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及时了解到我们的产品,通过讲好中亚至宝的品牌故事,传播中亚至宝的中医药文化,为助力中医药走向国际持续贡献力量!”提及烟台中亚至宝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亚至宝”)的发展愿景,董事长冷斌感触颇深。面对采访镜头,冷斌温文尔雅、远见卓识。
近期,我们走进中亚至宝,与冷斌进行深度对话,看“中华老字号”中亚至宝如何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的故事。
“中华老字号”:一部浓缩的中药工业发展史
1931年,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一家名为“烟台中亚药房”的药房悄然诞生,它便是中亚至宝的前身。这段与众不同的“出生经历”赋予了这个企业不平凡的发展故事。
从解放前烟台市十大中药房之一,到公私合营后烟台市唯一的中成药专业生产厂,再到成为全国56个重点中药厂之一,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如今成长为山东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亚至宝这个老牌药企,用将近一个世纪完成“逆袭”,它的蜕变可以说是我国中药工业发展和中成药出口创汇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中成药的发展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制药技术的复杂过程,旨在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冷斌介绍。从前店后场、手工操作、分散制售向工业化、现代化集中生产的模式转变,中亚至宝用长达94年的探索,不仅承载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更解锁了一条中成药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据了解,中亚至宝主要聚焦两个细分赛道,中成药,保健酒和健康酒。旗下拥有“生产丸剂、硬胶囊剂、口服液、合剂、酒剂、片剂等8种剂型国药准字的药品,4种卫食健字(蓝帽子)的保健酒,以及多种健康食品酒。多款产品长期出口国际市场,斩获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荣誉,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华老字号”基业长青的秘诀何在?
严把质量关:高标准赋能企业发展
以质求生存,以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中亚至宝坚信,只有把好产品“质量关”,才能当好品牌“守门员”。
“我们在全国建立了15个药材基地,使用道地药材生产产品,并严把药材质量关。公司还拥有省级技术中心,配备一流的检测设备和40多名科研人员,按照国际标准对每一批药品进行严格的鉴定。”冷斌说道。
传承国药,守望匠心,构建标准体系,助推中成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中亚至宝三鞭酒的研发为例,让我们一起破解中亚至宝严把质量关的密码。
走进中亚至宝的保健酒生产车间,只见车间工作人员秉承古老工艺,严守古训,如法炮制,严把“地道药材”关,将43种名贵药材精确配比,按蒸、焙、浸、炒等传统工艺进行严格区分。这些优良的传统工艺构成了百年中亚从不外传的独门绝技。
值得一提的是,其道地药材的净度、形态、色泽、气味、水分、灰分等指标必须全部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指标。如鹿茸,先后经过燎毛、扫毛、切片等工序后才能进入配料阶段,大大小小共7道工序。如此一来,40余种中药材组成的至宝三鞭酒,前后要经过100余道工序方可制成。
中亚至宝用将近百年的时间向人们证明了,古法不是旧时代的残影,而是穿越千年的健康契约。
心怀至诚、药德为魂。正是其对传统制药工艺的执着坚守,为中亚至宝夯实了立业之本。令人可喜的是,中亚至宝三鞭丸的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4年,至宝三鞭丸配方及工艺列入国家级“第一批科技保密项目清单”,现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秘密技术。
“药企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并中医药文化,并不断将其传承发扬,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冷斌笃定地说。
出口创汇:神奇“至宝”奏出中医药的时代强音
“从创立以来,出口创汇就是我们的核心业务。在出海这一领域,中亚至宝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冷斌表示。据了解,早在1959年,该企业研发的明星产品——至宝三鞭丸,被国家外贸部选定为出口产品,用于创汇。该产品先后销往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与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片仔癀并称为中国中成药出口的四大名药,被海外人士誉为“神奇的中国小红盒”,先后斩获“国家质量奖银奖”“长城国际金奖”等荣誉。
这个“神奇的中国小红盒”究竟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它的出海又给药企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呢?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冷斌深知,只有用现代科技为传统名优中成药赋能,企业方能“扬帆出海”。
“在科研方面,我们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以及日本的一些科研机构等。”冷斌提到。
据介绍,自50年代起至今,中亚至宝药业围绕核心产品至宝三鞭丸已开展了40多项重大的科研课题,涵盖了至宝三鞭丸的健脑补肾、抗衰老功能评价以及治疗不孕不育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也进一步巩固了中亚至宝药业在中药领域的领先地位。据资料报道,仅在1974年到1985年的12年间,至宝三鞭丸生产485.87万盒,其中出口474.1万盒,出口占比97.6%;年创汇200万美元以上。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拥抱时代浪潮。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近年来,我国中成药行业在政策、法规不断变革,对中成药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是不同国家在出口方面,法律要求各不相同,包括技术标准和注册政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环境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在注册方面,不同国家的政策环境要求完全不同,这对中成药“走出去”战略构成了重大挑战。
中亚至宝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中亚至宝注重现代科技赋能,通过科研合作、临床应用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满足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和注册要求。
“我们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消费者非常注重药品尤其是中药的临床应用数据。这一方向也给中亚至宝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冷斌表示,注重临床应用,是医疗体系“以患者实际健康获益为核心”的必然要求。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亚至宝“明星单品”至宝三鞭丸的临床应用便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完美交融。
据《中国中药信息杂志》报道,貂鞭及其类似品(鹿鞭、驴肾、狗肾)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锰、锌、钙等无机元素,而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是人体生殖和生长所需的药效实验证明:锰、锌对于调节机体免疫力,增进性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外肾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生殖疗效也为临床实践所证实。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第九届全国性与生殖大会暨中国性学会男性生殖医学分会学术会议于北京顺利召开。中亚至宝作为特邀企业,在会上发布了《至宝三鞭丸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这一学术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结果显示:至宝三鞭丸可有效治疗ED,有效率达87.95%,且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报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勃起功能障碍治疗药物。
“中亚至宝将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领域全力以赴。未来,我们期待与更多的老字号中药企业并肩携手,为老百姓保驾护航,助推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冷斌说。
其次,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主动应变。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这些国家、地区对中成药的需求强烈,注册环境相对友好,为中成药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药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合作空间。
中亚至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针对非洲和拉美地区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推广策略,积极推广和注册中成药,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举措不仅为其扩大了市场份额,也提升了中亚至宝药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未来,中亚至宝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中成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冷斌如是说。
透过中亚至宝走向国际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成药行业的本质是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标准化、便利化的中医药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健康需求的一个特殊产业领域。它既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载体,又是现代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冷斌所言,增进人类健康福祉、让中医药飘香世界,这件事任重而道远,但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步伐从未停下。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