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分享

[转载] 在中国人忘不了的阿尔巴尼亚,用咖啡配羊头

cheetahostrich 楼主
2024-04-23 15:35 北京 33539
举报 收藏本帖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政策,阿尔巴尼亚便是其中之一。它与意大利遥遥相望,地中海的风带着潮湿的空气轻拂而过。国家虽小却有不输希腊的绝美海岸线、也有媲美瑞士的高山古堡、更有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阿尔巴尼亚这个名字似乎还更多地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的国民记忆当中,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阿尔巴尼亚国内,没有民航飞机可乘,铁路客运系统也因为年久失修而名存实亡,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游客们大都只能选择慢悠悠的长途汽车。阿尔巴尼亚还被称为“欧洲最便宜的旅行地”,从古堡的简易家常菜到巴扎的地道烟火风味,是时候用最低的物价开启一场最极致的欧洲赏味之旅了!


地拉那(Tirana)是阿尔巴尼亚唯一拥有国际空港的城市,也是由巴尔干半岛之外进入该国的门户。作为首都,它的天际线上老式公寓与闪亮的摩天大楼并存,破旧与奢华同在。同时,这也是一个到处都有建筑工地的都会。地拉那又有些嘈杂混乱,可能前一分钟你还在违章建筑与小菜园划隔出的巷子里找不着北,后一分钟就得在高级餐厅和咖啡馆遍布的潮街边躲避肆无忌惮的豪车了。不过,民族烈士大道(Bulevardi Deshmoret e Kombit)与易普拉欣-鲁格瓦街(Rruga Ibrahim Rugova)之间的博劳克区(Bllok)是个例外。 30多年前,博劳克曾是阿尔巴尼亚政府高官的宅邸和外国使馆的所在地,老百姓严禁入内。如今,使馆建筑的楼顶上依旧飘扬着各国国旗,而那些旧官邸则多改头换面成了时尚的餐饮设施,让博劳克变成了今天地拉那餐厅、酒吧、咖啡馆最集中的一个所在。


地拉那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 ©Francesco 

占地4万平方米的斯坎德培广场(Sheshi Skënderbej)位于地拉那的市中心,是本市的一个重要所在,首都的许多重要建筑,如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剧院、文化宫、艾斯坦贝清真寺和阿尔巴尼亚国家银行都在其范围之内。早年,斯坎德培广场曾是一座混乱的市集,后来它又变成了交通拥塞的环岛。2017年6月,历经三任地拉那市长的努力,它终于被改建成一个有着绿地与喷泉的现代化都市步行区,其规模居巴尔干地区之最。


Bunk'Art2博物馆曾是位于阿尔巴尼亚内政部的地下防核武工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阿尔巴尼亚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大量的地下工事,数量举世罕见,堪称 “地堡之国”。

 当然,地拉那最吸引游客的还是老城区。新巴扎(Pazzri I Ri)曾是地拉那老城的一个传统市场。为了发展旅游,2017年它被重新规划与改建。如今这里是一处既出售水果蔬菜海鲜肉类,也卖阿尔巴尼亚土产、传统手工艺品和旧货的市场。加之它周边环绕着许多餐厅和咖啡馆,成为老城区一个吸引游人的所在。新巴扎的外围藏着一家叫“欧达花园”(Oda Garden,Rruga Shenasi Dishnica,Tirana)的传统阿尔巴尼亚饭馆。食客得拐进一条小巷才能找到这个张灯结彩的露天餐厅。因时值斋月,我知道日落后家家餐馆都会很忙,所以天色刚近黄昏便赶了过去。


“欧达花园”是地拉那一家供应传统阿尔巴尼亚菜肴的餐厅。 

一落座我便点了著名的羊头(Kokë Qengji)做晚餐。服务生听说我要吃羊脑袋,建议我最好换一道菜,在我的坚持下,他最后才告诉我 :“今天我们有羊头供应,欢迎您品尝。”我知道他建议我换菜的主要原因不太可能是当天羊脑袋断货,而是怕一个外国人可能对付不了这种太过地道的传统硬菜。虽说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当羊脑袋上桌时我还是被吓了一跳。一个大白瓷盘中盛着一只对开了一半的羊头,羊头内的骨骼、脑子、舌头和半圈牙齿全部清晰可见。这让它看着不像一道菜,反倒更似一具精心制作的解剖模型。作为最传统的阿尔巴尼亚菜,它做起来并不复杂,只要将清洁好的羊头在加了香料和盐的汤锅中长时间炖煮,待肉质柔软膻味去除得差不多后,再移至炭火上燎烤一下就可上桌了。


阿尔巴尼亚一家店正在制取咖啡。| ©allasimacheva 

作为动物身上最无异味的部分,肉质饱满的羊舌头美味且有嚼劲。而我担心难以下咽的羊脑子也只有极轻微的羊脂味,它柔软的质感让我想起了用火腿鸡汤煨出的老豆腐。其实,整个羊脑袋上最好吃的还是它的腮帮子肉。羊腮柔软、肥美,只是能抠出的分量实在不多。吃着感觉最怪的当属羊眼珠子,它有着吃生鸡蛋黄的滑溜,却没什么特别的味道。待肉被剔净吃完后那羊头就成了一具骷髅,小羊那一排白花花的牙齿配着空洞的眼窝,比它上桌时更加瘆人。然后我发现身后一对中年夫妇在吃一整只羊头,人家是先把羊头大卸八块,再仔细把每块骨头上的肉吃净,剩余的骨头在另一个盘子里码得像一座小山,原来这才是羊脑袋的正确吃法。


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培拉特(Berat)位于阿尔巴尼亚中部,它是该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之一。因为有拜占庭帝国时代的城防要塞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城市格局,古城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 培拉特城建于一片谷地之中。它的东西方是名为托莫(Tomor)和斯皮拉格(Shpirag)的两座大山,谷中有一条奥苏姆河(Osum)穿城而过,将培拉特老城分为了左岸的戈里察(Gorica)区和右岸的曼加林(Mangalem)区。这两个城区沿河的山坡上层层叠叠建着奥斯曼帝国时代的民居,那些白色的石屋都开着一排排大窗,成百上千扇的窗户聚在一起,让人一眼望去总是先见窗户再见屋,所以培拉特在阿尔巴尼亚也叫“千窗之城”


培拉特老城中多窗的奥斯曼式古民居。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培拉特城堡(Kalaja e Beratit)雄踞奥苏姆河左岸的崖壁之巅,历朝历代想要夺取培拉特的帝国都需先攻占这座要塞,因为不断加固与扩建,它便成了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座城堡,也是游人在培拉特必访的景点。培拉特要塞的正面是面对奥苏姆河高达200多米的绝壁,它的入口开在防卫严密的南侧。去那儿得先穿过一段老城的街道,再爬1000多级的石阶。虽说前往城堡的山路维护良好,但攀爬起来还是相当费劲。好在越往高处爬眼中的景色越好。待抵达山巅南侧的城堡入口时,周围的山岭、峡谷已可尽收眼底。


培拉特城堡中的君士坦丁大帝的头像。 

我爬上城堡时已过正午。饥肠辘辘中我发现了一家小饭铺,它的招牌上写着“阿尔巴尼亚家常便饭”(Albania Home Cooking),底下附着菜单,因这家铺子做乔菲特(Qofte),我便决定试一试口味。乔菲特又叫阿尔巴尼亚肉丸子(Albanian Meat Ball),就是将混合了切碎的洋葱、奶酪的牛肉丸(也可用羊肉或鸡肉)下油锅炸,也是地道的阿尔巴尼亚家常菜。


阿尔巴尼亚风格的乔菲特肉丸。| ©Alizada Studios 

不过,这家小铺子的乔菲特却做得颇有新意,首先,它以烤代炸,不像用老办法做得那么油大。其次,它的肉丸子里除了放洋葱与红甜椒粉(Paprika)调味,还有一种我很熟悉却一时又说不出来的味道,直到第二个香脆烫嘴的肉丸下肚我才明白,原来这肉丸的调料中加了薄荷。它特有的清馨的香气,让牛肉丸子变得别有风味。


早餐桌上用奶酪片和薄荷叶做的“花朵”。 

配炸丸子的蔬菜色拉是用西红柿、黄瓜、洋葱与菲达奶酪(Feta Cheese)做的,红红绿绿,清爽可口。在蔬菜种类不太丰富的巴尔干地区,西红柿、黄瓜、洋葱就是蔬菜的主角,每餐中必不可少。而菲达奶酪是一种加了盐的羊奶酪, 按照欧盟的规定,只有在希腊特定地区以山羊或绵羊奶制作的咸奶酪才能称为菲达奶酪。


菲达奶酪。| ©Pixel-Shot

 如今,培拉特城堡中还住着许多居民,他们除了经营几家餐馆和一间客栈,也有人在街道边摆摊出售手工艺品,让它成了今天欧洲唯一一座仍有老百姓生活其间的古堡。


吉罗卡斯特(Gjirokastër)是“山鹰之国”的另一处世界遗产。该城古名为“阿吉罗卡斯特”(Argyrokastro),曾是拜占庭帝国治下的希腊人聚集区,位于阿尔巴尼亚南部,距离首都地拉那约240公里。吉罗卡斯特城地处德里诺斯河谷(Drinos River Valley)中,背靠巍峨的吉罗卡斯特城堡,格局极似培拉特。吉罗卡斯特今天依旧是阿尔巴尼亚境内希腊族裔人口最多的城市。


吉罗卡斯特的城堡。| ©Barbara吉罗卡斯特是一处独特的所在。

首先,这座城市地势陡峭起伏,道路不是上坡便是下坡,很少有平缓的所在。其次,这里的一切都是用石头造的。它的街是以石块铺就,每家每户的院墙是用石头垒的。住房是石墙自不必说了,就连铺在房顶上的瓦用的都是大片石板,是阿尔巴尼亚有名的“石头城”


拥有大量石造建筑的吉罗卡斯特老城有“石头城”的别名。 

我到吉罗卡斯特的第一天便发现这座古城的街道好似迷宫,很怕一不小心会在此迷路。而在第二天我便发现,只要不走出城区,无论你怎么绕来绕去,最终都会回到吉罗卡斯特的老巴扎(Pazar i Vjetër)里。原来为了方便吉罗卡斯特人的生活,市政当局在17世纪修筑巴扎时,便将其与城里的主要道路做了连接,形成了今天这种“条条大路通巴扎”的城市格局。


诞生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的吉罗卡斯特老巴扎。 

作为今天古城内游客最集中的所在,昔日巴扎中的匠人作坊和商铺现在多变成了咖啡馆、餐厅、旅游纪念品商店。不过,若有耐心慢慢逛,还是会在“老巴扎”的灯红酒绿里发现一些传统小作坊的身影。这种安安静静的小铺子在老巴扎里已经不多,它们没有霓虹灯更不会播放高亢的音乐,然而却能让人联想起百年前这个巴扎中的模样。


悬挂阿尔巴尼亚国旗的一间杂货店。

 方尖碑与老清真寺是老巴扎里的两个景点。话说这方尖碑其实是一个高大的圆柱体石刻,它竖立在老巴扎里的一个小丘之巅,在城堡上很容易看到,可是一进了热热闹闹的巴扎便会无迹可寻。后来我在一个闪着霓虹灯的拱门中发现了一条石阶,沿阶而上才见到了立着方尖碑的小丘。爬上小丘,除了方尖碑还能见到一片老式的平房,我从门前的纪念匾额上得知,它是1895年开设于吉罗卡斯特第一所阿尔巴尼亚语的学校的旧址所在。


在吉罗卡斯特巴扎中工作的老石匠。除了传统手工作坊,巴扎中也添了舒适的餐厅和咖啡馆,游客尽可以各取所需。

 我一直想尝尝多尔玛-亚普拉克(Dolma Japrak),在地拉那和培拉特就都没吃上,直到我要离开吉罗卡斯特的前一个晚上,才总算在老巴扎实现了愿望。多尔玛-亚普拉克简称“多尔玛”,也称“葡萄叶子卷”,是将蔬菜、肉馅、米饭卷在葡萄叶子里,在加了柠檬汁和橄榄油的汤中煮出来的一种食物,既可热食也能做凉菜。


葡萄叶子卷。| ©Kybele这老巴扎小馆子做的葡萄叶子卷上桌时我以为他们上错了菜。

本应是深绿色的葡萄叶外皮,在我的盘里却是浅黄的好似包心菜叶,而且它们泡在番茄汁里,看着好似一盘罗宋汤……那顿晚饭我吃得有些不爽,就算这包心菜卷也挺好吃的,但总觉得自己被人忽悠了。直到后来我在科索沃又看到这包心菜卷时,才弄清楚原来多尔玛确实是有用包心菜做皮的,而且用包心菜做皮的多尔玛就得用番茄汤来煮。科索沃那家餐厅的店东告诉我,尽管多尔玛的菜名是土耳其语,其实这菜源于希腊,最早是用无花果叶子卷的,到了土耳其人手里才开始用葡萄叶。今天用包心菜来卷也不能算错,至少它免去了等待葡萄叶成熟的麻烦。


 编辑/陆毅文&图/Bruce Yuanyue Bi 

新媒体编辑/Tasia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