主张的立场,可能是社会中的少数,或者跟多数人意见相左,而你有没有与之对抗的勇气?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独立思考或是活出自我,在社会上都是件备受挑战的事。因为大部分的工作场合,并没有那么在乎或鼓励你去展现自我,甚至有很多工作场域,是在积极弭平员工之间的差异。

所以,当你在追寻「自我」时,要知道这件事本身是很哲学的课题,之所以有「我」,是因为有「你」跟「他」,因为身份是相对的。如果有所谓的「自我」,就意味着你要常常去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待我这个人?」、「他又为什么这样看待我?」

当你对生活中的大小事充满好奇,并用心去探寻、理解全貌,可以合理去看待所有议题的发展、矛盾、冲突,你就能从中更完整地认识自己。

最后我要说,认识自我是永无止境的一件事。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活到中年,仍有可能还在认识自己的路上。因此,就从现在起开始体察、了解自己的感受,会让你更清楚自己是谁。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Chinese boy
“干饭人爱犯困,一到饭点就精神。”
2021-07-14 15:19
1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