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转化按下加速键。
6月14日,2025CACA华东产学研大会暨数智医疗孵化器项目评审会在杭州举行,聚焦肝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领域的八项创新科研项目进行了技术路演。
借助此次机会,医趋势采访了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郜恒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朱正飞教授、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血液治疗领域及创新健康解决方案(IHS)医学高级总监沈霞芳女士,旨在探讨三方如何共同推动这场医疗转化革命。
01、政策引领下的生态构建协会搭台成破局“支点”
尤瓦尔·赫拉利在新书《智人之上》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本质是信息网络演化的新阶段,人类的一切认知模式与行为方式正迎来一场重塑。
在距离生命最近的医疗行业,这场革命,正在深刻发生着。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场景化、产业化。
顶层设计之下,中国抗癌协会紧随其后,推出数智医疗孵化器项目,汇集全国20个省份,67个团队的《数智医疗孵化器项目申请书》,辅助完成“数据、算法、场景、转化”的底层搭建。
这一过程,速度很重要!
▲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郜恒骏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郜恒骏教授告诉医趋势:“我们希望尽快从中找到一些好的基础临床想法,利用人工智能,最终实现产业化。毫无疑问,这是产学研医资政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
但医疗转化也面临着挑战,长期基础数据、科研、临床的割裂,让这一生态搭建颇具难度。
对此,郜恒骏教授表示,协会作为关键枢纽,协会的加入也成为破局的关键。其实可以看出,协会通过协同临床医生与企业,打通基础研究、临床科研、产业转化,将各方融入这个平台,最终将产学研医资政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朱正飞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朱正飞教授补充道,“在协会搭建桥梁后,临床专家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去精准锚定需求。”
从底层逻辑而言,协会搭建平台后,基础临床研究想法的发现与临床转化项目的落地,在具体执行层面仍需依赖一线临床专家。
对临床专家来说,转化是最终目标,但追根溯源,“从用户需求出发” 才是最纯粹的动机。
朱正飞教授表示“从基础数据到临床、再到转化。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是以临床为出发,利用人工智能让结果具备可解释性。”
对此,郜恒骏教授也表示,“在筛选67个数智医疗孵化器项目时,标准首先就是以需求为导向,其次才是技术创新、产品价值。”
▲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血液治疗领域及创新健康解决方案(IHS)医学高级总监沈霞芳女士
对于两位教授的观点,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血液治疗领域及创新健康解决方案(IHS)医学高级总监沈霞芳女士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一切的创新,都是以患者需求出发,罗氏的目标很清晰。”
作为企业方,罗氏要做的就是将抽象的医疗场景需求解构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技术路径,最终打造出针对临床痛点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这一环节,罗氏的优势也很明显——强研发、数据整合与商业化能力。
从政策引导医疗AI转型,到协会搭桥促产学研融合,再到临床需求驱动技术转化,最后是企业助推生态闭环构建,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不可或缺。
02、以临床痛点为“锚点”聚焦数字化解决方案
医疗数字化的核心战场,始终在临床一线。
而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究竟在哪里?当人工智能“涌入”临床,率先“裸泳”的是——海量繁重医学知识,模糊化的临床需求,效率低下的科研,以及漫长曲折的转化路。
所以,真正让临床医生看中的还是AI针对具体临床痛点打造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于这个话题,朱正飞教授坦言:“以肺癌为例,当下临床需求是什么?”其实从数据来看,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中国肺癌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却非常高。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下肺癌临床最致命盲区,传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5%~20%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无法被有效覆盖,这些“漏网之鱼”最终将导致患者复发。
围绕着这一痛点,朱正飞教授团队入选的项目《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多模态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构建和临床应用》给出了答案:“首先,我们在临床应用场景上增加了早期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人群的隐匿转移预测,填补了该领域AI应用的空白。其次,开创性地同时整合原发病灶CT影像的AI深度分析与转移淋巴结区域的精确勾画。”简言之,就是针对性的使用企业的AI深度分析。只有当“最锋利的武器”精准落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这一痛点才能被真正解决。
对于此,郜恒骏教授也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痛点并非孤立存在!而且,这些痛点也需要临床医生定义坐标。”所以,当临床医生需求明确后,接下来的环节,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当这些需求传导到市场,罗氏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回应。不仅如此,罗氏打造的数字化产品对患者与医生端都有赋能新的价值。据了解,罗氏制药中国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联合开发的首个智能体已于近日上线,聚焦恶性肺结节的患者分层管理给到了新思路。对于患者而言,通过革新体验,告别"结节焦虑",拥抱精准管理,实现全程个体化管理。对于医生而言,该智能体通过赋能升级,可帮助医生决策提效,优化资源投放至高风险人群。
对于这些产品具体临床场景布局问题,沈霞芳女士提到:“多年前罗氏就已经开始布局,包括,数字化患者远程管理平台(DPMM)、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医学科研界的智能体‘小罗智多星’等,这些解决方案一定是深度响应临床、患者需求,覆盖在临床价值链条的多个关键环节。”
其中,沈霞芳女士重点提到罗氏针对肝癌推出的肝细胞癌(HCC)治疗方案疗效预测模型(CDSS)。该模型目标是以多中心、多维度临床数据融合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准度。两年来,该模型在26家医院测试并验证,经过20多次算法优化和迭代,成功实现模型86%的准确率和82%的阳性预测值,模型效能带来的患者临床获益从2024年的2.6倍显著提升至2025的4.0倍。据了解,今年罗氏计划进一步将该模型扩展至全国20-30家医院,进行优化和迭代。
随后,在采访中,沈霞芳女士强调:“罗氏的每一款产品都力求紧扣‘临床需求、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
当然了,一旦入局,就意味着要做好“终身战斗”的准备。这种创新,还会在更多细分领域发生。
03、三方共创产业赋能下的落地闭环
协会、临床医生、企业、三方共同驱动着医疗AI成果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产品转化的速度,一定程度考验着各方的配合。
三方中,协会无疑是配合的中枢。
对于这一点,郜恒骏教授点明:“专委会的使命,就是通过整合各方,推进各方协作,实现‘产学研医资政’的大整合,构建完善链条,让基础研究快速转化为产品。”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大生态的搭建,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转化标准与路径。对此,郜恒骏教授透露:“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指南,确定行业标准。”
对于后续协作,如何去链接企业、临床也是关键。
郜恒骏教授强调:“我们会深入医院、高校,培养高层次转化人才,筛选优质项目。对于企业端,我们会推动项目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对接。”
当然了,即使如此最终转化落地也是非常艰难的。
郜恒骏教授表示赞同:“目前,从基础临床研究的灵光一现,到最终惠及患者的转化成果,成功率极低,只有20%。”
另外,临床医生,无疑是三方中最特殊的一方。其站在转化链条的起点与终点,既是真实临床痛点的定义者,也是解决方案的验证者。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除了临床还有哪些需求?对此,朱正飞教授给出不一样的观点:“创新需要‘土壤’与‘融资’。本次路演汇集了法律、企业。未来,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入资本方,真正融合各方完成闭环。”
资本无疑是转化的助推器,当然它也是转化产品最好的验证者。
作为企业方而言,则扮演着链接生态,串联场景的角色。沈霞芳女士在采访中清晰阐述了罗氏的战略定位:“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单凭罗氏一家难以独自完成,需要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依托整个行业的生态,去支持中国临床肿瘤的学术界和生态系统的建设。”
正是由于清晰的定位,罗氏始终充当着行业的“引擎”。
此前,罗氏打造了科研100 项目,与全国TOP100家医院深入合作,根据具体临床痛点,提供定制化的科研赋能方案,助力提升产业整体科研水平,探索行业科研合作新模式。
对于未来如何去推进转化,沈霞芳女士强调:“从罗氏角度而言将沿着两条路径去完成。第一,诊疗路径串联:聚焦应用场景创新,在诊断(早诊早筛)、制药(治疗随访)、支付等关键环节打造价值闭环。第二,生态持续构建:通过人才培养、标准引领、软硬件支持,与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夯实行业基础。”
总之,在这场三方共聚的产业链条下,政策、需求、技术,如同三股螺旋,在协会、临床、企业的共同编织下,紧密缠绕。
闭环既成,未来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