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1 5
分享

[原创] 发达国家城市里的河水是如何净化的?

猫友1451028 楼主
2022-08-23 11:05 57795 1
举报 收藏本帖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环境、资源和人口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是学理论经济学的,过去多少有所涉猎;二是近一二十年来,因工作需要和私人旅游,曾多次去过发达国家,亲睹了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里洁净的河水,印象深刻;三是我所生活的上海市是一个多河流城市,不仅有黄浦江和苏州河贯穿其中,而且还有370多条中小河段(总长约290公里)分布于全市。 

撇开水域的资源意义(如供人类食用的水生动、植物)不谈,单从环境意义上讲,上海市河道的水质直接决定着上海市相当大一部分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试想你过着优越的生活,住的是室内装璜如同皇宫般的豪宅,但你的豪宅却座落在一条臭水河旁,你能幸福吗(恐怕只能姓曾了)? 

为了研究本课题,我曾专程驱车到外滩和外白渡桥一带,仔细观察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水质,以便于与发达国家对比。另外,多年来,我所观察到的上海市区的中小河道更是多达数十条段。上海市的问题将留在下篇拙作中详论。本文考察的若干发达国家某些城市河水的污染治理问题,其目的是想从中取得某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给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政府提一点政策性建议。 

我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目击的发达国家城市河流很有限。多年前,在美国洛杉矶富乐顿大学短期研修期间,因学习、工作任务按排得太满,连耳熟能详的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和田纳西河等美国著名河流都不能一见。只是在工作结束之后去首都华盛顿,见到了华盛顿市区美国国父们纪念塔、纪念馆之间和国会大厦前的一片又一片可称为“湖”的水域。在我的记忆中其水质是没有问题的,连湖底的鹅卵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我虽然到过欧洲一些国家,但其著名的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也与其失之交臂。我与日本东京的墨田河只是在乘车去浅草的路上擦肩而过,朦胧的感觉是一汪清泉。后来听在东京工作生活过多年的朋友介绍,墨田河的水质果然是一流的。以下简单地介绍一下欧洲一些国家部分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治理情况。 

二、发达国家城市里的河水绝大多数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我所关注和目击的范围仅仅是英国泰晤士河的伦敦河段、法国赛纳河的巴黎河段、莱茵河的瑞士巴塞尔市河段、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还有前文提到的美国华盛顿和日本东京的部分水域等。本文所考察的对象是发达国家城市里河水的污染治理情况,因此,从文章的形式上看,只聚焦于发达国家城市的河段,但在实际论述中却每每涉及到整条河流。这一矛盾的出现不是我的疏忽,而是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因为一条大河是个整体,污染与否,治理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对此,敬请广大读者朋友鉴谅。 

1. 英国泰晤士河的伦敦河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19世纪以前的泰晤士河碧波荡漾。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两岸人口的激增,每天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泰晤士河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到了20世界50年代末,其污染加重,水中的含氧量几乎为零。除少数鳝鱼类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肮脏的河水还成为沿岸疾病流行的祸首。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政府和民间机构形成共识,痛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的污染问题。经过持续数十年的系统治理,如今的泰晤士河已经成为欧洲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如今的泰晤士河已有100多种鱼类和360多种无椎水生动物,生态环境很好。 

2、法国赛纳河的巴黎河段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赛纳河的严重污染:一是上游农业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二是工业企业向河道大量排污;三是生活污水与垃圾的随意排放;四是下游的河床淤积造成了洪水隐患等。严重的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河中仅有2~3种鱼勉强存活。从那时起,法国就开始了塞纳河的污染治理工程。数十年下来,其效果也较明显,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法国从1991年开始,连续10年,共投入56亿欧元,新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和执行新的综合治污方案,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了河水的污染问题。如今,从穿城而过的巴黎河段来看,河水碧如蓝天,波光粼粼,似乎散发着一股沁人肺腑的清凉之气。赛纳河不仅水清了,而且其中的鱼类已从50年前的4~5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包括多种名贵的鱼类。 

3.  瑞士巴塞尔市的莱茵河段 

说起莱茵河,人们自然联想到德国,这并没有错,因为这条长达1320公里的跨国河流的一大半在德国。也许有人不知道,欧洲这条排名第三大河流(名列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之后)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流经的第一个大城市便是瑞士的巴塞尔市。莱茵河在此东注北涌,穿城而去,将巴塞尔市一分为二。 

亲睹这条从小就神往的著名大河(读初中时,偶得一本《马克思传》,当时正值'' 文革'' 无书可读,于是便反复翻阅此书,其中无数次提到莱茵河),感到格外振奋!只见两岸树木葱浓,近代建筑恢宏,河水清澈见底。临水驻足观之,只见不知名的大小鱼儿游弋其中,煞是有趣。 

从欧洲回来后,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方知,同欧洲的其他河流一样,莱茵河的水并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20世纪70年代,其污染达到顶峰,成了欧洲的“下水道”。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河水散发着阵阵臭气。有的河段,水中的溶解氧丧失殆尽,河内所存活的少量鱼类也不能食用。 

对莱茵河污染的彻底根治有一个重大的触发点:那就是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附近的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救火时喷出的水柱将20吨含有剧毒的农药冲进莱茵河,造成了数百公里的污染,鱼和其他水生物全部死亡。 

事故发生后,沿河国家的环保部长于1987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会议,制定并通过了《2000年前莱茵河行动计划》。该《计划》规定了三大治理目标:一是消失的物种重回莱茵河;二是河水要始终能作为饮用水;三是河底的沉积物基本无毒化。经过数百亿欧元的投入和十几年的系统整治,到了2000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此后,又经过了17年的持续治理和维护,如今的莱茵河如前文所描述,堪称美好。 

4、名誉遐迩的威尼斯水城 

说到威尼斯水城,得从泻湖讲起。这一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是亚得利亚海的入口处,湖水碧波荡漾,看不出任何被污染的迹象;通过查阅资料,也没有被污染的历史记录。迄今1500多年的古城——威尼斯就建在泻湖的中央,只有一条大道通向陆地。1500多年前的古罗马人为了躲避战祸,逃到这里,在湖中央打下了无数根密密麻麻的木桩;在木桩上建造陆地,再在陆地上盖起了房子,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城市。 

若逢暮春初夏之际,你乘着游艇驶向湖中的水城,一路上你会感到空气清新无比,微风拂面,心旷神怡。到达水城上岸后,当你在目不睱接地欣赏古色古香的哥特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巴洛克式等各种风格的建筑物的同时,也会看到穿插于建筑物之间的蜿蜒曲折的无数条小河道。 

一个必选项目是,当地的船工会按排4人一组,乘着一叶弯弯的扁舟(贡多拉:希腊语Kondyle,意为轻快小舟),在水巷中缓缓穿行拍照。这些小河中的水质与来时经过的泻湖之水相比,就差得太多了。河水略呈黑黄色,其腥臭味虽不浓烈但却感觉得到。这个古罗马人造的陆地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的城市,如今居住着34万多人口,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在500万以上,其环保压力太大了,真的难为了威尼斯的政府和人民。 

关于威尼斯的水质,有些问题我至今仍未弄清。如市内小河道的水质与来时经过的泻湖里的水质为什么不一样?我想,威尼斯人可能将二者隔离了,因为河道很窄,在每个出口处隔一下并不困难。再一个问题是,根据前一个隔离假设,一个总面积不足7.8平方公里半岛上的河水为何治理不好?只能解释为由于人口太密集,净化的速度怎么也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真实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发达国家城市里的河水是如何净化的? 

发达国家城市里的河水绝大多数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除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恶性污染外(如1986年巴塞尔市化工厂爆炸对莱茵河的污染),各国城市的河流造成污染的原因大体相同;后来治理污染的技术路径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治理污染的体制机制上。以下分三个方面加以概述。 

1.  立法先行 

在这方面,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做法都是一样的。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河中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居民,实行严厉的惩罚。如《莱茵河的治理合作公约》规定,企业向河中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罚款的起点是50万欧元,并限期净化达标,否则,罚金逐渐加码,一直到责令企业关闭;对工业废气的排放标准同样有严格的规定,对违规者的惩罚方式与排放污水一样。 

在英国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条文中,还禁止居民烧煤和木炭;沿河20多家发电厂不得向河中排放热水。发电厂必须自建冷却循环塔,等等。在发达国家,这类专门的法律都能得到十分严格的执行,从而对企业和居民均有强大的约束力或威慑力。 

2.  治污技术路径 

治理城市河水污染的技术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净化工业废水、废气、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技手段;另一类则是一般性的治污操作程序。前者靠的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剂。在发达国家,这类技术已经成熟,无须赘言。 

以下主要介绍后一类技术即常规性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河的上游建造储水库,以缓冲上游流域的洪水可能造成的泥沙、农药等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 

(2)河的两岸用石头砌成坚固的河岸,以杜绝长年累月的河水冲刷造成泥土流入堵塞河流。 

(3)大型企业自置工业废水净化设施,但必须经专门的法定检测机构不定期检测,废水必须净化到可直接饮用的程度方可排放入河。 

(4)不能自置废水净化设施的中小企业,将排放的废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专门的污水处理厂,由后者代为净化处理,并按规定向排放企业收费。专门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私人企业将获得合理利润。 

(5)居民的生活污水一律通过管道送到专门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净化处理。其净化处理费用加到自来水水费上向居民收取。 

3. 治理污染的最佳机制——“未知制度” 

这是莱茵河治理污染的成功经验。人们知道这是一条长达1300多公里、流经6个国家的国际性河流,但不一定都知道,治理莱茵河污染的常设国际机构只有12位工作人员。人们戏称,莱茵河就是靠这12个人治理的,并且治理得很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莱茵河污染的成功治理靠的是“未知制度”。何为“未知制度”?请读者朋友看完了下文自然就会知晓。 

1986年在巴塞尔发生的莱茵河严重污染大事件后,在沿河国家环保部长的会议上加强了立法。新的法律条文对向河中排污者的处罚极为严厉,对沿途流域中的企业和居民均有极大的威慑作用。除强化立法外,最值得称道的有两件事,并且都不是事先预设的,或者说是人们意想不到的。 

第一件事是沿途国家大量的民间治污组织自发地加入进来。新的法律赋予了这些民间组织以监督、计算、检测、上报处罚金额等多项权力。第二件事是全程有成千上万的监督员(志愿者)的涌跃参与。民间组织亦赋予监督员相应的监督权。其运行机制是这样的:任何一位监督员一旦发现某企业向河中排污,立刻电话报告民间组织;民间组织迅速奔赴现场进行检测、计算和上报法院的处罚金额。排污企业在排污的最初几十分钟内定能接到罚单;由于处罚严厉,企业纷纷要求建立污水处理厂,于是,有条件的厂商不失商机,抢先建立起污水处理厂,对各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必须净化到可直接饮用的程度方可排入河中。排污企业按市场原则向污水处理厂付费。 

在上述全过程中,监督员是政府招募的志愿者,不领薪酬;民间组织是自发组建起来的,亦无须政府投资;污水处理厂是应市场需求建立的,按市场规则运行,由排污者付费保证其运营,同样无须政府投资;等不到法院启动法律程序,问题便圆满解决了。一般认为,在西方法治社会,莱茵河不容置疑是依法治污,但在实际上,莱茵河的污染治理极少启动法律程序。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在莱茵河污染治理上法律是无效的。实际上,如果没有法律的高压态势,前期的民间自发行动机制不可能启动。具体来说,如果没有法律授权,监督员对排污者不能实行有效监督;法律不授权,民间组织不能奔赴现场调查取证,提出罚款金额;没有法律这柄高悬的利剑,排污企业不可能出大钱从市场购买废水净化服务,等等。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所形成的莱茵河污染治理机制,因为不是人们事先预设的,而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故被称之为“未知制度”。它不仅具有民间性和自发性,而且运行成本低廉,应该说,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我国的上海等大城市有无借鉴价值?将在下一篇文章详论。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5人点赞
全部回帖
曾开鸢
1楼
2022-08-23 12:38
应该缓一缓,有序进行,大干快上隐患大
0 举报 引用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