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一定的,找一大堆数据来佐证一下
5月厂商新能源汽车出口榜单:
- 比亚迪(84,068辆)
- 奇瑞汽车(25,748辆)
- 特斯拉中国(23,074辆)
- 上汽乘用车(13,374辆)
- 吉利汽车(7,623辆)
- 光束汽车(7,232辆)
- 上汽通用五菱(6,932辆)
- 沃尔沃亚太(4,659辆)
- 零跑汽车(3,658辆)
- 小鹏汽车(3,605辆)
- 极星汽车(3,208辆)
- 长城汽车(3,135辆)
前一阵和行业内的人聊天,我和他说中国市场盘子就那么大,就算是价格战,技术战,最后车主的数量还是会不断的减少,要么就是有足够的吸引力将老车主替换掉,要么就是新车主产出,但无论那种情况,都会有限。
所以,厂商想要保证更健康的现金流,保障更好的盈利空间,就需要“走出去”。
虽然说欧洲市场本身就不大,纯电车的市场有限,但是中国之外不仅只有欧洲,还有海量的国家可以闯,如果短时间内看不到亮眼的成绩,那么等一等,时间会给出真相。
比如说就拿最亮眼的比亚迪来说,从23年的第一季度开始来算,23年Q2到Q3看到了短暂的爬坡,一直维持到24年Q4,这个时候网上很多的评论只有一个
比亚迪不行了
其实这就回想起来我和朋友聊到新能源这部分,结果都可以交给时间,中国品牌想要走出海外并不容易,不说那些层层环绕的“规定”,就单纯这个品牌海外想要走得通就需要时间的沉淀,用户之间口碑相传。
具体可以参考国内新势力,在积攒了一大帮的口碑和人缘之后,销量就开始暴增。
海外,海外,都听说各个品牌在说海外市场销量,但海外到底是哪?
正好整理了ATO的数据,找到了比亚迪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几个国家的销量,可以看到销量都是呈正向增长的,而且在很多国家的月销售数据抖突破了之前的记录,并且还在朝着更高的数据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被称为海外一哥的特斯拉不吃香了?
既然提到了特斯拉那就来看看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具体数据对比,先来亚洲
毕竟在亚洲市场,中国市场之中特斯拉算是个外来品牌,它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海外品牌的走向,反正在股票之中是遵循这个逻辑的。
中国市场就不用多说了,毕竟太卷了,特斯拉销量大幅落后于比亚迪,当然用落后于一众新势力品牌,好几年没有新车型发布,很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
而在韩国市场中,目前还是特斯拉的天下,本土品牌迟迟不发力,这是个问题
马来西亚市场很有趣,几乎都保持着相同的销量,可以等等看后续。
特斯拉走不进日本市场我想更多的还是丰田和本田的实力太强,而且特斯拉并不符合日本的市场和环境策略。
走出亚洲之外,这5月份欧洲16国数据很有趣,挑几个典型的来说一说
爱尔兰:比亚迪和特斯拉销量都不高,都在百台左右
克罗地亚:更有趣,两家加起来还不到50台
芬兰:比亚迪只有11辆,特斯拉却有149辆
这时候有人一定会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处处碰壁,神话要的泡沫要被破掉了?
别急,看看别的
英国:比亚迪超过特斯拉1万台
德国:比亚迪大幅度超越特斯拉,德国的含金量不用我多说吧
意大利:比亚迪销量为特斯拉2倍
西班牙:比亚迪销量为特斯拉3倍
法国:比亚迪领先于特斯拉
其实上面列举的一些数据不能说明什么太多,但最核心的一个观点“以技术创新直击欧洲市场需求”,这是没有错的。
海外试产更需要的是什么?
续航焦虑、充电不方便、担心电池寿命,这不仅是海外消费者担心的,国内消费者也同样担心,不过只要建立起这几个维度的信任,建立好最基本的信任,才能走的更远。
接下来就是品牌了解,比如说包装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比亚迪,知道比亚迪,摆脱中国品牌的刻板印象,比如说赞助欧洲杯、参与欧盟碰撞试验,并获得5星认证等等,建立起更好的品牌并提升曝光度。
接下来本地建厂,解决就业率
一整套品牌塑造,技术信任,社会责任,全都打通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的沉淀。
根据了解,目前比亚迪在欧洲的经销商已经有350多家,插混+纯电在内的优10余款车型,具体的可以看一眼易车给出的数据,大车小车海外市场都很受欢迎。
另外,21号比亚迪的第5艘运输船西安号交付使用了
海外销量还会持续翻番
中国新能源出口,差的不是品牌建设,差的是车不够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