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700字)
最新的医药反垄断处罚中,又出现了一个熟悉得令人生厌的身影。
6月13日,在2025年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了一起被罚没金额高达3.62亿元的重大医药垄断案件,处罚对象是四家涉案药企及相关个人,案由是合谋哄抬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
其中,津药药业、浙江仙琚制药、江苏联环药业三家为上市公司,西安国康瑞金制药是非上市公司。
和其它垄断案件一般由药企坐庄不同,这次垄断大案的牵头人并不属于涉案的任何一个药企,而是一个“外人”郭相国。
2021年10月,在一场交易会上,郭相国结识了时任津药药业总经理的刘欣(男,1968 年出生;2023年9月卸任,接任者为李书箱),二人迅速达成了整合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从而提高销售价格的合作意向。
随后,通过津药药业的介绍,郭相国与江苏联环药业取得联系,并奔赴浙江与仙琚制药董事长面谈涨价事宜。
2021年11月起,郭相国通过沟通联络、组织聚会等方式,与四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达成“停止价格竞争、共同涨价”的口头协议。
为规避反垄断调查,各方约定具体涨价细节由郭相国分别对接四家企业协商确定。
随后,四家企业同步停止供货,制造市场紧张气氛,再将价格从8000元/公斤推高至13000元/公斤以上。
可恶的是,这种垄断行为持续了两年多。2022-2023年期间,郭相国还多次与涉案药企的高管会面,传递协同涨价的具体信息。
截止2024年3月执法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四大药企仍在执行“垄断价格”。
有网友可能会疑惑,为何区区四家企业断供,就能操控市场?
原因在于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的高度集中。这四家几乎是全国仅有的拥有原料生产资格的企业龙头,而上游的原料药断货涨价,下游的制剂药企必然顶不住成本压力,从而只能涨价。
更令人愤慨的是,地塞米松磷酸钠制剂是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临床用药,曾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在2021年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下游制剂成本飙升。
更多精彩,详见:(涨价曾达280倍?哄抬药价又被重罚,这家天津药企缘何屡教不改?)【《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