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2
分享

今日小暑丨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5-07-07 09:07 中国

180051 1 2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今日是2025年7月7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一年中最热烈的季节缓缓拉开帷幕。暑气蒸腾中,万物蓬勃生长,古人智慧地称此为“小热”,预示真正的酷热尚在酝酿之中。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唐代诗人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这样描绘这个节气的来临。小暑标志着季夏时节正式开始,它虽非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刻,却是盛夏的序曲,正如民谚所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三候:天地间的自然密码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每五天一变,展现着自然界的微妙变化:

一候温风至。大地上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扑面而来的已是盛夏的气息。正如元稹诗中描绘:“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暖热的夏风循着节气如期而至。

二候蟋蟀居宇。面对难耐的暑气,蟋蟀纷纷离开被太阳晒得滚烫的田野,躲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寻找清凉。《诗经·七月》中早有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正是这一物候的生动写照。

三候鹰始鸷。聪慧的老鹰感受到地面的高温,选择飞向清凉的高空翱翔,在蔚蓝天空中划出自由的轨迹。此时,鹰感受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民俗文化:传统习俗中的清凉与祈福

在小暑节气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

食新与尝鲜

在小暑时节,民间有 “食新” 的习俗,即品尝新收获的稻米。农民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家人一起品尝新酒,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饺子与喝羊肉汤

北方地区在小暑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日人们食欲不振,谓之苦夏,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传统美食,其次,饺子形似元宝,还寓意 “元宝藏福”。此外,晋南地区、徐州地区还有 “六月六,请姑姑” 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羊肉汤,据说可以去湿气、暖胃生津。

晒伏与祛霉

小暑时节,民间有 “六月六,晒红绿” 的说法,人们会将衣物、书画、经卷拿出来晾晒,祛除霉味和书虫。这一习俗也被称为 “晒伏” 或 “晒霉”,相传可以防止衣物受潮发霉。

小暑食藕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莲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清咸丰年间,莲藕更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食藕也暗含祝愿婚姻美满之意。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还有安神入睡的功效。

养生之道:古法今用的避暑智慧

小暑过后,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此时养生尤为重要。古人积累的避暑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科学的光芒。

饮食清淡,巧用当令食材。小暑时节高温高湿,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注重清热祛暑。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是此节气的理想食品。当令的莲藕、黄鳝、绿豆都是上好选择。俗语道“小暑黄鳝赛人参”,此时的黄鳝最为滋补味美,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避暑有方,劳逸结合。中医认为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甘露博士解读古诗词时指出:“面对酷暑,古人多‘逃’,或隐逸山林,或泊舟水畔,或遁入禅寺。”现代人则应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注意多补水,但切莫贪凉饮冷过度。

戒躁戒怒,心静自然凉。小暑时节易生“无名火”,需谨防“情绪中暑”。白居易在《消暑》诗中点明真谛:“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保持情绪稳定,静中取定,才能体会“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的悠然境界。

生活细节,暗藏健康玄机。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智慧警示。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看似干燥,实则含水分较多,经太阳照射会散发潮气,久坐可能诱发痔疮、风湿等疾病。调整作息也很重要,建议晚22-23点入睡,早5:30-6:30起床,加上午休30分钟,以适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

诗词中的小暑:诗意的炎夏时光

小暑时节,暑气蒸腾,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用诗词记录下小暑时节的独特体验,留下无数清凉雅致的篇章,描绘出别样的诗意。

苦热中的体悟。宋代陆游在《苦热》中形象描绘酷热难耐:“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万瓦反射阳光如火龙吐焰,人在其中如坐蒸笼。清代诗人沈德潜则关注雨季带来的民生困苦:“江国雨为天,村村云雾里。柴荒不易得,带湿烧青苇”,道出连绵阴雨对百姓生活的困扰。

纳凉寻幽的雅趣。秦观《纳凉》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愉悦场景:“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则写尽夏夜闲适:“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心静自然凉的境界。白居易的《消暑》道出避暑真谛:“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更写出微妙感受:“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花语解暑的情怀。小暑时节,花卉也带给人们精神慰藉。唐代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中赞颂:“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而在江南,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组成“夏日三白”,在小暑前后盛放,成为古时市井夏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甚至认为:“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小暑虽热,却孕育着生命最旺盛的能量。田间作物在暑气中灌浆成熟,荷塘莲花在烈日下绽放娇颜。正如古人所言:“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金代庞铸《喜夏》)面对炎暑,我们不妨学习古人的智慧:于外避其锋芒,于内守得清凉

值此小暑,不妨切一盘雪藕冰桃,沏一盏清茶,静坐窗前,感受“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的意境。当温风拂过庭院的绿苔,我们与千年前的诗人共享着同一份夏日情怀——心静处,自有清风徐来。

# 小暑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2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一寸少年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2025-07-07 15:13 中国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