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姐姐写作业的时候又开始磨蹭,铅笔在本子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一个字都没写。
妈妈在厨房喊了她三遍,她不应声。等妈妈走到桌前一看,火就上来了。
“你到底写不写!天天这样!”
“我不写了行吗?你天天吼我!”姐姐也急了。
下一秒,妈妈啪地一拍桌子,姐姐吓得眼泪都要下来了,小妹则站在旁边不敢出声,眼神躲着,看起来也快哭了。
我站在客厅,愣了几秒,没说话,转身进厨房,打开热水壶,倒了一杯温水。
(爸爸心里想:又一次发火,孩子和妈妈都站在情绪的对立面,我必须先稳住自己,才能给他们真正的帮助。)
她不是情绪差,是太累了
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姐姐今年八岁,小妹快五岁。
妈妈一个人在家带娃,我知道她一天有多难。早上催起床、催吃饭、催穿衣,送去学校;中午接回家;下午陪写作业;晚上哄睡,还有家务、做饭……她几乎没有片刻属于自己。
我问过她:“你不是说不想总发火的吗?”
她叹气说:“我也想当个温柔妈妈,可孩子越不听,我越无力感。”
(爸爸心里想:她的坚强背后,其实是一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的女人。)
姐姐不是在顶嘴,她只是在表达“我怕你不喜欢我了”
姐姐不是故意拖延,而是胆小、缺少自信。她怕做错,怕被批评,怕妈妈失望。
每次她嘴硬那句“我不写了行吗”,我都看出,是在问“妈妈你还爱我吗?”
(爸爸心里想:孩子的认知里,爱和安全感比分数更重要。我想让她知道,付出努力并不只为成绩,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她能做到。)
爸爸的思考:如何缓解妈妈焦虑,同时提升孩子认知
给妈妈“情绪休息”空间
我会在她情绪紧张时,默默承担家务:洗碗、收拾玩具、整理书桌,哪怕只换个小夜灯也好。
用行动告诉她:家里不是只有她在战斗,我在旁边和她并肩作战。
用小故事引导孩子
写作业时,我会给姐姐讲“幸福小鹿”的故事:小鹿因为急着跑远摔倒,但慢下来,耐心一步步就能跑完全程。
让孩子理解“急躁和坚持”的区别,把学习、生活和她自己的成长做类比。
搭建“情绪表达”的桥梁
每晚睡前,我会和姐妹俩做“彩虹聊心”——用五分钟聊今天最开心/最不开心的事。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受,也让妈妈看到孩子眼中的小世界,缓解她对“突然叛逆”的恐慌。
强化“被理解”感受
当妈妈情绪波动时,我会及时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好累,我们帮帮她,好吗?”
让孩子主动去安慰妈妈,形成“全家互助”的良好氛围,同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以前我总想“劝”,现在我选择“接住她”
以前妈妈一发火,我会第一时间说:“你别老吼孩子啊。”
她听了立刻回怼:“你带一天你试试!”争吵升级。
后来我不说了。我发现,她需要我先“接住”她的情绪,而不是讲道理。
那天夜里,孩子们都睡了,我在她身边放下茶杯,轻声说:“你今天真的很辛苦。我知道你不想吼她。”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眼里有一丝松动。
(爸爸心里想:理解比任何道理都管用,只要她知道有人在看见她的努力,就不会太累。)
有时候我也烦,但我知道我不能躲
下班回家,我也想先休息几分钟,却常常被孩子拉去搭积木、看绘本。
我偶尔心里会嘀咕:“就不能让我喝杯茶安静一下吗?”
但我告诉自己:哪怕累,也要多给他们三分钟的陪伴。那几分钟,会上演欢笑,也会让家里的焦虑慢慢散去。
(爸爸心里想:责任和陪伴,是我能给这个家最直接的情绪稳定剂。)
写在最后:她不是一个人扛,这个家需要更多“温柔支撑”
妈妈不是天生坏脾气,她只是一个缺少支持的全职妈妈。
姐姐和小妹也不是“问题孩子”,她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求关注、求理解。
我希望,借这篇文章告诉每个在育儿路上崩溃的父母:
先让对方被看见,再谈方法;
先给孩子安全感,再谈规则;
先接住情绪,再谈成长。
这样,妈妈的焦虑能慢慢舒缓,孩子的内心也会更丰富、更强大。
我是洢晗爸爸,一个愿意用行动接住妻子情绪、提升孩子认知的普通爸爸。
留言互动
你在家里会怎么给“崩溃的妈妈”减压?
你又有哪些小故事,用来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情绪?欢迎分享,让我们一起让家庭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