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总科—萤科(下):黑翅萤
10.黑翅萤
黑翅萤(学名:Luciola cerata),鞘翅目萤科,为完全变态昆虫。
(1)外观特征
雄虫体长7.6~8.8毫米,雌虫体长10.1~11.0毫米。雄虫头部黑色,触角黑色,丝状。前胸背板橙黄色。足橙黄色。前翅黑色,有许多小圆形点刻与淡黄色细毛。第56节腹板有2枚乳白色长椭圆形发光器,颜色为黄绿色。雌虫体形略较雄虫大,复眼较雄虫不发达,外型及颜色与雄虫相似。第五节腹板有1枚乳白色长椭圆形发光器。
(2)生态习性
幼虫陆生,主要生长于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区,恒春半岛除外。黑翅萤是台湾萤火虫中发生数量最多,也最具观赏价值的种类,各地赏萤地点多以本种为主力。发生期成虫喜欢聚集在较为空旷的草地上或河床两岸,会同时明灭。
(3)生活史
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陆生性,以蜗牛蚯蚓或节肢动物的尸体为食,雄虫体长约为7.6至8.8毫米,雌虫体长约为10.1至11毫米,成虫发出黄绿色萤光。
11.山窗萤
山窗萤(学名:Lychnurispraetexta)是鞘翅目萤科,幼虫为陆生性,山窗萤分布较广,是陆生窗萤属特别常见的一种萤火虫,其幼虫在所有品种萤火虫幼虫中体积堪称巨无霸,幼虫及成虫发光绿色且较为明亮,所以山窗萤无论从幼虫或成虫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台湾山窗萤类似,可以下列两点特征辨识:①本种幼虫尾节较接近三角形,台湾山窗萤较钝;②本种个体节末端边缘较尖锐,台湾山窗萤则较圆钝。
(1)形态特征
山窗萤的发育过程由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构成,整个过程约一年,是萤火虫家族中时间较长族群之一。
(2)捕食行为
山窗萤幼虫时最喜爱鳖甲蜗牛(小蜗牛类),而蛞蝓,史福因蜗牛,非洲大蜗牛等较不喜爱吃,甚至不吃蛞蝓,而在山窗萤幼虫体型较大时才喜爱吃体型小的非洲大蜗牛,成虫时因口器退化已不进食。
当山窗萤发现食物—蜗牛时会爬至蜗牛的壳上,利用尾足上的吸盘附着在蜗牛壳上,任蜗牛左甩右甩也无法逃脱,此时山窗萤会以大颚攻击蜗牛眼睛及头部,蜗牛被攻击时会缩回壳内,但不久又探出来想逃走,此时又被等候的山窗萤攻击,每次攻击并会注入麻醉物质,不久就能使蜗牛瘫痪,再开始以消化酶把蜗牛肉溶化成糊状吸入体内,往往一个蜗牛可吃上一,二天。
12.大端黑萤
大端黑萤(学名:Absconditaanceyi),两性成虫具有大型发光器及丝状触角,过去被认为是夜行性的种类,但在2005年春季我们发现其在白天亦非常活跃,且非偶发事件。在台南选取一个样区,并以标记释放再捕法推测其族群在调查期间之变动,发现大量雄虫于日间飞行,但各次再捕率都很低,仅0~3%,反映雄虫在栖地间的高流动性;日间飞行的雌虫较雄虫少,而再捕率最高达18.8%,显示其流动性较雄虫低。大端黑萤在白天与夜间皆活跃,并利用光与化学讯号在夜间与白天寻找配偶,同属近似种类尚未发现类似现象,此显示形态特征仅能做为判断活动习性的参考而非标准。文中对过去之活动习性区分方式提出检讨,并建议新的归类原则。
(1)形态
雄虫体长11.2~12.0mm,体色为橙黄色,前翅末端为黑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2节乳白色发光器,第一节为长椭圆形,第二节为半圆形。雌虫形态与雄虫相似,但体型略较雄虫大,且仅有一节发光器。
(2)基本生态
大端黑萤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区,是相当常见的种类,成虫夜行性,喜欢聚集在竹林中较高处,雄虫发橙黄色光,闪烁频率快,但持续时间不长,且会同时明灭,发生期为3-6月间,由于正值油桐花的开花期,成虫会聚集在花中吸食花蜜,是台湾发现少数会访花的萤火虫。幼虫陆生,栖息于低海拔山区之森林底层,以蜗牛、蚯蚓、昆虫等小动物尸体为食。体色为淡橙黄色,前翅末端为黑色,腹部末端有乳白色发光器。
13.台湾山窗萤
台湾山窗萤(学名:Lanalis fabricius),是萤科窗萤属动物。
(1)形态特征
成虫的雄虫体长可达2公分,前胸背板有二个透明似窗户状构造。
(2)生活习性
幼虫通常生活在阴凉、地面略微潮湿、中低海拔山区的落叶间或小草上。幼虫以小蜗牛为食,通常独食。一年才完成一个世代,每年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为其成虫发生期。
(3)发育过程
卵期:台湾山窗萤成虫交尾后几天,便开始寻找潮湿阴凉的草地上产卵,卵直径约0.2公分,浅黄色,卵期约25天。由于台湾山窗萤成虫大发生期在每年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当它产下卵后,这些卵有时会以越冬卵的形态出现,等到隔年四月天气回暖后才孵化。
幼虫期:台湾山窗萤幼虫期大约一年,期间要经历五次蜕皮。蜕皮时,首先由头部背板裂成二半,这道裂缝延伸到前胸背板。藉由不断扭动,头部慢慢钻出。接着胸部第一节也露出虫壳,整个外型为白色。藉由一连串休息,扭动,钻出的动作,脱离旧壳的部位越来越多。完成全部蜕皮的工作大约需三个小时。
蛹期:终龄幼虫在即将化蛹前不再捕食,进入前蛹期。前蛹期的幼虫保持不动姿态一段日子后,第六次蜕皮,进入后蛹期。蛹约5cm,略微浑圆,弯曲成弓形。前胸背板由梯形转为半椭圆形。腹部背板二侧外缘有些透明,向外突起,成尖锐状。蛹体侧面有一对类似耳朵的构造,这是它的翅鞘部位。具有大耳朵蛹体的是雄虫,小耳朵蛹体的则是雌虫。
成虫期:羽化后的成虫不再捕食,只以露水或花蜜维持生命。成虫期约20天,此时的重要工作只有求偶、产卵。在野外雌虫通常选择阴暗潮湿的地区产卵,其中阴凉的草堆,石缝及土块都是很好的地点。成虫交配,产完卵后便慢慢结束生命。
(4)捕食行为
台湾山窗萤幼虫捕食行为:台湾山窗萤火虫幼虫的食物以小蜗牛为主,通常采取独食的行为。捕食时,幼虫慢慢爬上缺乏警觉的小蜗牛的背,用前足和中足握紧小蜗牛壳边缘,使小蜗牛无法逃脱的有利位置。等小蜗牛的二对触角伸出后,选择适当时机,利用口器迅速对小蜗牛触角,发动第一次攻击。受到攻击的小蜗牛,立即缩回触角,并将身上的壳做急速大旋转,试着把台湾山窗萤幼虫捕食小蜗牛幼虫甩脱,但往往徒劳无功。小蜗牛发现无法挣脱幼虫,一、二分钟后,又伸出触角,急速逃跑,企图摆脱幼虫,谁知台湾山窗萤幼虫依旧紧紧地趴在蜗牛壳上。此时台湾山窗萤幼虫等小蜗牛二对触角伸出,又伺机攻击其触角。如此,攻击→旋转→逃跑→伸出触角的工作,周而复始重复着。
一小时后,小蜗牛被台湾山窗萤幼虫发射的麻痹性毒液麻痹,不再缩回触角,动弹不得,它不幸变成台湾山窗萤幼虫的佳肴美餐。
14.三叶虫萤
三叶虫萤(学名:Emeiapseudosauteri),属于鞘翅目,萤科,峨眉萤属。
(1)形态特征
雌雄二型性。
雄萤:体长1厘米。头黑色,突出于前胸背板。触角黑色,丝状,11节。复眼发达,几乎占据整个头部。前胸背板淡粉色,两侧半透明;前缘圆形,两侧近乎平行,后缘角接近90度。鞘翅黑色,末端边缘粉红色。胸部腹面黑褐色,足均为黑色。腹部黑色,发光器两节,乳白色,带状,位于第6及7腹节,第二节发光器较第一节短且宽。
雌萤:体长0.7厘米。体色与雄虫相似。膜翅退化,仅有一对浅褐色短小翅牙,鞘翅完整。发光器乳白色,两点,位于第6腹节。
幼虫:体长1.6厘米。褐色。前胸背板尖梯形,前胸背板至后胸背板依次加宽。腹部侧面急剧延长,末端尖锐。发光器乳白色,小,圆形,位于第8腹节。
(2)栖息环境
幼虫陆生,成虫栖息在植被丰富、土壤湿润的区域。产卵位置会选在茎叶多且足够用于遮蔽卵的地方。
(3)生活习性
幼虫陆生,捕食小型蜗牛。每年四月中旬至六月,成虫羽化。雄萤在夜晚飞行发光,雌萤无法飞行,在草尖爬行。雌、雄萤均发出单脉冲的闪光。16℃时,雄萤闪光0.6秒,间隔0.5秒;雌萤闪光0.2秒,间隔0.3秒。卵期27天。
(4)繁殖方式
三叶虫萤雌虫产卵前会先寻找适宜产卵的地方(多数为潮湿的苔藓,非常少数为土壤缝隙中或有个别卵产于低矮植物下的乱石边缘);之后,在茎叶多且足够用于遮蔽卵的地方产卵。
产卵时,雌虫尾部伸长呈弯曲状,将尾部置于苔藓丛中或泥土上,连续单头产下颗粒状的卵。在室内条件下卵多数为散产,但在野外,卵常聚集成一丛或成簇排列。产卵时多数雌虫不会到处走动。
雌虫可多次产卵,但初次产卵即第一次产卵时数量最多,后期产卵数量则随产卵的次数增加而减少。
(5)分布范围
四川省(如峨眉山、乐山、天台山等地);湖北省;浙江省。
15.黄宽缘萤
黄宽缘萤(学名:Asymmetricatacircumdata,属于鞘翅目萤科歪片熠萤属,主要分布于香港、湖南、海南、重庆市、江西、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1)形态特征
雄萤:体长1.2厘米。头黑色,无法完全缩进前胸背板。触角黑色,丝状, 11节。复眼发达。前胸背板橙黄色;后缘角圆滑。鞘翅黑色,鞘翅边缘橙黄色。胸部腹面橙黄色,各足除胫节及跗节黑色外,均为橙黄色。腹部第2~5节黑褐色。发光器两节,乳白色,带状,位于第6及7腹节。第8节背板末端微凹且非对称。
雌萤:体长1.5厘米。体色与雄萤相同。发光器一节,乳白色,带状,位于第6腹节。
幼虫:体长2.2厘米。黑褐色。体宽。前胸背板宽大,半圆形。体色斑纹复杂,体色浅褐色,自中胸背板至第7腹节背板,中央的黑斑内有一个“八”字形浅褐色斑纹。发光器一对,小,圆形,乳白色,位于第8腹节。
(2)生活习性
幼虫陆生,捕食蜗牛。每年五月至九月,成虫羽化。成虫盛发期为5月及8月。雄萤在夜晚飞行发光,雌、雄萤均发出固定频率的闪光。雌萤只交配1次。卵期23天,蛹期7天。