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超级APP属于“黑马玩家”
前不久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公布了OpenAI计划的“五个成长等级”,从reasoner到Agent,通往AGI被视为最终目的。
在AI底层技术逐渐成熟后,Agent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词。
不过比起对话类的AI,要成为“行动类”的Agent却让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发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算Agent?
对于这个问题,十余年的科技赛道连续创业者杨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Agent的终极价值就是把low level的输出变成high level的操控。
2016年,赶在第一波AI热潮下,杨通创立了开为科技。一直以来,开为科技专注于企业级 AI Agent 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传统 SaaS 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演进。公司秉持"Agent 即'运营'(AFC架构)"与"软件即'工具"(SaaT)"理念,通过A Agent工作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支持,以 AI Agent 平台为依托,一方面赋能教育、工业、医疗、金融等软件合作伙伴智能化转型,降本增效。凭借长期零售媒体网络(RMN)积累,开为科技服务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物美多点、全家等,百威、可口可乐、亨氏、李锦记、蒙牛、通用磨坊等零售快消客户,对内容生成,数据分析,营销管理,媒体投放等环节进行AI升级。
这位在AI赛道上行走了十年的创业者,将如何把握Agent带来的新机会?
从TOC到TOB的转型
在创立开为科技之前,杨通就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014年前后,中国互联网创业流行一种模式叫做“copy to China”,就是把已经在美国跑通的成熟的模式搬运到国内来,所以一大堆美元基金投资人也在积极挖掘有留学背景的科技人才。
彼时杨通正好在美国微软任职,被这批明星投资人挖掘后开始了创业之路。
第一次创业杨通选择了做TOC APP。“我们当时做的事情很像现在的抖音或者说小红书,是一个TOC社交类的软件,巅峰时期在北美拥有百万加的用户规模。”
到了2016年,杨通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机会,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的优异表现,极大地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深度学习技术在不断成熟。英伟达为首的公司在GPU硬件技术上也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掀起第一波创业热潮,这批“赶潮人”中,就有杨通。
“比起AI六小龙,我们出现的时间更晚,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垂直赛道去跑差异化优势,零售行业就是我们当时的选择。如今我们已经积累了包括沃尔玛、可口可乐、全家、伊利、宝洁等顶尖零售品牌。我们主要提供的是包括零售、媒体数据的软件服务。”
也是这次创业,让杨通从探索用户心智不断转型成了解企业需求,从TOC到TOB的转型让他抓住了Agent的窗口。
Agent赛道最火爆的代表产品莫过于一码难求的Manus,去年全球AI Agent融资额突破665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而杨通的布局则更早一步。“2020年前后我返校读博,不论是学术还是商业,我都看到了AI更多的可能性。去年十一月我们就推出了一个垂类智能体,在整个市场上都是非常领先的。到了今年,我和我的团队发现,Agent的生态还有大量空白,大模型迭代仍在加速,通用智能体仍是一片蓝海。”看到机会的杨通带领开为科技将Saas产品进行了转型,并且在Manus推出后的十几天里,迅速上线了Roles Space。
Roles Space被开为科技形容为“全链路任务自动化平台”,只要用户下达一个命令,Roles Space就会完成“需求理解→任务拆解分布执行→调用专业工具链→生成报告、网页等结构化成果”这样的一个完整任务链。
“SaaS是一个自我优化意识极强的行业,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改变SaaS被使用的方式,之前是人去使用SaaS,现在是Agent去使用SaaS。我们和SaaS公司合作,让他们把Roles space变成自己的工具,最终来赋能终端客户。”
从Chat到Act,做重要追随者
开为科技的产品策略就是做市场重要的追随者。
在TOB市场上做创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与TOC市场明显不同的是,TOB市场的决策人、使用人并不一定是一个身份,因此开为科技选择的是,保持企业已经较为成熟的SaaS产品商业化形式,融合已经被市场印证过的Agent功能。
这样的策略对于开为科技来说有两个好处:1. SaaS是TOB市场最为成熟的商业化手段,开为科技在已经有成熟的SaaS产品和头部客户的情况下维持原有的商业化手段有利于公司持续的营收增速;2. 开为科技有成熟的工程师团队,可以对市场新出的爆款软件和功能迅速响应,进行分析、整合,这样可以缩小完全创新带来的消费者教育成本,最大化研发和营销费用的效益。
“现阶段,Agent对于开为科技来说像是一个连接器,以前企业可能需要一个人力对软件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而Agent可以帮助企业省去这些中低级操作的人工成本,企业可以直接用一个更高级操作的人工去给Agent下指令,Agent就可以去调用软件。我们不急于把Agent本身商业化,而是让企业看到Agent对于软件做出的升级,我们相信未来Agent会有更成熟的商业化模式。”
在SaaS行业选择垂直赛道深耕的杨通进行Agent转型的时候,看到了通用AGI的市场机会。“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不认为过早布局垂类Agent是高效的选择。”垂类Agent实际上就是在通用Agent之上再实现三个能力——1. 垂直行业数据库能力;2. 垂直行业的知识库能力;3. 私有化部署对接能力。
而从市场化层面来看,杨通认为国内TOB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典型的通用Agent产品出现,这片蓝海中还有很大的机会,所以不论从技术布局还是市场情况来看,现阶段做通用Agent都还有很大的机会。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杨通也必须面对同样押注Agent的大厂的挑战和压力。
“我认为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没有大厂的劣势。”杨通这样理解AI赛道上创业公司的优势,大厂需要顾虑已经成熟的业务,如果要他们重新做一个AI产品,这需要强大的“自我革命”的意志力,而在一个上万人的大厂里,这样的意志力是不容易贯彻的。
就拿苹果来说,2010年收购Siri的时候苹果其实比任何人都更先踏入了AI这条河流,不过一直以来苹果内容部对于AI商业化的策略都在摇摆,其中一个核心的矛盾就是,公司究竟应该重点投资AI还是重点在现有软件上做升级。这样的摇摆导致苹果AI成果不尽如人意。
苹果的摇摆,也是众多大厂的摇摆,更是开为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并不存在的顾虑。所以我们看到Open AI、Kimi、Deepseek这些产品都出自中小规模的黑马团队。杨通也相信,AI时代会给像开为科技这样的创业者更多的机会。
Agent的核心价值
一直以为市场都想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回答一个最核心的问题——Agent到底能为我们做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杨通给出了自己的回答:Agent的核心价值就是取代企业中效率最低的low level操作。
我们可以把较为抽象的Agent比喻成更为具象的生产机器,在没有机器的时候,需要人工生产,有了机器之后,人力可以操控机器进行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Agent引领的将会是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工业革命”。
当理解Agent的核心价值后,杨通也对大模型很难避免的幻觉问题进行了解释:如果说Agent之前,企业对结果的控制是100%,效率是1;那么Agent之后企业对结果的控制可能下降到80%,不过效率可能会是10,甚至更高。企业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去检查Agent的结果来补充减少的控制率,最终企业在保持控制率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人力成本以及极大提升效率。
与其他同样在Agent赛道奔跑的初创公司相比,开为科技的优势就是成熟的商业化模式,“我们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今年越来越多AI赛道的投资人开始转向应用层的投资,不过据我观察,AI投资人仍保留着互联网投资人的习惯,他们也会重视用户数据、营收、转化效果,这对于已经有成熟商业化模式的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消息。未来,开为科技也会进行规模性的融资用于产品研发以及市场的扩张。”
谈及Agent的未来,杨通表示,下一个Super APP可能会属于一个完全的黑马玩家。
追溯互联网时代Super APP的诞生,从搜索到社交再到电商,AI时代的Super APP的成长可能会颠覆这样的路径,“AI本身就囊括搜索功能,未来工具属性很强的APP可能都会被囊括在Agent当中,比如购物、出行、旅行、订票等等,它们可能又会从各个细分赛道最终汇总成一个Agent智能体。而从应用层来看,最可能诞生AI时代Super APP的还是社交,因为社交是兼具工具属性和非工具属性的刚需,在AI时代,也可能会诞生与现在社交玩法完全不同的超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