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分享

[原创] 流体力学的时空演绎

工科男 楼主
2022-05-17 13:43 138882
举报 收藏本帖

01故事的引子——时空尺度的演绎


千百年来,人类活动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荒野退却,高楼林立,人类看似无所不能。不过细想而来,人类改变的也仅仅是地球表面如蛋壳般薄薄的一层,面对地球内部的滚滚熔岩,人类也只能望而兴叹。而距离地球1.5亿公里之外,已经45.7亿岁的太阳相对于人类来说,更像是“永恒”的存在。


图片

EARTH 

SUN 


地球和太阳的时空尺度都远远大于人类,亿万年前它们便已形成,其运行规律也由此慢慢演化。对于今天的人类,即便是用尽所有的力量,对它们的影响也仅仅是隔靴搔痒。


如果继续放大尺度,便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仅仅位于银河系内距离太阳不超过1500光年的空间范围内。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人们把这些星星投影在想象中的“天球”之上,然后绘制了八十八个星座,并将其定义为天空的标识。不过,地球人眼中的“天球”在银河系中也只是一个小圆点,而人们放眼望去,银河系明亮的“银盘”则成为天球上一条朦胧的色带,并由此催生了许多浪漫故事。

图片


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极力探索更遥远的空间,并发现了星系和星系群。对于时空尺度更大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宇宙网,则统统淹没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成为人们可观测的宇宙边界。而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是否有多元宇宙,那里的空间特征是怎样的,时间又是否存在,这些早已超出人类认知的极限。


图片


人类的尺度之上有宇宙星辰,向下则有同样神奇的微观世界。从人体的各种组织到细胞,再向下,还有分子、原子以及各种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小到连电磁波都会严重干扰到其运动的状态,因此无法被准确测量并描述,于是人们发明了量子场论来描述其特性,并拓展为我们所了解的量子力学。


图片


基本粒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能否继续分割?没有人知道,为了解释一些未知的现象,人们又提出了弦理论假说,正如小提琴的琴弦振动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人们把基本粒子化解为弦的不同振动状态时空尺度向下延伸到无限小,似乎也没有尽头…


02流体力学的时空尺度


人们从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中不断拓宽物理学的边界,从原子核到可观测的宇宙边界,尺度跨越了约41个数量级。而我们所学习和理解的流体力学,便是这时空尺度中的一小截。


图片

如果同样用尺度的观点看待我们研究的流体力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最下层是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粒子都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然后是介观层级(如LBM),这一层抛开了粒子个体的信息,只研究粒子运动的统计属性;而最上面一层则是我们最熟悉的经典流体力学,这一层将流体假定为连续介质,粒子的基本运动不复存在,物质的宏观特性成为了关注的内容。

图片


对于这三种流体尺度,自下往上,量子空间的微观粒子穿越了不同层级的时空,不断丢弃个体特质而保留群体属性。其运动的自由度被抽丝剥茧,只留下统计平均后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流体粒子的运动越来越被抽象化,化为脚下的流水和迎面的风,变成我们这些大尺度的生物所感知到的物理状态。而接下来便是我们眼中的流体力学的时空演绎故事。


03微观尺度的经典和量子描述


当我们来到流体力学中最小的时空尺度下细细观察会发现,所有的空气分子都在进行杂乱无章的运动。而这些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有两种描述方式,分别是经典描述和量子描述。在经典描述中,人们把经典力学的物理规律应用到微观粒子,每个粒子的微观状态可以连续变化,比如从A点运动到B点是连续的。


图片


而在量子描述中,粒子的微观状态为一些量子态,其微观力学量也不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粒子不再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它们不只存在一个位置,从A点运动到B点也不再是单一的路径。


图片


不过就像呼吸的空气一样,我们日常研究的流体通常是大量粒子的集合。而波尔对应原理告诉我们:在原子范畴内的现象与宏观范围内的现象可以遵循各自范围的规律,但当把微观范围内的规律延伸到宏观范围时,其数值结果应该与宏观规律所得到的相一致。也就是说,当研究对象足够大时,其量子效应将退化为经典力学的描述,比如下图所示的大量粒子的运动。


图片


在上述运动中,粒子重新变为台球,并回归到经典描述。就空气而言,分子的周围是空旷的,分子本身的体积很小,因此在空气分子杂乱无章的运动中,大部分的时间分子都在自由运动,只是偶尔发生了碰撞。碰撞时间等于分子大小和热运动速度之比,根据热力学的知识,这个微妙的碰撞时间大约为10-13这个量级。


04介观尺度的粒子与统计力学


如果专注在分子运动的微小时空中,由于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多原子分子本身还会有旋转和振动等自由度,碰撞过程比台球碰撞要复杂得多。但是如果上升到了介观尺度,这些细节都将被统计所忽略。


在玻尔兹曼所描述的动理学中,由于两次碰撞的时间间隔远大于碰撞时间本身,碰撞时间也就忽略不计。碰撞间隔时间等于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和热运动速度之比,该尺度远大于碰撞时间,因而在碰撞间隔的时间内,由大量分子碰撞后所产生的“局部平衡态”便诞生了,动理学理论也由此开宗立派。


图片


不过我们要当心的是,局部平衡和全局平衡是两码事。比如我们站在阳光明媚的室外,感受不到周身的气流有明显的变化,但隔壁城市可能正处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而局部平衡(准平衡)的状态在人们所接触的流体力学问题中恰好占据了绝大多数


平衡态可以说是气体动理论的基石。19世纪中期,气体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克劳修斯(Clausius)、麦克斯韦(Maxwell)和玻尔兹曼(Boltzmann)三人相继引进了统计概念,将宏观理论和微观基础联系了起来。此时描述介观尺度下气体粒子状态还需要进行各种假设,比如碰撞只发生在两个粒子之间,而且是完全的弹性碰撞等等。因此对于稠密的流体,则需要构建特殊的数学模型。


图片


图片1902年,吉布斯(Gibbs)把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所创立的统计方法发展为系综理论(Ensemble Theory),使原来仅适用于气体的理论,推广到液体和固体,发展为今天的统计力学,而今天在流体计算领域逐渐流行起来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便来源于此。


05宏观尺度的连续流体力学


如果说统计物理是一座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那么对于流体力学来说,桥梁的一头是离散的微观粒子,另一头便是基于连续介质假定的经典流体力学。而努森数(Kn)则是这座桥梁的铭牌,它定义为分子平均自由程和宏观物理尺度的比值,代表了流体的连续程度。


图片


从努森数的定义可知,努森数越大,意味着物理尺度和分子平均自由程越接近,分子的离散效应越强,分子之间复杂的作用力越重要;反之,当努森数很小时,意味着物理尺度远远大于分子自由程,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开始被忽略,而宏观流体的密度、速度、温度和压力等参量开始被关注,于是便成就了我们在书本里学到的经典流体力学。


图片


经典流体力学刻画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时空尺度,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描述流体运动的N-S方程。从欧拉的无粘运动方程开始,经过纳维关于粘性的思考和柯西的张量思维,斯托克斯在1845年完成了N-S方程的推导,通过运动方程直接描述宏观层面的流体运动。随后,N-S方程历经百年的发展和迭代,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工程应用中。


06尺度之外的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源于人们对地球生活的认知,可是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之外仍有更加广袤的时空尺度,许多人将星系与流体力学联系起来,那么星系尺度下的流体力学又是如何演绎的呢?


下图所示的银河系犹如一个旋转的漩涡,为了保持相对稳定,整个星系的旋转角速度应该相同。但持续的观测表明,星系外侧的旋转角速度要小于内侧,那么随着时空的推演,整个星系将会像发条一样被“拧紧”,久而久之旋涡星系将不复存在。


图片


1942年流体力学张兆顺荷兰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看到一群海鸥掠过湖面,激起了无数涟漪。灵光闪念之间,著名的星系旋臂结构形成的假说——“密度波理论”就诞生了。林德布拉德认为,如果把星系比作流体而不是刚体,把星系里的无数恒星比作旋涡运动的流体分子,那么旋臂结构则被认为是一种流体波,即密度波。在运动过程中,恒星将由内向外,先进入旋臂,然后再走出,因此便不会出现发条“拧紧”的纠缠悖论。

林家翘在讲解密度波理论


图片


在数学上推演密度波理论的正是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林家翘。1964年,林家翘凭借着自己在数学上深厚的功底,和自己的学生徐遐生一起经过艰苦的计算,完善了星系形成的密度波理论。


而在密度波理论的创建过程中,林家翘还发现,密度波与湍流存在某种规律的相似性。这意味着,长达几万、十几万光年的旋臂,可能与地球上随处可见的水和空气有着类似的运动规律。事实上,科学家们也常常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模拟星体演化,而大家熟悉的光滑粒子法(SPH)便起源于天体物理。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