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五指山水满乡的云雾里,矗立着一座33.33米高的船形大殿。棕红色的香炉冒着袅袅青烟,9.5米高的黎祖圣像端坐殿中,目光穿越千年,望向每一个前来祭拜的人。这里是黎峒文化园的黎祖大殿——世界上最高的无梁无柱船形屋建筑,也是海南百万黎族同胞的精神家园。
从三千年前渡海而来的先民,到如今延续千年的“三月三”狂欢;从茅草搭建的船形屋,到供奉着大力神袍隆扣的神圣殿堂,黎族文化如五指山的云雾般,既古老又鲜活。
一
三千年岛居史
黎族,海南最早的“原住民”
海南岛的最早开发者,是黎族先民。早在五千年前,海南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留下了他们的痕迹——这些用石器开垦土地、用陶器蒸煮食物的先民,正是黎族的祖先。他们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在西汉被泛称为“骆越”,东汉称“里”“蛮”,隋唐称“俚”“僚”,直到唐末宋初,“黎”才成为这个民族的专有族称,沿用至今。
秦汉时期,汉武帝设珠崖、儋耳两郡,大陆汉人开始迁入,与黎族先民杂居;此后,苗族、回族等族群陆续登岛,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黎族主要聚居在五指山、陵水、保亭等市县,据2010年普查,总人口达146万余人,他们的文化,早已成为海南最深厚的"底色"。
二
船形屋
刻在建筑里的祖先记忆
走进黎族村寨,最醒目的是那些像倒扣独木舟的房子——船形屋。传统船形屋用茅草、竹木、红白藤搭建,竹木结构的架子弯成船篷状,两面盖着茅草当墙,屋内没有隔间,客厅与厨房相连,木板架上铺着竹片或藤条,远远望去,仿佛一艘搁浅在陆地的船。
黎族老人说,这是为了纪念祖先:“相传黎族先民渡海而来,靠岸后将小船翻过来当住所,后人便模仿船的样子造屋。这种原始而智慧的建筑,藏着他们对‘根’的眷恋。”
而在五指山的黎峒文化园,船形屋的智慧被推向极致。33.33米高的黎祖大殿,以传统船底形屋为原型,无梁无柱,却高耸入云。站在大殿前,仰望那覆盖着茅草的“船顶”,仿佛能听见远古先民渡海时的船歌。
三
639级青云梯
通往精神家园的天路
通往黎祖大殿的青云梯,是黎峒文化园最富哲思的建筑。“三六九,数之极也。”青云梯共有639级台阶,蕴意着六六大顺、三生平安、长长久久的美好祝愿。海拔639米,绝对高度96米,虽系人为,仿佛天然。祈福祭祖,心诚则灵。
青云梯两侧刻有24节气图示,揭示了黎族先民对农时与天象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古老智慧。24节气是中国文化最具含金量的古代科技发明,是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被联合国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丈量时间的刻度,感受着黎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
四
袍隆扣
黎族人的“大力神”与精神图腾
黎祖大殿的核心,是9.5米高的黎祖袍隆扣圣像。这位端坐的“大力神”,是黎族神话里开天辟地的英雄。
黎族古老的神话这样讲述:“远古时,天地相连,七个太阳和月亮烤得大地干裂,人类难以生存。大力神袍隆扣一夜之间将天推上高空,又弯弓射下六个太阳和月亮;他用七彩虹当扁担,从海边挑来沙土堆成山岭,用脚踢出江河,汗水化作奔腾的流水,毛发长成茂密的森林——如今海南的五指山,便是他撑开苍穹的巨掌。”
在黎族先民眼中,袍隆扣既是祖先,也是自然的化身。他是天地星辰,是山川草木,更是黎族人血脉里的勇气与智慧。明代大学士丘浚曾写诗赞五指山:“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诗中的“巨灵”,与袍隆扣的传说不谋而合。
五
三月三
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每年农历三月三,黎峒文化园都会迎来最热闹的时刻。这一天,是黎族祭先祖、庆丰收、颂爱情的传统节日,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黎祖大殿前,黎族同胞手捧彩虹祈福带,怀着虔诚祭拜袍隆扣,祈求平安幸福;千人规模的《乐舞告祭》震撼上演,杞、赛、哈、润和美孚五大方言区的祭祀舞同台亮相,其中美孚方言的皮面祭祀舞,曾中断30多年,经专家与民间艺人抢救,才得以重现。
“平安舞”“锣鼓舞”“敬祖舞”……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对祖先的感恩;山兰酒的醇香、黎锦的斑斓、鼻箫的悠扬,每一种味道与声音,都是黎族文化的鲜活表达。
六
黎峒文化园
黎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黎峒文化园不止是祭祀圣地,还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景区,四周热带雨林环绕,茶香弥漫。在这里能体验黎族原生态美食,逛民族特色商业街,住进融合民俗的度假酒店;更重要的是,它是向世界展示黎族文化的窗口,从船形屋建筑到袍隆扣传说,从“三月三”狂欢到日常的黎族生活,都在这里生动呈现。
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烟雨朦胧,走近黎祖大殿的人,总会被那份神秘而庄严的气氛打动。因为这里不仅是建筑与仪式的集合,更是黎族同胞的"根"之所在,就像五指山的根基深扎大地,黎族文化也在这里扎下根,继续生长。
若你想触摸海南最古老的灵魂,不妨来黎峒文化园走走。在黎祖大殿前抬头仰望,或许能读懂,所谓文化,不过是一群人对祖先的记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
来源 / 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
图片 / 海南黎峒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